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古韻:從“披雲鶴唳”到“宋城覽古”,這樣古城越來越少了


住在北方,一到陰冷的冬天便會想象南方的諸般好。2020跨年之旅像候鳥一般,選擇了自然環境優越的肇慶。這座城市的中心是星湖溼地,南緣靠著西江,依山傍湖,氣象萬千。同時,肇慶也是一座歷史名城,其最古樸的部分是肇慶古城。

來肇慶前並不知道肇慶還有一座古城,一位老友在微頭條留言提醒我,肇慶是正義化身包拯曾任職過的地方,這才反應過來,肇慶應該有一座老城。於是百度地圖上搜“肇慶古城”,出了“宋城”這一結果。

從七星巖牌坊到宋城牆僅有一條街的距離,可是來欣賞城牆的人遠不如星湖多。很明顯這是一處冷門景點,不售門票,也無人值守,不用擔心閉館,但這並不代表城牆乏味、不好看。此時,極目之處的披雲樓以及城內城外車水馬龍在夜幕降臨之前泛出流光溢彩,陰霾了一天的天空也開始變得清亮,雲層漸漸有了顏色。


從天朝門登上城牆,朝著披雲樓的方向走,擦肩而過的盡是些慢悠悠的腳步。周邊的住民在茶餘飯後散步時偶爾登上牆頭,或對著夕陽發呆,或兩三人一組,邊遛娃,邊聊著家長裡短,茶米油鹽。黃昏正是捕捉影像的最佳時段,隨著靠近披雲樓,也看到幾位撐著三腳架拍延時的追影人。

“24小時免費參觀”,這一特徵看得出肇慶的氣量。城牆是肇慶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肇慶人生活的一部分。

登上披雲樓仍然看不到很遠的地方。一是因為如今的披雲樓在肇慶算不上高的建築,遠處的景觀被樓群全擋住了。二是因為能見度欠佳。已進入初九的節氣,肇慶白天仍然有27度,肇慶水多,空中總浮著一層薄霧。

披雲樓不是一座城門,而是一座瞭望塔樓。樓下城牆牆體雖高,但並沒有門洞。從衛星雲圖俯瞰,肇慶城牆並不完整,東西兩側缺了一大截,城牆上的樓宇也僅此一處,坐基高於其他城牆3米。所以挺拔、視野開闊的披雲樓是整個肇慶古城最好看的部分部分。

披雲樓周邊都是些間隔密集、陳舊的樓房,類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始建的城中村筒子樓。古城側的一大片拆遷了一半,又停下來了。留下一片荒蕪空地和沒有人住的空樓,即使在大白天看上去也有些恐怖。南面正對著披雲樓有一座外形像天安門的古建築,它的位置與披雲樓相呼應,更像一座淹沒在民居里面的將軍府。


披雲樓內部有展廳。三層,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將肇慶的故事娓娓道來。原來之所以稱作“宋城”是因為始建於北宋。2003年,肇慶新評選新8景,披雲樓和古城牆納入新8景之一,名曰“宋城攬古”。

地方誌記載,明代披雲樓即是肇慶8景之一,名曰“披雲鶴唳”。因城東南角常有云霧繚繞,仙鶴在樓頂飛舞的吉象。

肇慶如今也是仙鶴喜歡停留的地方。每到秋季,北方開始降溫,仙鶴與其他候鳥便南下來到肇慶星湖溼地公園,這次跨年之旅的原由之一也為拍攝難得一見的仙鶴。

也許是因為“披雲鶴唳”不能直觀顯出城牆,所以改了“宋城攬古”。宋城凸顯出肇慶的深厚文化底蘊,這樣的城牆全國已所剩無幾,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自肇慶古城開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同時府城保護與復興工程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現在的披雲樓也是1989年重建的,很多城牆磚上刻著“2006制”,其逐步完善過程曾參照了南京、西安明清古城牆修復經驗。

史料記載,古城牆最初是土砌成的,宋政和三年將土城擴大,並築為磚牆。冷兵器時代,十分重視城防,歷朝歷代都有過加固修葺。這期間明朝的力度最大,披雲樓一層展示的牆磚多出於明代。而披雲樓也經歷風雨洗禮,數次被焚燬,竟然有過8次改築、重建。

復原模型

隨著夜幕降臨,披雲樓更顯靚麗,橘色的光線映襯整個樓體,城牆頭也有了清晰的輪廓。整座城新舊氣象交替,散發著古香,肇慶變成了端州。

升起小飛機,用三腳架模式拍下一張古城下的車流。交錯的光線,恍若時光流動;遠處的山巒在這個高度清晰起來,逐漸點亮的萬家燈火讓城市變得有溫度、有熱情。

城牆頭上的遊人此刻也不約而同地圍聚過來,坐在600多年的石墩上,伸著脖子,看小飛機輕盈劃過飛簷、牆頭……

車來車往,人來人往,牆垣斑駁,時光荏苒。古城伴隨了一代又一代肇慶人。

拍完收工,回酒店前,還是忍不住去看看那座像天安門一般的建築。於是下城牆,穿過一段陰暗的小巷。繞到它的前頭,看到了樓牌“麗譙樓”。

原來裡曾是古城的衙門,21世紀重建後牆體仍用拆下來老料,新舊結合,如今依舊宏麗莊嚴。樓門兩側一幅楹聯寫得遒勁有力,“星巖朗曜光山海,硯渚清風播古今”,14個字為肇慶古城做了很好的描述。此刻,隔著千年時空細品,嶺表南來第一州之韻瞬間改變印象中只有炎熱的那個南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