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分宜县历史上出现哪些名人?

林大宏 字副声,号实堂,双林白水村人。乾隆乙未(1775年)进士。历任广西雅容、平南、贵县、怀远县令。在任职期间,见地瘠民贫,全力治之;洪水泛滥,修长堤免遭横决;听断公平,盗贼为之敛迹,兴复科学,信盛于前;对少数民族因俗为治,毫不扰民;身历宦途二十余载,四兴考校,每至一县,摒挡公事外,日兴士子;讲论文艺,无异师生,并撰修雅正怀远县志若干卷。著有《经史合壁》十二卷、《半闲诗钞》二卷,享年七十三岁。

万上遴(1739~1813) 字殿卿,号辋冈,分宜城郊辋冈人。清朝画家,曾任清宫画院待诏,专事书画。上遴年少失父,家境清寒。从小聪颖好学,酷爱王维诗画,终日练习作画,画一幅画,就写一首诗。“诗、画、行、草”,均“细筋入骨”。

但他科考不如意,数次应试,只考取拔贡。这就更加激励他从事于书画。晚年工山水,所画林壑深邃,有“尺幅千里之胜”。代表作有《镜吾图》等。尤喜画梅,独创一格,其指画梅花,号称“指梅”,疏花细蕊,挥指点染,别开生面;还善画墨兰。现尚有残碑存县。

万上遴跻身于画坛。一时名卿,无不折书下交,互相唱酬。许廉使称他“双清心迹高徐孺,三纪才名老郑燮”,郑燮,即郑板桥,诗、书、画均称绝,将他比作郑板桥,可见评价之高。

万上遴的名字,现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词典》。

欧阳敬(1764.1~1806.2) 松山防里人,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广东连山县令,不久即逝于任上。欧阳敬生性聪颖,过目成诵。兴趣广泛,经史百家,天文历算,远近方言,均喜涉猎。著有《盘谷集》、《听雨集》、《叶韵发明》、《勾股发明》等书。对数学尤有研究,为清代嘉庆年间数学家,列入《江西省情汇编》历史名人录。

黄金贵(1587.9~1646.8) 字双南,后奉旨更名黄希宪,堕江不死号又生。明万历王子科(1612)中举人,明天启五年(1625)中进士。明天启丙寅年(1626)致士,授广东广州府顺德县知县,应天巡抚、河道总督、河南总督、兵工二部左右侍郎。出任广州顺德县令时,化寇为良,提升为御史;巡按甘肃时,招抚盗寇有功升大仆少卿。后被奸党诬陷下狱,狱中不屈奸贼,词甚激切,无据获得释放。清兵攻下南京后,黄金贵护送潞王至杭州,忠君不二。清顺治乙酉年(1646)8月21日,殁于浙江绍兴府章家,终年59岁。清谥忠烈公。

钟 炌(1583~1650)号昭明,字淑贤,分宜山泗人。天启年间进士,授中书,考选户科,初任中书舍人,后历任户科、礼科、吏科给事中、太常大理少卿、大理正卿、顺天府尹、吏工二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崇祯皇帝对钟炌高度信任与器重,枚卜(卜挂选官)三次选大学士入阁,不巧均未卜中。

在他近二十年仕宦生涯中,为官耿直,办事公道。任中书舍人时,主试湖广,一是称得人;任大理寺卿时,夙亱匪懈,竭尽厥职;任顺天府尹、京兆尹时,以严驭吏,以宽洽民;任吏部左侍郎时,谨慎从事,宿弊一清。崇祯皇帝在敕命中称他是“洁已奉公之选”,并褒扬他“使吏部有清贞独立之名”。

