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在您心目中有什麼影響呢?

fengyexin9


齊天大聖孫悟空已經成了中國人心目中永遠的英雄,永遠的美猴王。曾經有美國好萊塢團隊在為某電影設計孫悟空形象時,設計的結果出來後竟然是一隻老態龍鍾的猴子。外國人是不會理解孫大聖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的。孫大聖不僅是無所不能的美猴王,還是正義、勇敢的代名詞。

前幾年86版《西遊記》劇組人員重聚央視的《藝術人生》,無論是演職人員還是普通觀眾,大家都對《西遊記》有著深深的感情。有一位老演員,在其中只是扮演了五百羅漢中的一位羅漢。照說沒有人能記住這個角色,但是老人家帶病參加了節目,對那段西遊的經歷也是滿含深情。

如今,在任何場合,只要響起那熟悉的音樂,我想所有人心中立刻就會浮現出那師徒四人一路奔波的樣子,尤其是威風凜凜的孫大聖。現在有些人在遇到困難時有時還會說:我要是有孫悟空的本事多好。可見西遊文化已經刻在了中國人的骨子裡。最後希望有新的更好的“西遊”作品問世,不要讓我們再等上好多年。


噠聞嘻


孫悟空聰明絕頂,武藝高強,是我小時候一直想成為的一個角色,那時候內心時常想,要是自己能成為他,該是有多麼的神通廣大啊。但是他過度頑劣,曾被壓在五指山下,也因此跟著唐僧去取西經,中途因為頑劣曾不想與之同行,觀音菩薩讓唐僧賜予他緊箍兒,萬一他在途中不聽話唐僧念緊箍咒便可馴服他。


另外,我還發現過於聰明的人時常會遭人誤會,在“三打白骨精”這一章節,孫悟空知道靠近唐僧的人是同一個妖怪,千方百計要保護好師傅,直接把妖怪打死,唐僧誤以為他殺了人,把他從身邊趕走。


這是個極度聰明又鋒芒畢露的人物,也因為如此他吃了不少的虧,聰明才幹不一定要完全被人知道,有時候懂得多做得少,恰到好處可護自己周全,也可保全自己,走得更遠。


一、有能力者的世界充滿了自由

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正是因為他能力太強了,不管犯了什麼事,天庭的神仙想懲罰他都會於事無補,太過聰明的人難以被人制服。


剛開始因為金箍棒和生死簿的事情被龍王和閻王告狀,玉帝把孫悟空召入天庭,授他做弼馬溫。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稱“齊天大聖”。玉帝派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沒有成功,便讓孫悟空管理蟠桃園。


結果蟠桃園又讓他悶得慌,非得要偷吃蟠桃,毀了王母娘娘的大壽,又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逃離了天宮,幾經週轉把他捉回去,對他進行多種殘酷的刑法,刀砍、雷劈、丹爐裡烤個四十九日都沒事,最後才被如來佛鎮壓在五指山下。


看到孫悟空我忽然覺得人有能力論誰都整不死,正如你現今在單位或者公司裡面,只要能力夠強,你對他人有利用價值的話,哪怕領導要把你退居二線,最終也會因為有求於你把你又推回去原位的,雖然看起來並沒有別人的風光,但你會發現,有能力的人會充滿著自由。


二、忍常人之不能忍,別讓情緒毀了自己

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後,路上偶遇取西經的唐僧,唐僧把他救了出去,後來他便一直跟著唐僧了,只是頑劣的性子一直沒改。唐僧是個出家人,凡事都愛用大道理來度化他人,包括他對孫悟空也是一樣的,每天大道理不斷,孫悟空不愛聽,耐不住性子,發起火來去找了龍王談心,後來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又回去找唐僧了,接著便上了“緊箍咒”的當,從此他就受了唐僧的管控了。


孫悟空是個極度愛自由的人,所以他不喜歡被他人教訓,偏偏唐僧這性子又膽小怕事,他又時常看不慣悟空的頑劣,便只能常常唸叨了。悟空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最愛發脾氣,桀驁難馴的性格,自然會讓人難以管制,他人便會想方設法地去控制你。


所以,做人該低調的時候還是要低調。相較於韓信,悟空真的要多向人家學習學習,人家的能力也不弱,但是卻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桀驁不馴的周亞夫也許就是悟空的性子,雖才華橫溢,最終卻讓自己的傲氣毀了自己,身敗名裂。


三、要培養自己忍受屈辱的能力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悟空是最委屈的,明明自己是為了唐僧好,結果讓唐僧趕下山,逐出師門。當然,最後唐僧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他知道沒有了悟空自己根本沒辦法在西經路上走得更遠,最後也跟悟空認了錯。


這裡讓我們想起了某些精神病人,智商非常的超前的,只是一些言論和行為不被他人接受導致自己無法走入正常人的思維。精神病人都是高智商的人,高智商的人的一些想法往往是不容易被常人接受的。悟空的火眼金睛招致了唐僧的誤會,包括現實生活中很多聰明人也會招致他人的誤會,那麼忍受屈辱的能力便是一個人走得遠的重要標誌了。


這裡有位人物的處事非常值得推薦,他便是司馬懿,他用他的“忍”把諸葛亮熬死了。諸葛亮自知自己身體不支,特派人送去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公然侮辱他像個女人一樣畏畏縮縮,不會出戰,可是司馬懿卻開心地穿起了女裝,這份屈辱他完全無所謂,所以尊嚴該在什麼時候發揮作用其實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最終的贏家。


