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邊聽音樂邊做作業,也能行?

孩子邊聽音樂邊做作業,也能行?

我們常常見很多孩子喜歡一邊做作業一邊聽音樂,很多家長是拼命制止的——這樣到底能行嗎?

下面布穀聽聽請來嚴育洪老師帶來海外的研究,研究將告訴大家:人能一心兩用嗎?邊聽音樂邊做作業,到底是否可行?

來,讓我們先從音樂的魅力說起。

一、音樂為何可以促進人的智力?

孩子邊聽音樂邊做作業,也能行?

音樂有著怎樣的魅力,為何可以促進人的溝通?音樂還有著怎樣的魔力,為何可以促進人的智力?

毫無疑問,我們人類是喜歡音樂的,人們在進行體力活動時很喜歡哼唱歌曲,或者聆聽音樂。科學發現,對於適中的體力活動,音樂可以減輕疲勞,提高體能的輸出。如果音樂節奏與人的運動節奏同步的話,就會增加人的耐力,提高新陳代謝的效率。

為什麼音樂會產生這種積極的作用呢?科學家認為是音樂起到了一種轉移注意力的作用,使注意力從關注身體的運動轉移到聽音樂上了。

二、音樂可以讓孩子寫作業的過程更愉悅?

孩子邊聽音樂邊做作業,也能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口味,有些人喜歡搖滾,有些人喜歡爵士。那麼,大腦是如何決定一個人的音樂癖好的呢?

研究說話:

研究人員向志願者注射了可定位多巴胺的放射性示蹤劑,便於去觀察大腦內多巴胺的變化。而多巴胺是大腦內的一種神經遞質,具有傳遞快樂、興奮的功能,被稱作“快樂物質”。研究發現,志願者聽到自己喜愛的音樂之後,大腦中充滿了多巴胺。

上面的實驗研究可以解釋,孩子聽到自己喜愛的音樂時會產生愉悅感的生理原因。心情好了,作業也就不成負擔了,質量才會好。

三、為何孩子在熟悉而喜歡的背景音樂中做功課,

會比安靜地做功課的效果好?

孩子邊聽音樂邊做作業,也能行?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在用腦時,人在感知時,並不是外界愈靜愈好;相反,當外界有一定聽覺信息的“刺激”時,腦神經的活動更興奮,聯想、想象、理悟範圍更寬,神經反應更敏銳。

但是,這種聲音的強度要有限度,一般要控制在人耳隱隱感到為宜,使它成為“氛圍”,成為“環境音樂”。

在針對背景音樂對學習影響的研究中,保加利亞哲學博士的研究最為引人注目,原因在於他開發了一種命名為“暗示學習法”(又稱“超級學習法”)的技術,這種方法運用背景音樂提高記憶,促進學習。

他主張利用節奏舒緩的音樂來刺激大腦,消除心理的緊張感,使音樂節奏(如呼吸、心跳等)與信息輸入的節奏協調起來,從而使學生在集中注意力、增強大腦活力的狀態下輕鬆而有效地學習。

這種“超級學習法”在西方各國已得到廣泛應用。他在一項研究中選用每分鐘60拍子的節奏緩慢的古典音樂,結果被試的記憶速度提高50%,學習效率也大大提高。

這種教學法還包括多種具體方法,其中有一種叫“音樂場景”的方法。這一方法要求學生一邊聽著為教學選取的古典音樂(如巴赫、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一邊聽著老師在音樂的配合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根據實驗報告的結果,學生利用這種教學法6周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學會一門外語。有的報告說,可以在120個學時內掌握一門語言,並可以在 2000個單詞的範圍內進行交際。

美國的快速學習專家歐斯特蘭德在《超級學習法》一書中介紹,在一所州立大學的測試中發現,只用緩慢的巴洛克音樂,無須任何方法,就能使學習速度提高 24%,使記憶力增長 26%。

這是因為,音樂能毫不費力地喚醒語言能力和以前的記憶,讓人更加聰明,更加快速地學習。音樂還能增強記憶,解除壓力,有助於集中精力和形象化想象,開啟內心的意識,同時還有助於聽覺感受性地提高。

除此之外,大量實驗研究也證明了背景音樂對學習的積極影響,其中包括 Rauscher的“莫扎特效應 ”。

研究說話:

Rauscher和她的同事在加州大學對36名本科生做了一項研究,要求他們在做智力測驗前聽 10分鐘莫扎特的奏鳴曲,測驗結果表明:聽音樂的學生的測驗成績顯著高於沒有聽音樂的學生。

小學一年級學生單詞拼寫同樣適用,很多學校將莫扎特的音樂引入課堂作為背景音樂,結果發現: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學業成績也提高了。

美國布朗大學MartinGardiner博士提出“心理延伸”概念,以解釋音樂教育對學習的積極影響。這一觀點認為,如果兩種心理技能(或能力)的發展緊密相連,那麼對一種技能(或能力)的培養會引起另一種與之相關的技能(或能力)的橫斷髮展。如像創作樂曲、學習樂譜這類心理加工就是學習音樂的同時又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

