为什么像刘邦、朱元璋这种草根出身的人会精通兵法,还能成为一代帝王?

超级大栗子


在太史公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经常动不动就来一句,“高祖为布衣时”,毫无疑问,举事前的刘邦,不过是布衣之身,身无尺寸之地,也无累世的名望。

同样地,在介绍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时,太史公司马迁开篇就来了这么一句,“始为布衣时”,毫无疑问,淮阴侯韩信根本就不是网传的没落贵族,只是跟刘邦一样的布衣之身,身无尺寸之地,更无累世的名望。

但是,明明都只是布衣的他们,在耕种上没什么建树,反而在军事上有很突出的成就,好像都精通兵法似的,这是为何?

虽然《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韩信、刘邦两个人学习过兵法,但从他们的人生经历来看,应当都学过的。

先说淮阴侯韩信。

韩信率兵破赵时,跟麾下的将军们说,咱今天拿下赵国,一起吃饭。

韩信说得很肯定,但韩信麾下的将军见韩信的布阵却不以为然,认为韩信在吹牛,但为了不扫韩信的面子,纷纷表示,好,一起吃饭。

结果,韩信并没有吹牛,韩信率领的汉军果然当天就拿下了赵国,汉军击杀了赵国的实权人物陈馀,擒获了赵国的国王赵歇。

吃饭庆功时,将军们拿兵法中的条款来问韩信,说韩信的布阵和兵法中的说法正好相反,为何汉军竟然能赢?韩大将军是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是不是会什么妖法。

韩信当场指出,不是我韩信有什么特异功能,也不是我韩信会什么妖法,我韩信的布阵也没有兵法中提到的原理,不但没有违反兵法中提到的原理,反而是按照兵法中的原理来的,只是你们学兵法时学得不够深入,所以你们没法像我这样创造性地搞出背水一战来。

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有的网友认为,韩信之所以能搞出背水一战,是因为韩信曾参与了巨鹿之战,亲见了项羽搞出的破釜沉舟。

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非常幼稚的,项羽之所以会搞出破釜沉舟,是因为项羽要带着楚军进巨鹿城吃赵国的粮食,楚军早在安阳镇的时候,就没什么粮食了,如果再不攻破秦军救了赵国,只能活活地饿死,与其饿死,不如放手一搏,或许会有所转机。

但韩信的背水一战不同,首先,在军队素质上,韩信所率领的汉军没有项羽所率领的楚军那样训练有素且身经百战;其次,在后勤补给上,韩信所率领的汉军其实拥有极好的后勤补给,根本没有饿肚子的可能;再次,韩信也不像项羽那样放手一搏而是胸有成竹;最后,项羽的巨鹿之战其实是一次冒险,而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计划周详且有理论依据。

虽然背水一战不如破釜沉舟那样辉煌,但背水一战有着非常精深的理论依据,完全可以复刻,而破釜沉舟则是天才的操作,无法复刻。

虽然也没有明确记载提到刘邦学习过兵法,但有记载显示,在张良第一次给刘邦讲解《太公兵法》时,刘邦就表现出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特性出来。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与刘邦的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相对应的,是其他人的听不明白。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这段记载中的“他人”到底是刘邦的其他将领还是张良以前遇到过的其他首领。

但刘邦与其他人的巨大差距,可不能用一句“沛公殆天授”来解释。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天赋?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学术背景,怎么可能直接听懂该学术领域博士讲的课?

所以,根据这段记载推断,刘邦一定是在举事之前就系统地学习过兵法,而刘邦的多数将领应当是在举事之后边学边打,所以刘邦才能在第一次接触《太公兵法》时就表现出相当高的天赋,所谓天赋,不过是平时的积累罢了。

另外,我们还能注意到,刘邦少时,曾和发小卢绾一起学习过《尚书》。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但在夺了天下之后,刘邦却很鄙夷《尚书》,说自己是在马上得的天下,《尚书》根本就帮不上自己。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所谓“居马上而得之”,当然不是简单的“骑在马上打下了天下”,而是说,他刘邦是靠军事知识打下了天下,仅仅这一句,便明确透露了,刘邦在鄙夷《尚书》的同时,其实是高看了兵法的。

对比刘邦对《太公兵法》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情形,我们有理由相信,刘邦绝对在举事之前就学过兵法。

综上,刘邦韩信虽然都是布衣出身,但肯定都深入地钻研过兵法,再加上战场的实践,自然会表现出精通兵法的样子,因为二人都懂兵法,又有强大的保障,所以自然而然地先诛暴秦后伐项羽了。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遥望燕园