孫悟空帶給我影響至深的便是他的聰明才智導致他的種種吃虧,我們都該思考聰明是否真的要表現出來給人看呢?讓人覺得傻一點真的那麼丟人嗎?有句話叫傻人有傻福,我們應該相信這句話,傻子不會招致他人的懷疑,傻子最安全,傻子最容易讓人防不勝防。


盧森堡影視淺談


孫悟空戰勝邪惡,斬除黑惡勢力,是正義與美的化身,無論妖魔鬼怪千變萬化,孫悟空都能慧眼識破。作著吳承恩的嬉笑怒罵無不反應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一面,他幻想著能有孫悟空這樣一個人,打遍人間不平事,不畏權貴,不欺弱小,但人間之事,其能是一個凡人來左右得了,所以他把孫悟空神化了,會七十二變還而筋斗雲,按理說這樣就可以施展抱負了,可又偏偏出個如來佛,這這就說明了,人生在世誰也別想超越大環境,誰也別破壞遊戲規則,儘管如此,孫悟空依然是盡心盡力的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外,繼續為民除害!

他的精神,他的大氣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人們都以中國有這麼一個美猴王而感到自豪,他的美德將世世代代傳下去,之所以猴王被人們喜歡,也證明了人們對正義和美好的嚮往與追求,如果人人都有猴王的精神境界,那麼人類將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最後用毛澤東的名言結尾:“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華春秋實


孫悟空在我心目中有什麼影響?孫悟空的那種勇敢無畏的精神對我有很深的影響。

《西遊記》是伴隨著我成長的,從小就喜歡看《西遊記》,那時每天都得刷好幾次《西遊記》。西遊記裡面師徒四人性格鮮明,各有各的特色。唐曾仁慈,心地善良;孫悟空勇敢無畏;豬八戒好吃懶做,本性善良;沙增老實肯幹。這四人中我最喜歡孫悟空,從小就喜歡模仿他那個用手遮光望遠的動作,喜歡學著他上躥下跳。曾經還用木棍當金箍棒有模有樣的學著耍起來,有時有一個動作能順手的耍起來,就會高興的炫耀給別的夥伴看,夥伴們看著眼饞,也回家隨意拿根棍子亂造,真是不亦樂乎。

問我為什麼喜歡孫悟空?有時候我也不明所以,是他的英雄形象嗎?畢竟每個小孩的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還他那無所不能的72般變化?畢竟每個人都想成為無所不能的那一類bug般的存在。究其多種原因,最後我覺得我喜歡孫悟空的原因是因為性格互補吧,人們常說缺什麼就補什麼。如有些人自己是單眼皮,就會對雙眼皮的異性特別的青睞;有些人其實沒有錢,就在喜歡在朋友面前吹噓自己多有錢,還穿得光鮮亮麗;有些人沒有本事,卻不斷訴說自己做了什麼什麼大事,也不怕把牛皮吹破。我從小性格有點內向,不喜歡叫生人,有點自卑,不搞在公眾場合大聲說話,剛參加工作時,在公司領導面前說話發出的聲音有點像在蹦迪。也許孫悟空的勇敢無畏剛好與我的性格互補,所以有一種本能的喜歡。

孫悟空大鬧天空的情節讓人印象深刻,把孫悟空的那種無畏的精神描繪的淋漓盡致。玉帝老兒怕孫悟空在地界鬧出大亂子,不好掌控,於是就把孫悟空召喚到天庭,想通過許他一官半職,然後便於更好的掌控他。經過與天眾討論,最終玉帝許孫悟空一個弼馬溫的官職,就是看馬的馬伕。孫悟空當了幾天弼馬溫,覺得官職太小,被玉帝騙了,於是脫去官服,開始在天空當起了混世魔王。戲仙人、摘仙桃、偷金丹,這可是天空啊,人們都敬之,畏之,然而孫悟空無所畏懼,依然我行我素,不給頂頭上司玉帝面子。最後事情越鬧越大,演變成大鬧天空的精彩大劇,鬥天兵天將,鬥哪吒,鬥二郎神,鬥天王,被丟進丹爐煉丹,他全無畏懼,在丹爐中還練就了火眼真金。一路打到玉帝的面前,還當面質問玉帝“為什麼用這麼小的官職來騙他”。面對玉帝依然不卑不亢,泰然自若。天庭諸眾奈何不了孫悟空,計策用盡,玉帝無奈只能求助佛祖。當佛祖到來的時候,孫悟空依然沒有畏懼,還調侃起佛祖。後來跟佛祖鬥法,還在佛祖的手掌上發飆(取自唐伯虎點秋香中的發飆,意為撒尿),並留下四個大字“到此一遊”,奈何佛祖道法高深,最後被壓在五指山下,一壓就是五百年。

有人會說孫悟空恃才傲物、桀敖不馴。但是我就偏偏喜歡和敬佩他這種性格,有能力敢於展示,無畏強敵,面對眾神將,面對玉帝,面對佛祖,依然能做到泰山壓頂,從容不迫,不卑不亢。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到哪都能混的很好,到哪都不會為生活所迫,孫悟空之後的西天取經之路各種經典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年少時受孫悟空的影響,自己內斂的性格有不斷向打開的趨勢,彷彿有一層看不見的薄膜正在逐漸的碎裂,露出深藏在裡面的一絲絲野性。隨著時間的積累,以及自己有意識的鍛鍊和對孫悟空性格的無意識效仿,自己逐漸的敢在公眾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了,不再怕與生人接觸了,性格也有些許外向的特徵了。現如今,在自己的不斷努力下,在一家公司當上了某個部門的經理,從容的發表講話,安排工作,做培訓等等,幾乎已經與以前畏畏縮縮的自己告別了。兒時的偶像——孫悟空,真的一直在伴隨著我成長,而且還將伴隨著我在接下來的人生之路上劈荊斬棘,勇往無前。