他談道:“一旦你學會如何組織和運用一個點,你就很容易學會組織和運用一條線,你的思想和以前已經有所不同了,它延伸到了其他特定的領域,變成了一種新的可以利用的能力。”

除“心理延伸”的解釋外,研究人員還從背景音樂引起大腦皮層的覺醒狀態進行解釋。

“覺醒理論”表明,覺醒水平與認知成績有很大的相關。然而,覺醒水平過低、過高都不利於任務的完成,只有適中的覺醒水平才能使人的潛能發揮到最佳。影響覺醒水平的因素很多,音樂作為一種外部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覺醒水平。

當然,不同類型的音樂影響程度也不同。一般來說節奏緩慢、旋律平和的音樂引起的覺醒水平比較適中,激烈音樂引起的覺醒水平過高。因此,平和音樂有利於認知任務的完成,激烈音樂不利於認知任務的完成。

四、我們如何為孩子選擇做功課的“背景音樂”?

孩子邊聽音樂邊做作業,也能行?

在孩子做功課時,我們選擇背景音樂應注意以下幾點:

  • 選一些具有優美的性質、寬廣的節奏、悠緩的音調、柔和的音色的音樂,給孩子創造一種“似靜似動”的樂聲環境;
  • 選一些孩子關心和熟悉的“舊歌”“名曲”,這樣能最少產生分散注意的負效應。

五、邊聽音樂邊做作業,是一心兩用嗎?

孩子邊聽音樂邊做作業,也能行?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一心可以兩用,例如,你可以邊走路邊聽音樂,你可以邊吃飯邊看電視;但有時候又會覺得一心不能兩用,例如反過來,你不可以邊聽歌邊背英語單詞,你也不可以邊做作業邊吃飯。這是什麼道理呢?許多人認為,能夠完成的一心兩用都是運用不同的感官,而不能完成的呢,當然就是使用著相同的器官。

事實上,人是不能一心兩用的,生活中的許多“一心兩用現象”都是一種假象。對孩子而言,一心兩用會影響學習。

研究說話:

科學研究表明,為什麼許多人感覺能夠一心兩用,是因為這些人的腦筋比較活絡,他們對兩件事關注點的轉換機關比較迅速,快得讓他們感覺到似乎在一心兩用。並且,我們會發現,一心兩用的最終結果是無法兩全其美的。

例如有些人在健身時,一邊蹬腳踏車一邊翻看雜誌,覺得這樣能得到全面放鬆。這樣一心兩用的結果是,看雜誌就意味著你沒法同時關注你正在進行的運動。

同樣,在學習中,有的小朋友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或者是一邊與別人聊天一邊寫作業,或者邊做邊玩都屬於一心兩用。表面上看他們似乎既完成了作業,又看了電視,其實他們的作業完成得並不好,因為一心兩用是不可能的。

每個人的心理活動在一定時間內,只能注意在一定的事物上。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在大腦皮質的某個區域裡就形成一個興奮中心,圍繞這個興奮中心很容易建立起暫時的神經聯繫,那麼我們所注意的事物就會最完全和清晰地反映出來,而其他身邊的事物就處在“注意”的邊緣,因而不被看見和聽見。所以,同時很好地完成兩件事是不可能的。

很多孩子上課常常心不在焉,不是想著玩的事情就是擅自說話,歸根結底這是一心在兩用時的注意力不集中問題。

從生理學上看,人的神經其實很敏感,容易被外界擾亂,所以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很簡單,但是讓一個人集中注意力卻很難,這對於一個貪玩的低年級孩子來說更難。

由此想到南方科技大學自主招生能力測試中有這麼一道考題:“七分鐘內將一至三百全部數字寫下來。”

校長朱清時稱:“這道題對一個人的注意力的考查很見效。”

現在能長時間集中精力的人越來越少了,托馬斯•弗裡德曼稱之為“持續的心不在焉”,社會學稱之為“三分鐘熱度文化”。

這種狀態將改變人類心智。

一心不兩用,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做好事情,孩子的學習同樣如此。不過,似乎在平常的學習中有不少同時做兩件事的情況存在,比如有的小朋友一邊哼著歌曲一邊寫作業,這並不是一心兩用,因為在這時你把注意力大都放到你不熟悉的作業上,而你哼的歌曲或聽的卻是你特別熟悉的,只是在機械地“無心”地哼著或聽著,所以它們才能相互沒有太大幹擾。

上述邊走路邊聽音樂、邊吃飯邊看電視,也是同樣的道理。

科學研究還發現,一個人性格越外向,在背景音樂中就越能集中注意力,而內向的人則會被音樂擾亂思維。

如果你非要同時處理兩件都很重要的事情,此時就很為難你的大腦了,人的大腦同時在處理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情時的速度比正常低10倍左右,除非是在處理撞車之類的應急事件。

金庸小說中有左手畫圓周、右手畫方的一心兩用的功夫,這樣的功夫,不易練成。


本文選自作者暢銷書《你不知道的孩子B面》

孩子邊聽音樂邊做作業,也能行?

嚴育洪

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教育廳的領軍人物。發表教育論文500多篇,出版教育專著多達22本,其中兩本被評為教育部推薦課程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