明崇祯五年(1632)他鉴于袁州郡枉加独重税负长达270余年之久,造成袁民“膏血已尽,骨髓俱竭”,“蒿目乡里,亡徒十已三四,长此不已,闾阎半作丘墟,阡陌悉惟榛莽”,甚至“绝甲绝图(甲图为行政区划名称),百里烟消”之惨况,【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郡总人口383349人,到万历四十年(1612)仅存220618人,减少42.5%,其中分宜人口减少数,尤为惊人,在这220多年里,由72287人,减至16461人,减少率高达77%。】倡头邀集在京乡官袁业泗、张承诏(分宜人)、彭大科(分宜人)、袁一凤、袁一鳌、袁继咸等人向皇上秉笔呈报《减派辽饷公疏》。经皇上御批“照亩均派”。从此,袁州郡辖宜春、分宜、萍乡、万载4县每年减纳赋税银1.2万余两。

张承诏(1572.4~1641.8) 字献可、号笃棐,分宜钤阳镇泗水张家人。自幼聪明过人,读书一目数行。明朝万历丁酉年(1598)中举,已未年(1620)年中进士,初授苏州府推官,为官廉正无私,办事雷厉风行,受当地官吏和百姓敬服,为其建立专祠。天启辛酉年(1621)任南闱同考官,甲子(1624)年经考核选调入京。离任时当地百姓攀辕号泣,不愿他走,远送者上千。乙丑年(1625)至京,因不满当朝大宦官魏忠贤擅揽朝政,迫害忠良行为,遭魏忌恨,欲予排挤打击。但又挑不出指谪理由,遂以礼部主事身份令他返乡侯任。在家乡三年,亲自为儿孙等讲授文、理、史,不问官场中的沉浮事。魏忠贤奸案败露后,于崇祯戊辰年(1629)出任户科给事中,任期中,果决敢言,勇于抨击不合时宜的三朝典章,参劾不法无为的大臣,对政界风纪直言不讳,其言论许多被收入朝庭崇信录中。他的言行,受到皇帝赞许,先后转任吏部右给事,礼部左给事。庚午年(1631)主考山东,所录取的人中,许多成为名臣名士。升任大常少卿,续升南京大常寺卿,南京通政使。在朝五年多进谏,谋划议论,洞切时弊,建言献策,一心为国。其间,为袁州一府四县过重负担辽饷一事,主动谋划,与左都御使钟炌等六位在朝京官联名上书,得以减免,至今仍被当地传诵。三品职务考核期满后,迁任刑部右侍郎,尚未到任即转任刑部左侍郎,上疏推辞,经皇帝温旨嘉勉,才予就任。当时魏忠贤残余势力、宦官邓希诏为非作歹,被捕下三法司勘问,由张承诏与左督御使钟炌会审。邓的罪行审定后,主审官反遭暗算,突接旨令东厂王之心复审。推翻原供词。承诏具疏坚持前面所供证词,皇帝不明真相,将会审疏报当成忤旨,罢免张、钟两人官职。张后复出,戊寅(1638)年署刑部尚书,后辞职返乡,崇祯十四年辛已(1641)八月十三日无疾而终,享年七十。

严嵩(1480~1567) 字惟中,号介溪,分宜介桥村人。5岁启蒙读书,9岁读县学,10岁县试超群。19岁乡试中举。26岁廷试二甲二名,赐进士出身。正德二年(1507)授翰林院编修。次年因祖父及母亲相继去世,回家服丧守孝,凡8年之久。

守孝期间,继续苦读,刻意诗文,仅诗作即有700余首,同时应袁州太守之请,修撰《袁州府志》。

正德十一年,37岁,重返朝廷,复任翰林院编修。次年,受命讲学于内馆。正德十三年,为副使随同正使册封宗藩。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叛乱,严嵩应江西巡抚王阳明之邀参赞军事,颇有功。事平之后,王阳明曾致燕席彩币以酬。第二年仍在家,建“钤山堂”与“方伯之祠”。

嘉靖元年,去南京任职,为翰林院侍读,掌院事。严嵩在南京8年,曾先后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

嘉靖十五年,严嵩以贺万寿节至京师,主持编修《宋史》,值夏言入阁预机务,严嵩接任礼部尚书。嘉靖二十一年(1542),世宗建坛设醮,严嵩入阁,已经63岁。前后居次辅6年,任首辅15年。任职时间之长,为明代所不多见。