這時你問孫悟空在我心目中有什麼影響?我很肯定的說,他的無畏的精神幾乎影響了我的人生,影響了我的生活,影響了我的職業生涯。問我為什麼喜歡他?因為我想掠奪他身上那顆無所畏懼的心,化為已用。





覃偉DS


要說孫悟空對我心裡的影響,要先分析一下他的經歷,從他的經歷中就可以體現對我的影響了。

這個猴子打中了我們心中痛點、撓到了身上癢處、觸及了靈魂深處。他集神性、猴性、人性於一身,向我們多維度地展示了獸性與魔性、現實與夢幻,有撒旦、也有超越。

一、出身奇異、父母當空

《西遊記》的開篇就給孫悟空一個不凡的出身:一塊花果山上的頑石,自太陽系形成之後,就開始感受日精月華,漸有通靈之意,內育仙胞胎,迸裂產石卵,風吹化作石猴。他為何不需哺乳,因為他是卵生;為什麼會自命不凡、桀驁不馴,因為感日精、受月華,太陽之子、月亮之兒,當然想永恆,要去修煉長生不老之術,以至於跑到陰曹地府,在生死簿上勾去自己的名字。這不正是我們凡人先要永生的夢想嗎?藉著這位石猴的行為,我們跟著也YY了一下。

他的誕生地為何是花果山呢?因為開什麼花,就要結什麼果。這已經預示了孫悟空未來的命運,他要為他大鬧天宮付出沉重的代價。《西遊記》中處處是隱喻,為後世的各種解讀提供可能,如此一來不斷會有新的血液注入到孫悟空形象中,令之保持鮮活。

二、亦猴亦人、是人都愛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最愛猴,它是聰明的象徵,靈性的代表;藏族和羌族還以猴作為始祖,華夏族很早就馴養猴,為的是耍猴,演猴戲,到了唐代,猴戲已成蔚然之勢,覺得只讓猴子演已經不過癮了,就讓人猴同臺演出,甚至以人扮猴形作表演。如此說來,玄奘在貞觀年間的西行,就必須配上一個人猴,才不辜負這個時代。

孫悟空就是一個“人猴”,既有豐富的人性,又有明顯的猴性。猴者,機靈、滑稽、搞怪、叛逆,富有童趣,再配上奇幻的情節,哪個兒童不喜歡?幻想著自己也能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也有七十二變,更幻想著也能孫猴子那樣撒撒野。

Fig1

那為何我們長大之後還喜歡孫悟空呢?難道僅僅是因為猴子的機警過人、進退自如、灑脫機趣嗎?

三、從野性英雄到悲劇英雄

1. 野性英雄

既然孫悟空誕生於大自然的一塊石頭,必定不會服從任何宗法制度和禮教桎梏,使他一生下來便要求絕對的自由, 不但要突破空間的限制——上天入地 , 突破時間的限制——將自己名字從生死簿上勾去 , 而且嚮往行動上的無拘無束, 這正是我們每個人的自然稟性和天賦本能。

起初的我們,也不知道時空是彎曲的,社會是扭曲的。當我們漸漸長大之後,感受到了世界的彎彎扭扭,體會到了各種限制,我們血氣方剛,想去抗爭。看著孫悟空桀驁不馴、各種撒野,我們感到特別過癮,心裡不由得會想:我要是有孫悟空的本事就好了。

孫悟空為了追求自由的生存權,直闖森羅殿,強行勾銷了自己在陰司生死薄上的名字,從而在時間維度獲得了永遠的自由,個體生命獲得了永恆。

沿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孫悟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尊重!玉帝先是封他一個弼馬溫,令孫悟空備受侮辱,再行抗爭之後,雖然獲得“齊天大聖”之名,竟然都沒有資格參加蟠桃會,於是乎大鬧天宮。

普通人在單位遭到不公時,也常想大鬧一通,但因種種顧慮,往往隱忍不發。看到孫悟空狂啃蟠桃、痛飲仙酒、怒吃金丹,風捲殘雲,我們跟著實痛快淋漓了一把。

但是,如果在整個《西遊記》中,孫悟空始終維持這種野性英雄的形象,其文學生命力也就很有限,畢竟讀者閱讀不只是為了借書中角色進行宣洩,還有更高的心理需求。

2. 悲劇英雄:

孫悟空與天地抗爭、胡亂撒潑,如果不帶了一些嚴重後果,既不合乎邏輯,也不符合我們的心理預期。大多數人對於敢於直言抗上的人物都有兩種心態:這人厲害、有膽色and槍打出頭鳥、這人肯定要倒黴。所以孫悟空必須悲劇,這是成年讀者的心理預期,if not,我們內心就會不平衡。

所以如來佛祖必須要出手,要壓住這個“孫子”,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山”,將孫悟空壓了五百年。此刻,讀者又是兩重心態:叫你任性撒野,倒黴了吧?then對英雄的悲憫心態油然而生,盼望著有哪位大神、大仙來拯救孫悟空。

