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竟然是萬惡資本家的陰謀?

每年的10月31日,也就是萬聖節前夜,在歐美國家,孩子們會提前化好妝,然後成群結隊地湧向街頭,帶著南瓜燈挨家挨戶地找糖吃,否則,就上演“不給糖就搗蛋”的惡作劇。

同樣,在萬聖節前夜,家家戶戶的大人們,也會提前給孩子們準備好充足的糖果,等待鄰居們家的孩子到來。不過,在這樣特殊的日子裡,為何孩子們熱衷於討要糖果,而不是像蛋糕等其他禮物呢?

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竟然是萬惡資本家的陰謀?

其實,這樣的風俗,還得從兩千多年前的一個節日說起。

根據普遍認可的說法,萬聖節最初的起源,應該是凱爾特人慶祝豐收的薩溫節。據史料記載,薩溫節可以說是凱爾特人的春節,這是一個慶祝秋收的日子,也是迎接冬天到來的節日,同時還是一個紀念死者的節日。在凱爾特人的眼中,萬聖節這一天,死神會找來那些死去的人,於是,他們會穿上鬼服,化上妝,並且燃起篝火,密切監視惡鬼。同時,還會在家門口放些吃食,以此來安慰那些在世間徘徊的幽靈。

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竟然是萬惡資本家的陰謀?

公元1世紀天主教徒入侵愛爾蘭時,開始改造許多異教徒的節日,使其適應他們的宗教。11月1日成了萬靈節,萬靈節前夕被稱為“萬聖節前夜”。這一新節日和凱爾特人原來的節日大不相同,但凱爾特人的許多傳統保留了下來,包括用食物來紀念逝者的行為。基督教徒選擇的節日食物被叫作“靈魂蛋糕”,這是一種用昂貴的配料和紅醋栗、藏紅花等調料烤成的小點心。

基督教徒沒有把“靈魂蛋糕”放在門口供鬼魂享用,而是分發給挨家挨戶乞討的人,這些乞丐承諾為逝者的靈魂禱告,以換取吃食。據認為,這一名為“索靈”的儀式為現代的“不給糖就搗蛋”埋下了種子。

不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美國人慶祝萬聖節活動,並沒有糖果,主要的食物也就是居民們自制的美食,比如焦糖蘋果和什錦堅果。這樣的情況,隨後幾年發生了變化,“不給糖就搗蛋”的習俗逐漸風靡起來。

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竟然是萬惡資本家的陰謀?

原來,當時美國剛經歷大蕭條和二戰,經濟逐漸繁榮,人們急需一個充滿樂趣的方式,來加強鄰里們彼此間的交流。於是,古老的“索靈”習俗復活了,在萬聖節前夜,家長們會讓孩子化妝打扮,湧向街頭,而鄰居們也會準備好堅果、硬幣等禮物。

而接下來,有糖果公司發現了這一商機,並且進行了精心的宣傳策劃,讓人們相信在聖誕節和萬聖節要吃糖果,為此還專門開發了小包裝的糖果,適合作為小禮物送給孩子們。由於不必再親手製作禮物,特別方便,萬聖節前夜送糖果的習俗,就此興起,而糖果公司也大賺特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