嘉靖四十一年(1562),诏令严嵩致仕,子世藩下狱。嘉靖四十四年,严嵩被贬官籍,儿子世藩处斩,家产亦被抄没。嘉靖四十六年(1567)病死,终年87岁。

严嵩生平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钤山堂集》、《钤山诗选》、《直庐稿》、《南宫奏议》、《历官表奏》、《嘉靖奏对录》、《南还稿》、《振秀集》、《山堂诗抄》等。

严嵩曾捐资修建分宜县城及万年桥、永济桥、肖家桥、钤麓书院,并扩修分宜县学,捐赠书籍。同时赞助修通分宜至安福的穿山官道,全长120华里。

李香(1494.4~1561.9) 分宜凤阳乡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在工部任主事。后派去徐州,正值荒年,李香“捐俸赈穷”,救了许多老百姓。后转刑部任郎中,不久升任广东兵备道,有功,受到朝廷褒奖。补任山西,又取得较好政绩。升任四川巡抚都御史(从二品官),署大理寺正卿,威镇西南,赐匾曰:“霜威节钺”,史称李都堂。后因病“致仕”回乡,又“敦尚孝友,修缮学宫”。死后,葬凤阳沔村琴山下。

严孟衡(1385~1446) 分宜介桥人。一生勤奋俭朴,刚正不阿,在县学读书时,去见御史官,正值下雨,就在庭上行礼,御史不悦。孟衡道:“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御史瞠目相视,孟衡又道:“怒目视君,大不敬也”。御史即改容称叹。

明永乐十三年(1415),考中进士,步入宦海生涯,开始在山西道任监察御史,禀心峻洁,正色立朝,“百司惮其风采”。后升任浙江按察司副使(正四品),赴浙江上任时,属吏不慎失火,案牍被烧,当事人籍故规避,孟衡独自责,自愿受罚。一年后,始得复职。任期中严明不阿,悉心平反冤狱。正统八年(1443),升任四川右布政使(从二品)。宽赋减费,百废俱举,在川3年,蜀中称治,被列为名宦。

严孟衡做官30年,很少积蓄,每餐以青菜佐餐,人称“严青菜”。明正统十一年(1446),卒于四川任上。归葬时行李少,船摇晃不已,船员抬一大石放在船上以镇风浪,后人称这块石头为“布政石”、“清官石”。为纪念这位清官,有人在石上刻字题诗,称赏他“扁舟羽驶,是作满赢,沛淮仗信,庸蜀著清”。

黄子澄

(1359~1402) 又名黄湜,分宜大岗山澧源村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探花及第。授翰林编修,升修撰,迁任春坊讲读官,伴读东宫,课教太孙,累得提升,直至任太常寺卿。

惠帝为皇太孙时,曾问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太孙是其言。此后,每呼子澄,必尊称黄 先生。及惠帝即位,更是倚重信任,与齐泰同参国政,共商削藩事宜,首先剪除周、齐、湘、代、岷五宗王。子澄升为太常寺卿。

燕王朱棣拥有重兵,不甘心被废,便以“清君侧,除奸佞”为名,大兴“靖难”之师。惠帝命耿炳文率兵抵挡,战败。黄子澄荐李景隆代之,不料李更为无能,屡战屡败。惠帝惧,罢子澄与齐泰,并同贬于外。此后进言皆不听。子澄觉惠帝优柔寡断,无所作为,便率夫人许氏及四子微服经太湖,过苏州,与知府姚善倡仪勤王,不果。后又约嘉兴太守杨任共谋举事,被人告发,执于御前。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永乐帝)亲自审问。子澄抗词不屈,被肢解而死。并祸及满门,株连十族,家属被杀65人,异姓致死者54人,外亲400余人皆充军,唯其子彦修因已入昆山籍,能说昆山话,才幸免于死。后收子澄遗骨葬昆山县(属今江苏省)马鞍山下。明正德十五年(1521)始得昭雪。