於是乎,吳承恩就安排觀音菩薩出現在了五行山,孫悟空彷彿看到了救命稻草,連忙央求“萬望菩薩方便一二,救我老孫一救!”,於是菩薩提出了入佛門、協助取經的條件,昔日的齊天大聖竟然是忙不迭地答應道“願去!願去!”。此刻,我們的眼淚從心中流出。如果說,之前的孫悟空只是在肉體上被如來壓在了五行山,而此刻的孫猴子已經在精神上屈從(從人倒勢不倒,到了both倒了。)成年人的世界,到處都是妥協,就連大聖這樣的英雄也不例外。

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孫悟空一度還不服唐僧的管教,所謂“一生受不得人氣”,敢於同唐僧翻臉,甚至拋棄唐僧、獨自返回了花果山,但是一旦帶上緊箍咒,就坐實了他悲劇英雄的宿命,儘管他擁有各種法術、一路上斬妖除魔,但不得不要服從唐僧的領導。

但正是這個悲劇英雄給我們帶了更多的美學意象和深度回味。

原本是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齊天大聖”,本來是想獲得絕對的自由,一下子淪落到被迫上西天取經,一路上,在與各種妖魔鬥爭時,還不時受到凡夫俗子唐僧的嘮叨和緊箍咒語。他原本狂放不羈的天性逐漸被消磨、被摧殘,不再具有曾經的風采。不由得令讀者產生同情、憐憫,能激發這種情感的作品必然對很多讀者具有吸引力,因為這正是悲劇的美感效果,是一種悲中之樂、包含痛感的樂感,它不但緩解了我們對自身處境的哀怨,同時也有一種淨化靈魂的作用。

我們哪一個人身上沒有枷鎖、沒有各種約束,看到大英雄孫悟空頭上也有緊箍咒,我們一方面是對英雄的感慨、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釋然——在命運的面前,抗爭真是無用。這也正是戴荃一首《悟空》何以能迅速走紅,因為他唱出了英雄的蒼涼和無奈——“我要這鐵棒有何用;我有這變化又如何”。這首歌是藉著孫悟空悲劇形象唱出了我們普通人的心曲。

如果孫悟空的形象僅僅侷限於此,那就缺少了昇華,沒有昇華,也就落入到了一般悲劇英雄的俗套,哪裡還有數百年來人們對孫悟空持續、持久的愛。

四、形象昇華、逼近超我

孫悟空的經歷,就是由猴變人、再由人成佛的過程。

起初的孫悟空,純粹是大自然的產物,從石頭裡冒出來的,蔑視人間的禮法、對抗天庭的規矩,但自從服侍了唐僧之後,他漸漸地發生了變化。在慈悲為懷的唐僧的嘮叨和侵染中,感受了人間倫理的精神。其形象愈加豐滿起來,不再是一味的撒野,開始富有了人情味。

不信你看,當孫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後,唐僧忍無可忍,堅決與他斷絕師徒關係、將之掃地出門。在這種情況下,蒙受冤枉的孫悟空依然要給唐僧行禮告別:“師父,我也是跟你一場,又蒙菩薩指教,今日半途而廢,不曾成得功果,你請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按理說,唐僧將孫悟空逐出師們,等於還他了自由之身,但此刻孫行者並沒有高興起來,反而是“噙淚叩頭辭長老,含悲留意囑沙僧。”回到花果山,心情是“悽悽慘慘”,“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此時孫悟空竟然不再享受自由,反而留戀了師徒之情,同時還為沒有修成正果而感到遺憾。顯然,孫悟空再也不是過去純粹野性的石猴,而是具有了忠孝觀念的人了。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語境來說,此時的孫悟空已經放棄了本我之猴,成為了自我之人,開始嚮往超我之佛了。此時的孫悟空不再盲目地追求個人主義,而是要實現唐僧西天取經的偉大事業,實現普渡眾生的偉大理想。因為:按照《西遊記》的設定,大唐中土只有小乘經典,只能渡自己,而唐僧是要前往天竺是求取大乘佛經,實現普渡眾生的理想。(實際上,大乘佛教早在東漢時已經傳入中國)

這一點恰恰符合中國人對理想人格的認定,尤其是對英雄人格的期盼,希望英雄是崇高偉大的,孫悟空放棄了個人自由價值的執著,不斷地覺悟,最終能將普度眾生作為人生追求。大凡中華民族心目中的英雄,都要符合這個標準。

讀者在閱讀《西遊記》的過程中,先是通過孫悟空具有破壞性的追求自由的過程,滿足了自己對社會進行發洩的心理需求;再看到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後又被唐僧不斷緊箍咒的悲劇角色,滿足了自己同情、憐憫乃至自我釋然的心理訴求;最終看到孫悟空心性改變、不斷演進、覺悟成佛的歷程,滿足了對英雄追求崇高偉大的心理預期。這三種心理的漸次滿足,令讀者對孫悟空形象倍加喜愛。

但是,以上只是構建了孫悟空的精神和靈魂,作為小說中的人物,他還需要有血有肉,有豐滿的形象、有充實的故事。我們現在看到的孫悟空,絕不是吳承恩一人所創造,那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那是融合了中外各種元素。

五、基於真實的歷史背景、真實的歷史人物

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其中的《三國演義》就與反映史實的《三國志》大不相同,但其中的主要歷史事件和歷史走向基本吻合實際的歷史記載,尤其是其中的主要角色都是那個時代的真實人物;《水滸傳》也是取材於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紅樓夢》貌似沒有明確的朝代背景,但實則是將漢、唐、五代、宋、明、清各朝元素雜糅在一本小說之中。有了這樣的歷史情景作為大背景,小說故事就有了厚重感,就有了嚼頭,若是基於虛構的虛構,就不會有很強的代入感。《西遊記》之所以有生命力,其中原因也是基於真實的歷史故事,甚至連孫悟空都有其文學原型。

