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也能行?

孩子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也能行?

我们常常见很多孩子喜欢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很多家长是拼命制止的——这样到底能行吗?

下面布谷听听请来严育洪老师带来海外的研究,研究将告诉大家:人能一心两用吗?边听音乐边做作业,到底是否可行?

来,让我们先从音乐的魅力说起。

一、音乐为何可以促进人的智力?

孩子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也能行?

音乐有着怎样的魅力,为何可以促进人的沟通?音乐还有着怎样的魔力,为何可以促进人的智力?

毫无疑问,我们人类是喜欢音乐的,人们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很喜欢哼唱歌曲,或者聆听音乐。科学发现,对于适中的体力活动,音乐可以减轻疲劳,提高体能的输出。如果音乐节奏与人的运动节奏同步的话,就会增加人的耐力,提高新陈代谢的效率。

为什么音乐会产生这种积极的作用呢?科学家认为是音乐起到了一种转移注意力的作用,使注意力从关注身体的运动转移到听音乐上了。

二、音乐可以让孩子写作业的过程更愉悦?

孩子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也能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口味,有些人喜欢摇滚,有些人喜欢爵士。那么,大脑是如何决定一个人的音乐癖好的呢?

研究说话:

研究人员向志愿者注射了可定位多巴胺的放射性示踪剂,便于去观察大脑内多巴胺的变化。而多巴胺是大脑内的一种神经递质,具有传递快乐、兴奋的功能,被称作“快乐物质”。研究发现,志愿者听到自己喜爱的音乐之后,大脑中充满了多巴胺。

上面的实验研究可以解释,孩子听到自己喜爱的音乐时会产生愉悦感的生理原因。心情好了,作业也就不成负担了,质量才会好。

三、为何孩子在熟悉而喜欢的背景音乐中做功课,

会比安静地做功课的效果好?

孩子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也能行?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用脑时,人在感知时,并不是外界愈静愈好;相反,当外界有一定听觉信息的“刺激”时,脑神经的活动更兴奋,联想、想象、理悟范围更宽,神经反应更敏锐。

但是,这种声音的强度要有限度,一般要控制在人耳隐隐感到为宜,使它成为“氛围”,成为“环境音乐”。

在针对背景音乐对学习影响的研究中,保加利亚哲学博士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原因在于他开发了一种命名为“暗示学习法”(又称“超级学习法”)的技术,这种方法运用背景音乐提高记忆,促进学习。

他主张利用节奏舒缓的音乐来刺激大脑,消除心理的紧张感,使音乐节奏(如呼吸、心跳等)与信息输入的节奏协调起来,从而使学生在集中注意力、增强大脑活力的状态下轻松而有效地学习。

这种“超级学习法”在西方各国已得到广泛应用。他在一项研究中选用每分钟60拍子的节奏缓慢的古典音乐,结果被试的记忆速度提高50%,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这种教学法还包括多种具体方法,其中有一种叫“音乐场景”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学生一边听着为教学选取的古典音乐(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一边听着老师在音乐的配合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实验报告的结果,学生利用这种教学法6周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学会一门外语。有的报告说,可以在120个学时内掌握一门语言,并可以在 2000个单词的范围内进行交际。

美国的快速学习专家欧斯特兰德在《超级学习法》一书中介绍,在一所州立大学的测试中发现,只用缓慢的巴洛克音乐,无须任何方法,就能使学习速度提高 24%,使记忆力增长 26%。

这是因为,音乐能毫不费力地唤醒语言能力和以前的记忆,让人更加聪明,更加快速地学习。音乐还能增强记忆,解除压力,有助于集中精力和形象化想象,开启内心的意识,同时还有助于听觉感受性地提高。

除此之外,大量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背景音乐对学习的积极影响,其中包括 Rauscher的“莫扎特效应 ”。

研究说话:

Rauscher和她的同事在加州大学对36名本科生做了一项研究,要求他们在做智力测验前听 10分钟莫扎特的奏鸣曲,测验结果表明:听音乐的学生的测验成绩显著高于没有听音乐的学生。

小学一年级学生单词拼写同样适用,很多学校将莫扎特的音乐引入课堂作为背景音乐,结果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学业成绩也提高了。

美国布朗大学MartinGardiner博士提出“心理延伸”概念,以解释音乐教育对学习的积极影响。这一观点认为,如果两种心理技能(或能力)的发展紧密相连,那么对一种技能(或能力)的培养会引起另一种与之相关的技能(或能力)的横断发展。如像创作乐曲、学习乐谱这类心理加工就是学习音乐的同时又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