刘邦和朱元璋并不是一类帝王,刘邦是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吏,泼皮流氓一个,朱元璋经历复杂,但出身贫寒那是妥妥的。

相比之下,刘邦和朱元璋都不是军事天才,也基本没有精通兵法的可能,实力不允许,呃,不,是家庭条件不允许,而且起兵之后也没有什么机会练。

他们是天生的大心脏,厚脸皮,而且极有远见和野心,心机虽然不缺,但并未用在带兵打仗上,而是用在人际关系和运筹帷幄上,将军将兵,他们将将,还要管地方,搞外交,关心后勤,平衡手下。

韩信曾经评刘邦十万人都不一定能带好,但是他自己将兵则是多多益善,但刘邦善于将将,所以他本事再大也要归刘邦管。

朱元璋也基本类似,可能早年当别人手下的时候还要钻研一下兵法,但是自从他接管了一方势力之后,打仗都要靠徐达常遇春等人,后来培养了蓝玉等人,建立了锦衣卫大搞特务政治。

不过这两个人都是心狠手辣之辈,一起打天下的人被他们干掉了不老少,但目的也很明确,生怕这些人日后反噬他的后代子孙。


伪装135707859


有两种认知学习模式:

一种是外显学习,适用于有明确规则的学习,比如一般的算术和驾驶的技术。

一种是内隐学习,适用于没有明确规则的复杂学习,比如学习语言和揣摩人情。

而战争,就是内隐学习胜过外显学习的复杂知识。

1.战争是个复杂游戏

战争,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某种技术。

因为里面涉及了太多要素和复杂内容。

曾经问过一位退休军官:现代战争是不是就看谁的武器装备更牛?

这位军官的回答则是:没有这么简单,这个问题也没法回答。

原因就是战争是一个系统,要牵涉到方方面面。

而任何一种看得见的武器,其背后往往都是一个复杂系统。

而好武器只能在好系统的支撑下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果。

古代战争也是如此。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一种高度简化的抽象模型。

而在此之外,还会有士气、战心、后勤、人才等数不清的关联要素,构成了庞大的系统。

所以,必须得是这些要素被恰到好处的聚合起来,武器和军队的威力才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

而更关键的是:战争是个博弈。

你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实力和想法,还得考虑对手的想法和行动。

所以,战争更是一个没有明确规则的内隐学习,军事教科书上写的东西,往往不如真正的实践来得干脆。

2.精不精通兵法不重要

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汉武帝要亲自栽培霍去病,传授给他孙、吴兵法。

而霍去病的回答则是:主要还得看具体的战场形势和方略得当,那些抽象的古代兵法原则,没啥用。

霍去病不学兵法,而且如此狂傲,却是一代战神。

而其原因就是战争不是一个简单规则的游戏,而是一个没有规则、极为复杂的游戏。

那些抽象而来的简化模型,就是所谓的兵法原则,在真刀真枪的流血杀戮中,没啥用。

刘邦当过亭长,而且上过学,还能认字。

但是,他那个时候,知识太贵,他捞不到兵书看,所以只能摸索着打。

遇到张良,才知道还有什么太公兵法。

朱元璋要饭出身,可能连字都不认识,后来是自学成才。

所以,就是有兵法,他也看不懂,打仗就得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即便摸着石头过河,他们也不比那些韬略满腹的人差。

原因就是战争是个内隐学习,实践最重要、实践出真知,名将都是打出来的,而不是学校教出来的。

3.平民比贵族更接地气

贵族精英,有文化、也见过世面。

但是,他们也有不足,就是不了解底层百姓的想法。

而刘邦和朱元璋,虽然没文化、虽然没见过世面,但是他们最懂底层老百姓的想法。

所以,在执政上,他们会更接地气;在打仗上,他们更懂士兵、更为务实。

有这些,也就足够了。

因为战争不需要那些风花雪月的抽象原则,要得就是这种接地气的务实。

刘邦是搞关系的高手。

他也能打仗,但更善于搞关系,知道啥时候该跟谁合作,知道啥时候该用什么人才。

这一点,是项羽所不能比的。

而朱元璋就要更直接一点,他有着极为强悍的预测能力和直觉意识,多次力排众议而做出了最恰当的决策。

这两个平民皇帝,都是内隐学习的高手,最擅长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而且,他们没有各种抽象知识的束缚,所以在战争实践和权力斗争中,也就更为游刃有余。

真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所以那种适合明确规则的外显学习并非独步天下。

而更接地气、更为务实、更善于实践的平民精英,能够把自己的内隐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精彩。


减水书生


一说到开国皇帝,人们脑海中就出现了一个文韬武略无所不能的皇帝形象。事实并不是这样。

每次改朝换代。都是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这时,只需要有人振臂一呼,立即群起响应。这时,就看领头人的胸怀:即怎么用人了,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知人善任。