眾所周知,唐僧取經本來就是歷史真實,只不過實際的玄奘是偷渡出關、前往天竺求取真經,而小說將之虛構為:唐太宗派遣唐僧前往西天取經,還與玄奘稱兄道弟:“御弟聖僧”。為了增加歷史的厚重感,吳承恩不惜用四、五回的篇幅來寫李世民及其臣子的各種事兒,目的在於合理地引出玄奘法師,併為唐太宗欽差唐僧西天取經給出合理的理由。

可以說《西遊記》前七回是為了引出孫悟空,引出上天入海、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英雄野性達到巔峰之時,再將之壓在五行山下,情節至此,若再以魔幻之方式繼續,就顯得作品單薄寡味,也會顯得刻意編造。只有接了地氣,才能讓小說更好地發展情節,於是乎小說借觀音之口,說出了“東土大唐國”(第八回,菩薩對壓在五行山下的孫悟空說:“待我到了東土大唐國尋一個取經的人來,教他救你”)。

當讀者對神魔世界的各種爭鬥還餘興未盡之時,觀音突然又要來到長安大唐國,不由得跟著小說心馳神往,挑起了新的興奮點。為什麼這個情節如此引人眼球呢?正是因為神魔界要與人間發生耦合,虛幻的故事要與真實的歷史發生碰撞,怎能不令人心馳神往?

事實上,就連純粹虛構的孫悟空也有其歷史對應人物。話說在敦煌壁畫中有多幅唐僧取經圖,畫中的核心人物當然是唐玄奘,在其右側站了一個尖嘴猴腮的人,與孫悟空的形象很接近。據考證,史上確有此人,乃是胡人石磐陀。話說貞觀三年,唐玄奘偷偷溜出長安西行取經,途徑瓜州時在當地寺廟說法,臺下有一聽眾大受感化,於是牽著一匹老馬護送唐僧夜渡葫蘆河、闖過玉門關,此人正是石磐陀。

Fig2

孫悟空還真與石磐陀有幾分瓜葛。石磐陀是個胡人,出家了就是胡僧;胡僧,不就是“猢猻”嗎?難怪齊天大聖要姓孫,而不姓趙。而且石磐陀又姓“石”,難怪《西遊記》中說孫悟空是從石頭中冒出來的。總之,石磐陀是護送唐僧過葫蘆河、闖玉門關的胡僧,而且本身長相又類似猿猴,不得不承認是與孫悟空形象有相當的關聯。

就連孫悟空的法號也不是憑空編撰。話說大唐天寶年間,車奉朝代表大唐出使西域,確切地說是大唐師團的一個成員,職責是防馬賊和強盜的襲擾,還真和孫悟空的職責差不多。車奉朝跟著使團也是過疏勒、穿蔥嶺,一路上茫茫戈壁、沼澤險灘、崇山峻嶺。一路上,車奉朝用一根36斤的熟鐵棍,橫掃各種強盜。但到了目的地後,車奉朝得了當地一種怪病,名曰“馬瘟”,聽著有點兒像弼馬溫;結果就沒有隨團回國,但受到當地三藏法師的悉心照料,康復後落髮為僧,最終修成高僧,四十年後返回故國,也就是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唐德宗賜其法號“悟空”,這和孫悟空護送唐僧到達天竺,最終修成正果,成為鬥戰勝佛,有幾分類似之處。於是吳承恩就借用這個法號套在了孫猴子頭上,就有了“孫悟空”之稱謂。

Fig3

六、吸納中外神話元素

孫悟空的各種神通,是大眾喜歡這個文學形象的重要原因,但車奉朝原型、石磐陀原型是無法解讀孫悟空的神通廣大,什麼七十二變、筋斗雲十萬八千里,總不能簡單地歸結於吳承恩的想象。

胡適認為孫悟空的原型來自印度。憑據是:古印度的兩部偉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中,有一個神猴名曰哈努曼,神通廣大,與孫悟空的形象極為類似。

Fig4

具體來說,神猴哈努曼面如紅寶石,毛色金黃,手持虎頭如意金棍,善於騰雲駕霧、變化形象,一躍能從印度跳到錫蘭,而且還喜歡鑽到別人的肚子裡。這簡直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孫悟空形象。尤其是《羅摩衍那》中有一段哈努曼大鬧無憂園的描寫,與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情節極為類似。正因如此,國學大師陳寅恪也同意胡適的說法,孫悟空源自印度的哈努曼。

但是魯迅認為孫悟空純粹是國產貨,出產於唐人傳奇小說《古嶽瀆經》,其中一個怪獸叫無支祁,他目光如電、形如猿猴、白頭青身、力大無比,常常在淮水興風作浪,最終惹惱治水的大禹。於是乎大禹召集群神,擒獲無支祁,並將之鎮壓在淮陰的龜山腳下。就好似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了五行山下。

Fig5

如此看來,孫悟空的原型可能哈努曼和無支祁的混合物,是中印兩國的混血兒。但這並不能解釋孫悟空的另一個元素——齊天大聖。

這還得追索到中國南方的民間信仰。卻說自唐朝以後,猴精故事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這些猴精不但神通廣大,而且具有地痞流氓的特性,最愛搶人妻女,這與狐狸精、蛇精最喜歡做人老婆的行為正好相反。眾所周知,只要有神通,無論善惡都會有人膜拜,漸漸地這猴精成了道教中的神聖,名號曰“齊天大聖”,漸成南方的民間信仰。到了宋元之時,這個稱為齊天大聖猴精已經有了偷仙丹、鬧天宮的故事,與孫悟空越來越接近。2004年,因為福建順昌發現了齊天大聖的石雕神位,竟然產生了這樣的說法:孫悟空是福建順昌人。

現在,大家應該有種感覺,一個孫悟空形象竟然雜糅了這麼多人物的故事、融合了這麼多神話的元素,怎麼能我們不感到回味無窮呢?難怪他的popularity具有如此的持久性。問題是吳承恩咋就那麼強,能將這些各種原材料有機地組合起來了呢?難道是他一人之功?

