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古法制作芝麻糖,現場熱氣騰騰,難得一見的鄉愁古韻


這是河南夏邑縣關樓村村民在用傳統手法制作麻糖。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民間有“過小年吃灶糖”的傳統習俗,進入臘月,各地客商和附近群眾都來此採購芝麻糖。【圖片拍攝於2019年12月28日】

夏邑縣製作芝麻糖歷史悠久。傳說東漢光武帝劉秀在這裡紮下了營盤,曾在這裡邊喝酒邊吃芝麻糖,高唱《大風歌》,談笑風生,說《周禮》“王之膳饈共飴鹽”,有甜有鹹,吃得有滋有味。飴,就是麥芽糖。從周代算起,可見麥芽糖已經3000多年製作歷史了。

芝麻糖,就是由麥芽糖演變而來的。製作麥芽糖,要先將麥粒洗淨放入木桶中加水浸泡,24小時後撈出,放入籮筐讓其發芽三四天,將其切碎。又將糯米碎粒洗淨在水中浸泡4-6小時,撈起瀝乾,以100度蒸,晾涼至40-50度。然後將糯米碎粒和麥芽放入一起,發酵5-6小時,裝入布袋密封,榨出汁液就是麥芽糖。


製作出的麥芽糖還要進行熬製。其工藝流程主要有生麥芽、蒸米、醣化發酵、熬糖稀、手工拔糖、切糖、冷卻、蒸溫、滾芝麻、成品,一切都“尊古炮製”,未受現代工業技術影響,是民間少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夏邑的製糖工藝,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糧食緊缺時期幾乎失傳,改革開放後才得到恢復,恢復後糖房數量、工匠銳減。一般製作都在冬春農閒時節從事季節性生產。

夏邑縣的芝麻糖生產用的是老師傅們口傳、身授的傳統工藝,所用器具不多也不復雜。主要有民房三間、大缸一口、大鐵鍋一口、木鏟兩把、灶火兩個、木架晾床一張,這便是全部家當了。

但製作過程非常費體力,麥芽糖十分粘稠,要反覆拉糖,並且要在30度以上的房間操作,作坊裡看上去熱氣騰騰,工人們也是汗流浹背,脫光膀子幹活是一道“景觀”。

由於很費體力,現在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從事這個老手藝,作坊裡都是四五十歲的中老年。

其中,年齡最長、從事製糖時間最長的是8旬的老人。老人說,由於手工業不掙錢,現在工匠越來越少,都是50歲以上的人還在堅守,加上熬糖稀、拔糖技術要求高、勞動強度大,揮汗如雨,年輕人“寧去南方打工,不鑽糖房蒸籠”。

高強度的勞動,作坊裡的工匠長期以來也形成了喊“號子”的習慣,在30多攝氏度的溫度下,喊著、叫著、應答著,互相配合,手法嫻熟地拔糖造型,那場景彷彿時光倒轉,讓人回到了遙遠的過去。原始的勞動方式,閃爍著古樸的藝術美,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時代的變遷,但不變得是舌尖上的味覺。千百年遺留下來的芝麻糖,也是滿滿的兒時的念想,它是活生生的鄉愁留在人間。 【看百姓故事,關注黃泥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