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皇后陈素真谈《三上轿》她是咋把最讨厌的“送客戏”唱红的?

豫剧皇后陈素真谈《三上轿》


豫剧皇后陈素真谈《三上轿》她是咋把最讨厌的“送客戏”唱红的?


1932年前后,我已经是红遍豫东了。那时我是14周岁的姑娘,长高了个头,像小老虎般健壮。我的嗓音洪亮,越唱越好。不过有时也唱送客戏。

何谓”送客戏“?

何谓送客戏呢?在开封那几个戏班子还没进入剧院之前,唱高台戏时,每场必有前后两个戏,前边一个叫头场,这头场戏归老生门的戏补丁唱。戏补丁扮个吕洞宾或诸葛亮似的人物,敲着小锣上场,念引子,坐下,念诗,表名,再表白一大套,然后是唱,慢板,流水,二八。在他念词时,每一个字都拉得很长,是专门为拖延时间的。原因是外老板去神棚,请老会首们点戏,演员全在后台等候,外老板不到后台,谁也不知人家点什么戏,也都没法化装。这个头场戏就是专为外老板点戏回来,演员们化装安排的。正戏第一场的角色都扮好了,外老板在后台喊一声:“熟了。”这个“熟了”,就是好了,唱头场的—听说“熟了”,他就唱着下场了,若后台不说“熟了”,他就得前三皇后五帝地唱,啥时候听见“熟了”,他的戏就算唱完了。送客戏归旦行的戏补丁唱,那时的好角,既不唱开场戏,也不唱大轴戏,全在中间唱。好角唱完后,即出来个唱旦的,把台下观众唱走为止,这就叫送客戏。这头场戏和送客戏,早在开封戏院子内废除了,高台戏依然照唱。我到杞县先前的一年多中,除了主角、配角场场上演以外,还附带着唱送客戏。因为送客戏归旦角这一门,我是小孩,也不知累,大人一说,我就唱了。旦角的送客戏并不限于一个人,可以是几个人唱的,只要观众一走,演员全下场了。1943年我在重庆看过一次川剧,正戏《四郎探母》演完后,出来个男旦青衣,扎腰包,他一边唱,观众一边走;已经是40年代了,重庆的戏园子竟然还保留着送客戏。


豫剧皇后陈素真谈《三上轿》她是咋把最讨厌的“送客戏”唱红的?


唱红最不喜欢的”送客戏“


豫剧皇后陈素真谈《三上轿》她是咋把最讨厌的“送客戏”唱红的?


《三上轿》这出戏,我真不喜欢,更不敢唱,但在严母的威逼之下,我不敢说个不字。我那时已知珍惜名誉,我怕把大轴戏唱成个送客戏,我的脸面何存啊!我正在为难之时,想起了养父陈玉亭唱的《司马懿探山》了,那不也是一个人的独唱吗?李德奎老先生的《打沙锅》呢,不也是他一个人的独角吼戏吗?他们的独唱戏,非但没把观众唱走,唱睡,而且还非常红火,我为啥不能把死戏也唱活呢?我能改变化装,难道说就不能把唱腔也变变吗?想想这些,我就哼起戏来,要像陈老唱的《探山》那样,把这《三上轿》唱成个留客戏,于是我就又琢磨起来了。心里苦思苦想,口里不住地哼唱,在《三上轿》原腔的基础上,我这么唱唱,那么哼哼,左唱右唱,瞎哼胡哼,去厕所也唱,睡梦里也哼,就这样入迷似地哼来唱去的。痴诚感动了上帝,上帝赐给我一套从前没有过的新唱腔。内中的快二八连板的末一句转慢二八,词是:“俺举家讲不尽离别话,小媒婆不住来催我,开言来叫媒婆,李奶奶有话对你说。你把那翡翠珠冠来转过。”这五句是快唱连板,下句转慢,词是:“崔家女哭哭啼啼我把这孝衣脱,无计奈何,我换上紫罗。”这一句我可费了大劲了,因我想把这句戏唱得更精,更奇,更出色。我怎么哼也哼不出来我满意的新腔。不料我在梦里忽然哼出来日间没有想到的新唱腔,一哼出,我就醒了,一醒,即接连不断地哼。天一明,我就去给庄王爷磕头道谢,我认为是庄王爷在梦中教我的新唱腔。