七、《西遊記》的成書過程:三教融合

《西遊記》的成書過程,也是三教在小說中融合的過程。小說以儒釋道三教為基礎而展開,就為小說注入了思想厚度,孫悟空的形象就更有玩味了。

《西遊記》最初的雛形當然是源於唐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當玄奘法師從天竺返回唐朝時,他的取經故事已經在戈壁古道上流傳了,其中就包括火焰山、車遲國、女兒國等情節,可以說是原生態的取經故事,成為後來神化的唐僧取經故事的基礎。到了晚唐五代之時,這些流傳的故事開始集結成書,名曰《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就是在這本書中,猴行者開始出現了,但那只是一個白衣秀才,他玉樹臨風,還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顯然這猴行者是孫悟空最原始的雛形,估計就是從胡僧石磐陀演化而來。

另外,《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這本書中還出現了降伏深沙神的描寫,這深沙神大概是沙和尚的雛形,但還沒有豬八戒的影子。

到了宋元時期,開始出現了各種《唐僧西天取經》的劇本,孫悟空的名稱已經正式出現,不妨認為這正是借用了車奉朝的法號,而且孫悟空的神通越來越廣大,故事情節越來越豐滿,可以認為雜劇作者開始引入了哈努曼和無支祁的神話故事,將文質彬彬的“白衣秀士”面貌,變成一個神通廣大、亦魔亦怪的野性英雄;順便說一句,豬八戒和沙和尚也在此整齊亮相了,一個完整的team已經組成。但要注意的是,此時的孫悟空還沒有“齊天大聖”的名號,而有關故事都叫“唐僧取經”,還沒有出現《西遊記》的說法。可以說,此時的取經故事完全是以西域佛教為背景的,與南方“齊天大聖”信仰沒有發生任何關聯。

但是有一個人改變了這一切,他叫楊景賢,元末明初的雜劇作家,他創作了元代最長的雜劇,名曰《西遊記雜劇》。為什麼長?因為是拼湊的劇本,他將基於西域佛教背景的唐僧取經故事與南方戲齊天大聖拼接在了一起,於是乎劇本特別長。如此一來,孫悟空不只是多了一個名號,而是將齊天大聖的相關故事都轉移了過來,比如《二郎神鎖齊天大聖》中的情節,於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道教形象和說法大舉進入唐僧取經的故事,改造了原本單一的佛教故事基礎,同時也脫離了佛教的限制,為之後的情節發展打開了無限的空間。

可以說,楊景賢奠定了吳承恩長篇小說《西遊記》的基礎,將佛教的孫悟空與道教的齊天大聖合二而一。尤其是《西遊記》這個名字就是他創造的。西遊記,這可比“唐僧取經記”這個乾巴巴的名字有了很多靈動之感。大家一定記得莊子有一篇文章叫《逍遙遊》。逍遙遊,一聽就是道家風格,遊字一出,大道翩翩。可以說,楊景賢用西遊記替代唐僧取經之名,正是要用中國本土的道教外衣罩住唐僧的錦襴袈裟。

那吳承恩在孫悟空的形象中又注入了什麼新鮮的血液呢?他用儒家思想對孫悟空進行了再次改造,令之更富有正義感和英雄感,創造了美猴王的形象。關於這一點,我準備與榮格的理論合起來說。

八、從榮格理論看孫悟空(plus孫悟空與撒旦)

我們中國人,乃至全世界的小盆友,為什麼都喜歡孫悟空的形象?究其根本,孫悟空的這個意象是人類嚮往自由精神的體現,它能夠激發榮格所說的集體潛意識。

大家都知道,在精神分析領域,瑞典心理學家榮格的地位僅次於弗洛伊德。在榮格看來,文學原型就是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得到具體外化的表現形式。

榮格在解釋集體潛意識時打了個比方: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所有意識比喻為海洋中的一個島,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是人所能感知的意識,而水面之下的島嶼部分就是個人潛意識,是我們看不到、感受不到的,但這個潛意識經常默默地影響甚至左右著我們。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都是寬闊海洋中一個個貌似孤立的島嶼,但所有這些島嶼都是基於最底層的海床,這就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擁有各自的意識和潛意識,但是我們擁有的共同的海床、共同的最底層的意識,這就是榮格提出的著名概念——集體潛意識。

這種集體潛意識不是來自我們個人的經歷,而是來源於我們的祖先,是我們祖先在歷史中無數次歡樂和悲傷的殘餘物,它積澱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底,蟄伏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而偉大的藝術就在於借用人類自遠古時代便累積的原型和符號,從而激活集體潛意識,令幾乎所有人產生共鳴。

好的文學作品就是能讓很多人產生共鳴,偉大的文學作品就是能超越時空讓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產生深層次的共鳴。要達到這種效果,其文學形象就必須能激發集體潛意識。