他谈道:“一旦你学会如何组织和运用一个点,你就很容易学会组织和运用一条线,你的思想和以前已经有所不同了,它延伸到了其他特定的领域,变成了一种新的可以利用的能力。”

除“心理延伸”的解释外,研究人员还从背景音乐引起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进行解释。

“觉醒理论”表明,觉醒水平与认知成绩有很大的相关。然而,觉醒水平过低、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只有适中的觉醒水平才能使人的潜能发挥到最佳。影响觉醒水平的因素很多,音乐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觉醒水平。

当然,不同类型的音乐影响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节奏缓慢、旋律平和的音乐引起的觉醒水平比较适中,激烈音乐引起的觉醒水平过高。因此,平和音乐有利于认知任务的完成,激烈音乐不利于认知任务的完成。

四、我们如何为孩子选择做功课的“背景音乐”?

孩子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也能行?

在孩子做功课时,我们选择背景音乐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选一些具有优美的性质、宽广的节奏、悠缓的音调、柔和的音色的音乐,给孩子创造一种“似静似动”的乐声环境;
  • 选一些孩子关心和熟悉的“旧歌”“名曲”,这样能最少产生分散注意的负效应。

五、边听音乐边做作业,是一心两用吗?

孩子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也能行?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一心可以两用,例如,你可以边走路边听音乐,你可以边吃饭边看电视;但有时候又会觉得一心不能两用,例如反过来,你不可以边听歌边背英语单词,你也不可以边做作业边吃饭。这是什么道理呢?许多人认为,能够完成的一心两用都是运用不同的感官,而不能完成的呢,当然就是使用着相同的器官。

事实上,人是不能一心两用的,生活中的许多“一心两用现象”都是一种假象。对孩子而言,一心两用会影响学习。

研究说话:

科学研究表明,为什么许多人感觉能够一心两用,是因为这些人的脑筋比较活络,他们对两件事关注点的转换机关比较迅速,快得让他们感觉到似乎在一心两用。并且,我们会发现,一心两用的最终结果是无法两全其美的。

例如有些人在健身时,一边蹬脚踏车一边翻看杂志,觉得这样能得到全面放松。这样一心两用的结果是,看杂志就意味着你没法同时关注你正在进行的运动。

同样,在学习中,有的小朋友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或者是一边与别人聊天一边写作业,或者边做边玩都属于一心两用。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既完成了作业,又看了电视,其实他们的作业完成得并不好,因为一心两用是不可能的。

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注意在一定的事物上。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在大脑皮质的某个区域里就形成一个兴奋中心,围绕这个兴奋中心很容易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那么我们所注意的事物就会最完全和清晰地反映出来,而其他身边的事物就处在“注意”的边缘,因而不被看见和听见。所以,同时很好地完成两件事是不可能的。

很多孩子上课常常心不在焉,不是想着玩的事情就是擅自说话,归根结底这是一心在两用时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从生理学上看,人的神经其实很敏感,容易被外界扰乱,所以分散一个人的注意力很简单,但是让一个人集中注意力却很难,这对于一个贪玩的低年级孩子来说更难。

由此想到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能力测试中有这么一道考题:“七分钟内将一至三百全部数字写下来。”

校长朱清时称:“这道题对一个人的注意力的考查很见效。”

现在能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人越来越少了,托马斯•弗里德曼称之为“持续的心不在焉”,社会学称之为“三分钟热度文化”。

这种状态将改变人类心智。

一心不两用,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做好事情,孩子的学习同样如此。不过,似乎在平常的学习中有不少同时做两件事的情况存在,比如有的小朋友一边哼着歌曲一边写作业,这并不是一心两用,因为在这时你把注意力大都放到你不熟悉的作业上,而你哼的歌曲或听的却是你特别熟悉的,只是在机械地“无心”地哼着或听着,所以它们才能相互没有太大干扰。

上述边走路边听音乐、边吃饭边看电视,也是同样的道理。

科学研究还发现,一个人性格越外向,在背景音乐中就越能集中注意力,而内向的人则会被音乐扰乱思维。

如果你非要同时处理两件都很重要的事情,此时就很为难你的大脑了,人的大脑同时在处理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时的速度比正常低10倍左右,除非是在处理撞车之类的应急事件。

金庸小说中有左手画圆周、右手画方的一心两用的功夫,这样的功夫,不易练成。


本文选自作者畅销书《你不知道的孩子B面》

孩子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也能行?

严育洪

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厅的领军人物。发表教育论文500多篇,出版教育专著多达22本,其中两本被评为教育部推荐课程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