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柞水蓮花村|“客從哪裡來?”秦嶺人的話中,這句話古韻猶存


原本以為前面這一大排房子裡,會住著很多人,他們的生活必定過得熱熱鬧鬧的,沒想到走近了一看,只有兩個老人在家。“這裡應該有好幾戶人家吧?其他人呢?”“都搬走了!搬到山下去了!上面不方便嘛,路都還是泥巴路!你們走上來的?”

是呀,從蓮花村村口走上來,我們用了差不多兩個小時。因為剛下過雨,山路溼滑,道路泥濘,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們,確實太不容易了。因為人不多,我們只好轉向另一條岔路。這青青的竹林路邊,倚靠著好幾捆柴禾。想必,這一戶人家還有人吧。

穿過幽幽的竹林,遠遠地果然就看見有一位老大娘,正坐在院子裡劈柴禾。老大娘的白頭髮和鮮豔的衣著,正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山裡面的日子,非常平靜,節奏也很緩慢,時光就在劈柴、做飯、種地、餵養牲口這樣的瑣事中,漸漸流逝。


“客從哪裡來?你們來做什麼呢?”老大娘問道。秦嶺山裡的語言裡,我最喜歡這一句古韻猶存的“客從哪裡來?”。回想幾年前在秦嶺寧陝第一次聽人這樣說時,我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看得出,這也是一個貧苦人家,老房子土牆上掛著今年新收的玉米。

大門口的這把椅子,小而古樸。行走了秦嶺山中的很多地方,在每一戶人家看到的椅子,差不多都是同一個樣式。這秦嶺林木茂盛,其實並不缺木料,為什麼椅子凳子卻並不講究,簡陋到只剩下使用功能。不會是因為木匠只會做這種椅子吧?

老大娘腳下,整整齊齊地堆放著一些柴火。這柴禾大約一米左右,已經完全曬乾了。山居生活的主要困難之一,就是燒水做飯時熱量的來源。沒有煤、沒有天然氣,雖然有電,但電主要是用於照明的,所以每一天的日子,都離不開燃燒柴禾。


砍柴刀已經被使用了很多年,手柄浸潤著油油的光。用來墊著劈柴的老樹樁上面,已經留下了一道道密密麻麻的刀痕。城市生活與山村生活的區別,就在這些細小的地方。城裡擰擰閥門就解決了的事情,在山裡必須親力親為,哪怕你已是古稀之年。

圓形的簸箕裡面,曬滿了鮮紅的辣椒。已經用不著細細去數了,肯定是在250-400個之間。山裡的每戶人家,每年留下來自己用的東西,差不多都是一年的量,不多也不會少。我對著辣椒拍攝的時候,老大娘露出了笑容。“辣椒也要拍個照,這有啥好拍的嗎?”

“大紅色,看起來喜慶!”我回應說,“往裡走還住得有人沒?”“有是有人,就是不多了,你們要去哪裡?”“山頂有個太平寨,還有路上去沒?”“有路,但路已經不好走了,好多年沒人上去過了。”我們告別,老大娘相送。我們離開後,她繼續坐下來劈柴禾。


這是山中一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家,這也是我們行走秦嶺時碰到的無數人家之一。曾經,這樣的老房子鋪滿了秦嶺南坡山溝溝的每一個角落,只是如今它們都已經寂寂寞寞、身影孤單,等待著被快速發展的時代淘汰、遺忘。村莊,終將成為記憶。

站在老大娘家房子門口,對面還有兩三戶人家。房子還是新新的,土地還有人耕種。本組圖片拍攝於2019年10月13日,地址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柴莊鎮蓮花村。喜歡秦嶺圖文故事,可以閱讀秦嶺南坡紀實錄《遠村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