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兵器全集|短視而導致問題重重的德國105毫米榴彈炮家族

二戰兵器全集|短視而導致問題重重的德國105毫米榴彈炮家族

德國軍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選定105毫米口徑榴彈炮作為其制式榴彈炮,一戰期間10.5-cm leFH 16即是按照此標準生產的德軍制式榴彈炮,它的炮架與當時裝備的7.7-cm FK 16榴彈炮相同。1918年後這些榴彈炮仍保留在德軍中服役,為未來的德國國防軍培養了整整一代火炮指揮官和專業軍士。

1920年代,通過對實戰分析,德國人認為未來戰爭中105毫米曲射炮比75毫米火炮更有價值,雖然口徑增大,但對後勤供應和火炮供彈系統壓力並沒增大,於是開始大力開發新型105毫米榴彈炮,設計工作始於1928年到1929年間,萊茵金屬公司主導該項目,1935年新型火炮入役。

二戰兵器全集|短視而導致問題重重的德國105毫米榴彈炮家族

該新型火炮就是10.5-cm leFH 18,這是一種常規而結實的榴彈炮,彈重和射程都很令人滿意,要說有缺點,那就是過於結實,有些超重,不過德國人認為反正該炮由機動車牽引,這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至少理論上說如此。leFH 18系列火炮很快成為國際軍火市場上的搶手貨,銷往西班牙、匈牙利、葡萄牙和一些南美國家,當然也裝備擴大中的德國國防軍。

不久反饋傳來,要求廠家增大射程。廠家的方法是加大裝藥劑量,這導致需要為火炮安裝炮口制退器,此為10.5-cm leFH 18(M),後綴M是德文炮口制退器的開頭字母,而加裝炮口制退器又導致88毫米口徑的穿甲彈無法正常發射,後對設計進行了微小更改解決了這一問題。

二戰兵器全集|短視而導致問題重重的德國105毫米榴彈炮家族

leFH 18系列投入二戰後證明性能十分出色,直到1942年參加了俄羅斯的冬季戰役。當天氣轉暖堅冰融化時,大批沉重的105毫米榴彈炮陷入四處翻漿的泥濘中動彈不得,即使那些專門的履帶式拖車對此也無能為力,當初對重量問題的忽視顯現了嚴重的後果,德國人開始匆忙尋找解決辦法。

二戰兵器全集|短視而導致問題重重的德國105毫米榴彈炮家族

解決方法並不完美,將leFH 18(M)火炮安裝於7.5-cm Pak 40反坦克火炮的炮架上,重量確實有所減輕,但問題不斷,而且一直沒得到解決,這一改型編號為10.5-cm leFH 18/40,本將作為德軍新的制式野炮,但直到戰爭結束也沒實現。

參數

型號:10.5-cm leFH 18/40

口徑:105毫米

身管長度:3.31米

重量:行軍狀態作戰狀態1955公斤

射角:-5度~42度

射界:60度

炮口初速:540米/秒

射程:12.325公里

彈重:14.81公斤


《二戰兵器全集》系列如需分門別類系統查詢,可關注同賬戶名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