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秦嶺古韻」寒冬臘月翻越秦嶺,有趣極了,真是不虛此行


這個季節去漢中沒有黃色油菜花可看,所以我們直接就奔中山街的周家大辣椒熱皮店。二話不說,每人先來一大碗紅彤彤的熱皮子和熱氣騰騰的菜豆腐。

其實東西好不好吃看食客們的臉就可以了,你看凡是走出周家大辣椒熱皮店的人,個個都嬉皮笑臉的一臉的滿足,那就足以說明一切。 當漢中熱皮子的香味在嘴裡還打轉的時候,我們就沿著316國道往留壩趕了。

這次來留壩是基於上個月來這裡發現了一個號稱“秦嶺最美小鎮”的地方,可這次除了一條赫然醒目的標語外,其它確實沒啥看頭。最後總結---來的季節不對啊!

沒人採摘的山茱萸掛在枝頭早已風乾,紅黑兩色讓我想起了司湯達筆下的於連。

兩棵秦嶺特有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像兩個哨兵一樣把守著一條小道的入口,過去一看,後面居然還有一大片紅豆杉。

留壩這幾年種植西洋參獲得了成功,這大棚下面種的就是這寶貝。據介紹一畝地西洋參可以收入十萬元,但是在四年以後。

古代文人講究“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認為那是矯情,假如真把他們關在竹林裡不給肉吃,估計頭髮都能氣綠嘍。

這位大娘看相貌最少也得在七十左右了,可人家那一揹簍的劈柴至少也得在三四十斤。就這分量,別說走山路,讓麻將館那群婆娘背上繞鐘樓走一圈估計都困難。

這個宿營基地說明這裡夏秋兩季還是值得一來的。

走了那麼多的山村鄉寨,就這戶人家門口的玉米懸掛的有幾分藝術色彩。房子雖說破舊一點,但是能感受到主人不為物質所困的良好心態。不像有的人住在大豪斯里,心比房子還空。

中國人最善於給自己冠以各種“最美”的頭銜,反正吹牛皮又不上稅,也沒城管來罰款,叫著叫著連自己都相信了。

留壩縣城人口太少,外來人員也不多,所以七點多一點街道上的大小館子基本都打烊了,我走了一圈,連喝酒划拳的聲音都沒有聽到,當時就感覺到這裡的夜生活好單調啊。

一條在老街基礎上新建的老街,百分之七十都是翻新建築。不過留壩當地人還是稱這裡為“后街”,是不是覺得和東莞的厚街同音,所以才改叫老街那就不得知了。

老街上的一家書店,我佩服投資者的勇氣,因為在這樣一個人口很少的縣城、大家又都在玩手機的年代,搞這麼一個書店,我最大的猜想就是老闆有書店情結啊。用老陝一句歇後語形容就是:皇帝他媽拾麥穗,不圖掙錢圖開心!

沒想到老街上的店家打烊早,開門也很晚,你們到底打不打算賺錢啊!搞得我們連酒店贈送的早餐不吃,專門來吃當地小吃,可是人家比我們起床還要晚。

當我們離開留壩時,整個縣城似乎還在沉睡中,這才是安逸的慢節奏啊。

來來回回路過張良廟不下七八次,有時甚至都來不及看一眼,前兩天終於有機會停下來走進去看看了。

這對獅子從風蝕程度上看就很有年頭了,那天參觀的人少,算上它倆也就六個人。

張良、蕭何、韓信被稱初漢三傑,其中兩傑都不得好死,唯有張良獨善其身,這裡的學問大啊!

現在廟裡住了四五個道士,看相貌還挺隨和,我和其中兩個還攀談了幾句,道了一聲:無量壽佛!

據道士介紹,掛著“相國神仙”牌匾的建築是明朝末年修建的。我好生奇怪,經過了文革它還保存的挺好。

上次我就說過陝西人幹啥都很低調,這不,別人求之不得,恨不得敲鑼打鼓霓虹閃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咱們靜悄悄的放在後院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落裡。

柴關嶺,漢中和寶雞的交界處,說得更確切一點就是漢中留壩縣和寶雞鳳縣的分界線。

位於鳳縣鳳州的消災寺,佔地面積非常大,山上還在大興土木,據介紹這裡要建成一個三教合一的道場。

那天我們硬是沒有吃午飯,從留壩到鳳縣,然後翻過秦嶺趕到了寶雞蔡家坡火車站,不為別的,就為了吃一口小紅手工擀麵皮。

擀麵皮和漢中的熱皮子、秦鎮涼皮都不一樣,它是用面做出來的,說詳細一點就是先和麵,然後洗面,把麵筋洗出來,接著用擀杖擀,下來上籠蒸,最後將一張張蒸熟的麵皮切好,澆上秘製的辣椒油,一份正宗地道的讓你吃了還想吃欲罷不能的寶雞擀麵皮就OK啦。

不過當地人還有一個很奇特的吃法就是把涼的擀麵皮夾到熱燒餅裡,那味道和感覺確實別有一番滋味啊。 跑了兩天,吃了漢中和寶雞最有特點的小吃,漢中的熱皮子又軟又熱乎,寶雞的擀麵皮又涼又筋道,我們真可謂是從熱吃到涼,從軟吃到硬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