子澄因株连十族,裨官野史,亦少流传,遗稿散失殆尽。现见诸史志者,仅存《李景隆师败》、《还洞庭》、《酬姚六丈》、《送刘医士歌》和《大岗山广庆寺记》等诗文17篇。

刘仲质 分宜西矶岗人。明初,为宜春训导,被推荐入京任翰林,奉命校正《春秋本末》。洪武十五年(1382),升任礼部尚书(正二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典章制度,制订了一套释奠礼仪,颁行天下。提倡尊孔,曾陪同皇帝一道祭孔庙,立学规十二条,颁行全国。又奉令颁发汉朝刘向的《说苑新序》,全国各个学校均讲读。是年冬天,改任华盖殿大学士。后因事贬官,任御史。年老返乡。为人厚重笃实,博通经史,文章典雅,著有《校正春秋本末》。

欧阳玄(1273~1358) 字原功,号圭斋。祖籍分宜防里,后迁湖南浏阳。元朝文学家、史学家。延佑乙卯年(1315)中进士,殿试第三名。初任芜湖县尹,县内疑案甚多,多年不决,欧阳玄上任后,反复调查,了解实情,为之平反,使蒙冤者重见天日。地方豪强虐待奴婢,他都尽行释放,与家人团聚。数年后,县境“嘉禾生野,飞蝗不入,蚕熟成茧,夜不闭户”。

后进京任职,为 国子监 博士、监承。致和元年(1328)任翰林院国史编修,修《经世大典》。元统元年(1333)任翰林直学士,编修《四朝实录》。至正年间,任《辽、金、宋史》总裁官,是著名的史学家。

在翰林院,欧阳玄常为皇帝起草各种诏书,朝廷高文典册,多出自他的手笔。在京期间,欧阳玄曾“三任成钧,两为祭酒,六入翰林,三拜承旨”,为朝廷的主要笔手,文章、书法,均极负盛名。海内名山大川、释老之宫、王公墓隧之碑等,都以得其手笔为荣;后人尊他与虞集、揭奚斯、黄谱等四人为“元代文人之冠”。死后谥“文公”,葬于京西昌平县香山石井村。文集100多册,皆毁于兵,今仅存《圭斋集》15卷,附录1卷。

欧阳玄回松山防里村省亲扫墓时,撰写了《县官题名记》,颇有史料价值,今附于后:

分宜县,袁上邑,置达鲁花赤、县尹、丞、主簿、尉各一员。尹以上省选,丞以下部选。起至元十三年丙子迄今至正二年壬午,六十又七载,任于斯者接踵,而邑未有题名。浚义赵 君思顺,以世家文献,来宰斯邑二年,官政修举,乃考索故府,得累政名氏,到罢岁月,悉登载诸石。玄适房族邑钤南防里,属题其端,以告来者。玄尝谓题名之设,官署皆有之,本非以为劝善也,而其道寓焉。士历官服采,人品不齐,上焉者不恒有,下焉者无庸言,中人苟且之政,十居八九。其志皆为三岁,终更身去,是即已;殊不知身去而名留,臧否何可泯也。使能以是而存诸心,则知官之为恫也久矣!虽然谓其身去,而不知恤者,非才而间于事者也;求为有名至于生事以厉名者,有才而过乎中者也。玄既谓题名有劝善之道,则不敢不著近名之道以为戒。赵 君为我刻之,后之览者有以自省,则吾钤冈之人,继自今受廉勤之泽,而被恺悌之福于无穷也。

孙亿 松山午元人,宋朝咸淳十年(1274)进士,任吉州永新县令,有政绩,升吉州知府。吉州每年收谷40万,管钱粮的想从中屯积居奇,谋取私利,孙亿立即予以取缔,并令出进一律,不准大斗进、小斗出。吉州每年要售布6万匹,管布的收了钱挪作他用,而以盐代付,孙亿亦立即予以取缔。后到广西白州任知府,也获好评。