刘邦与朱元璋并非精通兵法,只不过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人性,知人善任,善于驾驭利用各种人才,是刘邦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根本原因。

做为开国皇帝,有很多人都是精通兵法,亲自排兵布阵,作战勇猛的,有一些并不懂兵法,自己武功也不高强,作战也不勇猛的人照样打下天下当了皇帝。

刘邦在打败项羽的庆功宴上兴奋地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韩信;筹集粮草银饷,我不如萧何。而他们却都被我所用,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可見,一个成功者不仅要把各方面的人才收集到自己手下,让自己使用,更要要知人善任,利用好各方面的人才。


南极冰火


最好的军事学院是战场,刘邦、朱元璋他们就是在战场上学习,最后成为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刘邦是一个亭长出生,从小游手好闲,到刘邦40时多岁的是,他卷入了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在沛县起义。由于萧何和曹参都不敢在叛乱之后站出来,刘邦主动的担任起起义军的领袖,开始了他反抗秦朝统一天下的人生。

刘邦此时已经是40多岁了,之前没有接触过正规的军事的教育,但是他就凭借出色的号召力,笼络了一帮人在自己的身边。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壮大,刘邦统兵能力也在加强,而张良的加入,让刘邦开始接受系统的帝王教育。

张良是一个具有极高才学的人,应该是受到过军事和政治教育,但是每次单独领兵打仗,张良就不行,这也是说明受到教育不一定就能统领军队。张良在遇到刘邦之后,根据兵法上的内容,讲解给刘帮听,他发现刘邦一听就懂,这说明了两点;第一、刘邦悟性高,自学能力强;第二、刘邦有统帅军队的天分,这样才能听懂张良所讲解的兵法。

当然刘邦军事能力比不过韩信、项羽,但是其政治能力超群,这一定除了刘邦本身的悟性高,张良的教育也是分不开,张良一直担任帝师的角色,这也是刘邦很敬重张良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就更牛了,开局全靠一个碗,最后打下了大明朝的江山,而且朱元璋是当时军事才能极高的人物,也正是因为朱元璋的军事能力突出,他才能打败各路强敌,最后建立大明江山。

朱元璋能成长为优秀的统帅,首先是因为他本身就是行伍出身,了解军队,再加上他取了马皇后之后,有很多机会接触到郭子兴,有学习的受教的机会,以至于最后他超越了郭子兴,成就一代伟业。

刘邦和朱元璋有两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下层人民出生,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情况,在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会兼顾更多下层人民, 这样政治上的优势会比较明显,因为中国大多数还是农民,有农民的支持,政治上会更加有利。

第二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一帮兄弟的老大。这种老大地位,会促使他们更加具有领袖精神,就如同我们现在说“孩子王“会更加容易成为管理者一样。而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带着自己的这帮兄弟打天下,刘邦有樊哙、夏侯婴,朱元璋有徐达、汤和等等。

刘邦和朱元璋从小在兄弟中做老大的地位,奠定了他们领导能力的基础,而他们在战争中学习,也是他们成长为一代帝王重要的 原因。


帝国烽火


朱元璋,刘邦,兵法算不上上乘,是会用人。

治政者,不在于自贤,在于识贤和任贤!

会用人,比自己牛逼更可怕。会用人,会管理,这样才能把资源整合,才能成大事。

现在的职业经理人,有了刘邦的表,却没有其里。多数职业经理人是管理不好的。

比如:诸葛亮为什么甘愿跟随一穷二白的刘备?张良为什么愿意跟着流氓一样的刘邦?想通这个问题,你也能做个优秀的管理者。


光述历史


边打边学呗,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世界500强的董事长,都是从摆地摊做起。

从几百个士兵一个城池起步,通过不断战斗不断学习改良战法,到最后坐拥天下百万大军。

你看到成功者,看不到更多草根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在起步阶段game over了,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金子。


长岛男爵


当帝王靠的是智慧和胆识。现代没有拿过枪的人也当了统帅了。他们从小就有当帝王的初心,知道怎么样宠络人心,让别人心,甘情愿的为自己舍命陪自己夺取江山。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就像现在的防疫站一样。医生只能一次救活一个人。防疫站可以让这一个地区不生某一种病可以让一大批的人避免死亡。


user2967448950190


刘邦,朱元璋并不精通兵法,也没必要精通兵法。他们精通的是会利用控制收买精通兵法的人。


用户3916536163586


什么叫精通兵法,至多是粗略而已。能取得天下,治好国家,在于知人善用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