那时的演员,没有和乐队合乐练唱的事,全是十三块板上见。所谓十三块板,便是农村的戏台上,只铺十三块板子,戏班中人谁和谁要是闹气的话,就会说:好,咱们十三块板上见,也即是说台上见。老辈人有没有在台下和乐队练唱的,我自然就更不知道了。我毕竟还是个没有经验的孩子,生怕自己哼出来的新腔不行,在上场之前,几次在神桌前默求庄王爷保佑我,可别唱砸。没想到我哼出来的第一句慢板下韵的新腔就得了个满堂彩。往下再唱,就别提了,凡是我哼出来的新腔,唱一句,一个彩,就连陈老的《探山》,李老的《打沙锅》合在一起,也没我这出《三上轿》得的彩多。我万万没有料到会唱得这样子红火,做梦也想不到会得这么多的彩。我唱完回到后台,可了不得了,伯伯叔叔们把我包围了,这个夸奖,那个称赞,尤其是乐队的伯伯们,把我夸成了仙女,说我是庄王爷特派下凡的。我那时很信神仙,所以我的练腔、化装、创新腔,一切全归功于庄王爷了。


豫剧皇后陈素真谈《三上轿》她是咋把最讨厌的“送客戏”唱红的?


我没想到这出早被埋葬不演的《三上轿》,竟被我唱红了,死戏被我唱活了,送客戏变成了压大轴戏。我兴奋得好久睡不着。我体会到观众喜欢新唱腔,总守住老一套东西,不改改样,变变招,天长日久就厌烦了。观众一个劲地喝彩,不就是为我哼哼出的这些新腔吗?鼓掌是给我的奖赏,想叫我再哼出些新腔。我可不能辜负观众对我的希望,我应该把我所演的戏,都演成和《三上轿》一样的好,才对得起观众。

《三上轿》上的新腔,是我在豫剧唱腔方面革新的一个成果。我应该骄傲,可那时的我却不会骄傲,呆的很,《三上轿》的成功,增强了我的信心。我能把死戏唱活,那么活戏再下下功夫,不就更活更好了?我便在我常演的十几出戏上,一出一出地挨个琢磨起来了。一是把《三上轿》上的新唱腔移植运用,二是按剧情、唱词琢磨再哼哼新唱腔。我改变唱腔,可不是东拼西凑、生搬硬套别的剧种的唱腔硬加在豫剧中,更不是偷窃人家的唱腔硬吹成是自己的唱法。我全是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加工发展的,怎么唱,也没出豫剧的范围。河南人爱听我唱,也就是这个原因,说我没脱开豫剧的风味。1935年以前,我只在杞县看过河北梆子,再没看见过比豫剧好点的剧种,即使我想借鉴,也无处借鉴。我身上的这点东西,完全是我自己刻苦努力钻研出来的。写到这里,我就有无限的感慨。


豫剧皇后陈素真谈《三上轿》她是咋把最讨厌的“送客戏”唱红的?



关于唱腔一事,可惜我不会乐谱,不能把传统的唱腔和我创造的唱腔分别都谱出来,这真是件憾事呀!

在《三上轿》上演以后不久,在杞县城隍庙一带,便听见人们学唱我唱过的几句新调。同班人对我说:“你发明的新腔调,真打开了,到处都听见有人哼哼着唱。”

《三上轿》一打响,班主和戏院的经理派演这出戏的场次多了。去农村演,每个台口都少不了唱《三上轿》,还有的地方,四天中叫我唱两次。这也是那时豫剧界破天荒的事。我哼出的新腔,爱唱路戏的戏迷们哼哼唱唱,越传越远,传遍了豫东和开封,可见得民众的传播宣扬真了不起。


豫剧皇后陈素真谈《三上轿》她是咋把最讨厌的“送客戏”唱红的?


《春秋配》也是当时常演的戏。《捡柴》一场,就有三个慢板,而后边两个慢板中有五个过板,这五个过板的腔调大同小异,都极简单。《捡柴》一场是个重点场子,应该费费心,把这场戏表演得出众拔尖才对。于是我就又哼哼起来。这三个慢板共十七句的唱词,我一句一句地改,改变了原先的模样。《三上轿》和《春秋配》都是闺门旦戏,剧情都是很苦的,表演、唱腔都宜有些悲悲恻恻才好,老唱腔没这些区别,全在于演员的掌握了。我把《捡柴》一场唱好,费了很大的劲,但成功了。民众喜爱的新东西一出现,便普及得很快,后来者无人不学,无人不用,但他们哪知我这个创造革新的人。耗费了多少心力呀!可真是呕心沥血,绞尽了脑汁为豫剧的提高发展开辟道路哇!

创新腔救活了《三上轿》,我的名声也一跃百丈,小主演变成大主演了。我今天回忆起那时的我,只有心疼,难过,伤感,可怜我。那时我才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没人疼,没人爱,没人管,没人细心教导,全凭自己单人独影,瞎胡摸索,又担负起重戏主演,和现在十四五岁的孩子一比,我难道不可怜吗?可那时我只觉得很有趣,很幸福,在戏台上是最美好的时候,演戏是最愉快的事,观众是最亲切的人,这些是我那时心灵中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