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东西,这位家长是这样处理的,方法厉害了

今天,恩诺教育给大家带来这样一个故事:

“陈女士下班回家,发现自己的钱包被人动过,自己刚从银行取出来准备买家私的钱少了好几百。她怕自己搞错了,等晚上丈夫回来的时候,就把这件事和丈夫李先生说了。

这时候,没有想到她丈夫也说,自己前几个星期也发现裤兜里少了两百元,当时以为是掏掉了或者是被她拿了,之后也没有过多注意。现在两夫妻一说,就不得不把事情重视起来了,他们一致把目标放到了儿子的身上。

孩子“偷”东西,这位家长是这样处理的,方法厉害了

不过,为了谨慎起见,陈女士再三查找了一便,发现钱是真的不见了。于是,夫妻两人趁着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就去翻看儿子的钱包,果然在钱包内找到了丢失的五百元。

李先生是个急性子,发现儿子偷钱,就想把孩子找来教训一顿。但是被陈女士及时制止了,并说道“孩子不是这样教育的”。经过商量,两人一起合伙演一出《找小偷》的戏码。

第二天在吃饭的时候,陈女士假装不经意地对李先生提起丢失钱的事情,“我那买家私的钱少了几百元,是不是有小偷?要不要报警呀”。李先生也配合地说“不会吧,你是不是放在衣柜里?再找清楚点,找不到,晚上报警吧!”

听到二人如此严肃对话的儿子飞飞,显然有些紧张,于是赶紧把饭吃完,悄悄地回房里,趁着父母不注意,把钱放到衣柜里面。

后来,陈女士在衣柜里找到了“失去”五百元,她对儿子表现很满意。

孩子“偷”东西,这位家长是这样处理的,方法厉害了

在休息的时候,她带着儿子去外面的商场游玩吃东西,旁敲侧击地“套路”出了儿子的“小秘密”。知道他想要一款喜欢的玩具,陈女士接着就语重心长地对其说“以后有什么需要的东西,要跟爸妈说,我们都会尽量满足你的”。

从此以后,家里的钱再也没有少了。”

由此可见,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一开始陈女士没有制止自己的丈夫,任由其打骂孩子,并不一定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相反,孩子可能会将这种行为一直保持下去,等孩子成大了,将会危及社会。因此,对于用打骂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引以为戒了。

孩子“偷”东西,这位家长是这样处理的,方法厉害了

恩诺教育认为,孩子这种“盗窃”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本质就是坏的,更多时候他们的道德边界意识十分模糊,在他们眼中的这种行为和我们大人所谓的“盗窃”有本质的不同。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教育引导孩子,但方法绝不是上去就打就骂,就给孩子贴上“小偷”、“盗贼”的标签,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