榮格以集體潛意識為基礎,歸納出很多原型,有什麼大地之母原型、英雄原型、追求者原型、破壞者原型等等。比如說,孫悟空大鬧天宮,為什麼看的特別爽、特別過癮,就是因為在我們心中本來就有祖先留給我們的破壞者原型,每個人都有著潛在的破壞慾。當孫悟空無法無天、大鬧天宮,一下子就激發了我們共同的底層——集體潛意識中的破壞者原型,於是乎孫悟空形象就深入人心,感到特別刺激和過癮。

如果孫悟空身上只有破壞,那小說內容也就太黃太暴力,也太單一,必須還要有其它構建性的原型,從而令小說保持強大的張力,為豐富生動的情節奠定了基礎。在我們集體潛意識中還存在一個“追求者原型”,它誘導我們、迫使我們對西天取經的故事發生本能性的興趣,看到唐僧師徒四人走過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取得佛法真經,極大地滿足了我們內心潛在的共同需求。難怪《西遊記》具有這麼大的魔力。

當然孫悟空更吸引人之處在於其反映了英雄原型。有個名叫坎伯的西方學者,通過對世界幾乎所有神話的追溯,認為這些神話都可以結構化地歸為“一個”神話,也就是擁有一樣的結構,每個英雄的故事都經歷了:召喚、啟程、歷險和迴歸四個階段。孫悟空不也正是經歷這回四個階段嗎?從悟空出世、隨菩提祖師學藝、稱霸花果山、大鬧花果山,到壓在五行山下等待唐僧,再經歷西天取經途中的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成為鬥戰勝佛,悟空終於“迴歸”了,成為世界標準模式的英雄。

如果說孫悟空僅僅具有桀驁不馴的自由個性和叛逆精神,的確是迎合了全人類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心理訴求,但這種普適性恰恰難以持久地激發華夏族的集體潛意識,因為在我們的價值觀裡還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獨特理念,認為一個人只有實現了社會價值才能實現個人價值。可以說,在《西遊記》的前半部分中,孫悟空的人性意志得到了充分張揚,作者以正面的筆法生動地展現了孫悟空的叛逆性格,但隨著緊箍咒的出現,孫悟空的自由意志受到極大限制,逐漸超越對個人自由的執著,顯示了中國傳統社會抑制個性膨脹、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特點。當孫悟空最終被封為鬥戰勝佛後,突然對唐僧說:師傅,給我念個松箍咒,去掉這金箍,讓俺老孫也自由自由。唐僧曰:你已經成佛,自然就沒了緊箍咒。孫悟空一摸頭果然就沒了。這一部分的描寫,表面上是體現了色即空、空即色的佛教理念,但同時滲透了華夏儒家文化的價值觀,你實現了社會價值,也就實現了自我價值,你在普度眾生的過程中最終實現了個體的自由。這種華夏民族獨特的修齊治平的內在價值觀,正是《西遊記》小說一代一代地引發炎黃子孫集體共鳴的根本原因,因為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有著深深的民族烙印。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與西方文學名著《失樂園》做一個簡單比較。彌爾頓筆下也塑造了一個野性英雄——撒旦,當然也基於以往的神話元素。起初的撒旦與孫悟空簡直是如出一轍,挑起天庭紛爭,竟然要與上帝分庭抗禮,然後也是慘遭失敗,落入地獄、備受煎熬,彷彿壓在五行山下的孫悟空。但從這裡起,撒旦就與孫悟空分岔了。

Fig6

撒旦並未因為失敗而臣服於上帝,甚至繼續與上帝鬥爭,他改變策略,通過誘惑人類偷吃禁果,從而打擊了上帝。上帝一怒之下將之貶為大蛇。而孫悟空卻通過洗心革面、西天取經,最終成佛。

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造就野性英雄最終不同的結局。所以孫悟空就更受中國人所喜愛。淺層次來說,中國人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深層次來說,每個華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著儒家文化的烙印。

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了還不違反規矩,這是一種什麼樣自由?是一種大自由,還是一種被異化後的自由,不同價值觀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當今中國人,內心中會有複雜的感受。

相對西方人來說,中國人具有更強的社會性,一向限制個性的膨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他人的生存自由。而且儒家更強調用禮制而非法制來對人進行教化,讓各種約束內化到人的內心之中,自發地左右了一言一行,從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起初的孫悟空,需要用緊箍咒、也就是法制強制性地約束其行為,而後在唐僧的諄諄教導、言傳身教之下,受到薰染的孫悟空逐漸放棄了自己的野性、失去了本我,一心一意輔佐唐僧西天取經,修成正果,被如來封為鬥戰勝佛。此刻,如果小說戛然而止,可謂是:大團圓的結局,一切都是功德圓滿。

但吳承恩偏偏寫了這樣一個情節,令我們感到又是一陣心酸(至少我是心酸的):

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咒》兒掯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

這就意味著,孫悟空成佛的一剎那,首先惦記的是他頭上的金箍兒,可見緊箍咒對他造成了何等的心理傷害,也可見孫悟空並未真正悟道成佛,否則“本來無一物,哪裡有金箍兒”呢?之所以頭上摸不到了那約束,是因為孫悟空已經被教化成一位“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聖人。