邓璠(822~893)原籍筠州(高安),字韫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科举进士,以才能和道德并优,选任官至尚书。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由尚书特授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军州)事。在任兴办学舍,振兴教育,感化民众,有奉职循理之风。权知袁州刺史6年,诏敕复任。时遇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政局动荡,社会难以治理。唯独邓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善治袁州,获得“更待皇恩酬善政,拥篲贲临郡齐迎。”的极高声誉。因赣东北战乱,璠携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为今分宜白芒邓家的始祖,享年72岁,葬于白芒蟠龙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5)袁州郡守葛德溥为其封禁题碑。璠夫人李氏,诰封韩国 夫人,唐宝历元年(825)生,唐天复三年(903)殁,享年79岁,亦葬白芒蟠龙形。璠有二子:次子霁,字光岚,任福建建宁刺史,在任而卒,未详其后;长子霖,字光瑞,居白芒繁衍生息,荫授从事郎,任湖北黄州知事,享年70岁,葬白芒蟠龙形。璠第六代孙梅魁从白芒迁居安福瓜畲,其后在吉安庐陵等地繁衍发展。

卢肇(818.2~882.8) 字子发。分宜杨桥观光村人(当时叫文标乡)。唐会昌三年(843)殿试中进士第一名,为江西省第一个状元。

卢肇诞生在观光村一个农民家庭。“家空四壁,夜无脂烛”,艰苦的环境,砥砺他发奋进取。会昌二年,乡试中举。第二年,赴京赶考,与宜春黄颇同行,袁州郡守成应元设宴饯行。独请有钱有势的黄颇,卢肇受此冷遇,益发致力于学。卢夺魁归来时成应元笑脸相迎,盛宴招待。卢肇有感而发,写一首诗赠成应元:“向道是龙 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卢肇洁身自好,“全无亲党,不自吹嘘”。中状元后只落个州县地方官,初为潼关防卫官,后调陕西卢州商州任职(今商洛地区)。经太尉裴休保举,才回京任著作郎、集贤院学士,起草文书,编撰史籍。后任仓部员外郎,管理钱粮赋税。其时“牛、李党争”甚烈,卢肇始终不参与,又受到排挤,被贬作地方官。自此以后,当过歙州、宣州、池州、吉州等地的刺史,卒于吉州任上。

卢肇一生主要成就是诗文,有《文标集》3卷,《逸史》3卷,《卢子史录》4卷,《庙堂龟鉴》120卷;此外尚有《愈风集》、《大统赋注》等著作。在歙州时,曾赴钱塘观潮,作《海潮赋》上奏朝廷,得到懿宗皇帝嘉奖,命宣付史馆,永远保存。卢的文章道德,为后世所推崇,曾被认为“袁(指袁州)之文章节义,自肇始”。

陈重 分宜洞村人,东汉时名士。年轻时与波阳雷义在豫章郡(今南昌)同学《鲁诗》与《颜氏春秋》,两人非常友好。郡守张云推荐陈重为“孝廉”,陈重让给雷义,张云未听其言。第二年,雷义也被推荐,两人同在郎署为官。

任职期间,有同僚负债数十万钱,债主催逼甚急,陈重秘密代为偿还。此人发现后非常感激,要重谢之,陈重婉言谢绝,终不言惠。同舍一郎官回家时误拿别人的衣服,失主怀疑是陈重所为,陈重不予争辩,并买衣服相赠。事后那人把误拿的衣物归还主人,弄清了事实,对陈重非常钦佩。

后来,陈重与雷义同时进京任尚书郎。雷义因代人受过,被免官。陈重见雷义如是,也称病告退。

陈重回乡后又被推为“茂才”,到细阳任县令,有政绩,拟升为会稽太守,因姐姐逝世奔丧未去,后又为朝廷司徒官保荐为侍御史,卒于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