一個野性英雄死了,一個儒家聖人誕生了。一個追求個性自由的野猴子死了,一個普度眾生的鬥戰勝佛誕生了。這是一個西方的悲劇,但又是東方的覺悟。

西方極端的個人主義甚至認為:人的一切社會成功都意味著他作為個人的失敗。這話說得不無道理。但東方會將這句話反過來說: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吳承恩就是要個性自由和造福人類這兩個相悖的精神統一在一部作品中的一個角色上,怎能不令孫悟空極具張力,極具多面性。即便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階段都能品味出不同味道的孫悟空。

如此有張力的文學人物,當然會對我們心裡產生很大影響了。


雙影


認識孫悟空是從西遊記電視劇開始的,可以說是心中的神話呀。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與西遊記書本原著的認識,還是不一樣。

一,小時候。

神通廣大,無所不能,就如宇宙大救星一樣,如果按照現在的說法,也是自己要追的一顆星,是一種心中的追求與理想。是希望之星吧。

二,長大。笑了。

孫悟空已經成為各種屏幕形象。基本上是正義,反叛,追求自由,公平公正。。。等的代表。

認真讀完西遊記原著後,驚歎不已。

孫悟空,賦予了幾個牛人的原型。

一個是明世宗明武宗,一個是楊慎的理想。書中的孫行者愛自由,愛玩樂,反壓迫統治,愛鬥戰。。。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真正的真相見證者,靈而透。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空”。

西遊記孫悟空一說話,大家就謹慎小心了,他要說真話了,很喜歡把人剝離出來,真相畢露,所以是火眼金睛。

西遊記作者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早已洞明:是非成敗轉頭空,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孫悟空,真鬥戰者,真勝者,真佛也。




北斗真人


您好,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西遊記》裡有許許多多的人物,其中美猴王孫悟空讓我非常的喜歡,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忠心耿耿,為師傅什麼都願意做,而且他本領特別的大,神通廣大七十二變!孫悟空很機智,比如說過火焰山,他還知道變化成牛魔王去智取鐵山公主的扇子.還有紅孩兒這集也是,變牛魔王的模樣去救師傅,機智的很.孫悟空除了機智還有勇敢,最崇拜的就是他忠心耿耿的執著,為了救師傅不惜和妖怪比砍脖子還被妖怪吃肚子裡.美猴王在我心裡是最偉大的形象,他的精神告訴了我們,做人一定要有點本事,去哪裡都會受人敬畏和尊重,如果沒有本事就被人看不起,有了本領路子廣,有什麼困難立馬就來了救兵,所以孫悟空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回答完畢!





xiao愛影視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西遊記是很多人童年的回憶,暑假寒假基本上小時候都會看一篇。其中孫悟空應該是孩子們心中最喜歡的角色了。

西遊記很多人都看過,相信在大家心裡猴子的形象先前是狡猾 自大狂妄 不懂人情世故 目空一切的。後來和唐僧取經變得勇敢正直剛正不阿,堅持自己的信念。

猴子在我心目中是正直勇敢的象徵,對我來說我要學習猴子對於任何事物的那種堅持,百折不撓。


精神世界小開心


齊天大聖孫悟空已經成了中國人心目中永遠的英雄,永遠的美猴王。

曾經有美國好萊塢團隊在為某電影設計孫悟空形象時,設計的結果出來後竟然是一隻老態龍鍾的猴子。外國人是不會理解孫大聖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的。

孫大聖不僅是無所不能的美猴王,還是正義、勇敢的代名詞。

前幾年86版《西遊記》劇組人員重聚央視的《藝術人生》,無論是演職人員還是普通觀眾,大家都對《西遊記》有著深深的感情。有一位老演員,在其中只是扮演了五百羅漢中的一位羅漢。照說沒有人能記住這個角色,但是老人家帶病參加了節目,對那段西遊的經歷也是滿含深情。

如今,在任何場合,只要響起那熟悉的音樂,我想所有人心中立刻就會浮現出那師徒四人一路奔波的樣子,尤其是威風凜凜的孫大聖。現在有些人在遇到困難時有時還會說:我要是有孫悟空的本事多好。可見西遊文化已經刻在了中國人的骨子裡。

最後希望有新的更好的“西遊”作品問世,不要讓我們再等上好多年~


樂九思


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是一個人人都非常熟悉的絕色,這些年來孫悟空的形象被涉獵到了無數的領域,影視娛樂,遊戲動漫,成了一個永遠都說不完的一個問題,總有各種各樣的領域願意去將他重新的演義。

齊天大聖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的主要的人物,也是故事的主角,是由一個,據說是女媧補天的時候掉下來的一個石頭,萬年以來吸收日月的精華,最後化作了一隻猴子,後來吸收事件的萬物知識,學習法術,犯過錯誤,最終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成了佛。可能是這些年來影視作品的越倆越多,不僅是中國人,老外們也都知道孫悟空這個角色。現在最火的3款遊戲中都有孫悟空的存在,LOL英雄聯盟,DOTA,王者榮耀,孫悟空都是其中贅生物後玩家們關注的一個角色,為什麼孫悟空的影響力這麼的大呢?

其實就是因為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這些年來中國發展的速度迅猛,國門打開了之後,更多的西方的國家願意去了解中國的文化,從各種各樣的書籍影視資料中頻繁的被這位極具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人物所吸引,並且這樣的神話故事也足夠的吸引人,最後就被用在了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因為很多的老外認為這就是中國風的東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吸引中國的玩家,日本的七龍珠中的主角乾脆直接連名字都超了過去,能夠看出他們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一種想得卻不可得的嚮往。

可能現在說起中國的神話很多老外就知道孫悟空這個人物,確實這3個字的影響力已經完全無法估量了,孫悟空無疑是最經典的一個神話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