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得越凶孩子越叛逆?要想不傷親子情的溝通,做到6大原則

昨天晚上看到朋友圈裡出現了這樣的一則尋人啟事:一個8歲的男孩兒離家出走,父母正在焦急的尋找他。而導致孩子出走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就只是因為孩子寫作業慢,被父母狠狠的罵了一頓。

罵得越兇孩子越叛逆?要想不傷親子情的溝通,做到6大原則

朋友圈下面有很多人都評論說,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只是被父母簡單的批評兩句,就想離家出走,這樣的心理素質以後進入到社會上該怎麼辦呀?

罵得越兇孩子越叛逆?要想不傷親子情的溝通,做到6大原則

其實對於這樣的觀點,我卻十分不贊同,要知道一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而影響到他們心理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能不能好好的說話。很多父母自認為自己的說話方式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其實他們正在用語言這把刀子一步一步把孩子推向深淵。

不懂得溝通藝術的4種父母

心理學家一直在強調語言溝通是親子之間交流的重要途徑,讓孩子能夠聽得進去父母說的話。並不是態度越兇狠越強勢就有用,而是應該找到合適正確的溝通方式。溝通也是一門藝術,這樣的4種父母其實就不懂得溝通的藝術。

  1. 唐僧型:有的父母總是喜歡在孩子耳邊不停的重複重複嘮叨個不停,可是越是這樣嘮叨,孩子越是會產生抵抗心理,充分的刺激對於大腦來說是一種傷害,所以大腦皮層會自動產生保護性抑制。這樣怎麼能夠起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呢?
  2. 毒舌型:
    這種父母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接孩子的短處,總是不斷的揪著孩子的一個痛點去侮辱孩子,長時間下來容易挫傷孩子積極性,並且讓孩子喪失自信心,變得自卑。
  3. 譏諷型:這樣的父母最擅長說反話,總是用一些譏諷的話語去傷害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對和父母溝通這件事產生極大的牴觸心理。
  4. 審判官型:很多父母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習慣於用自己的成人思維去思考孩子的行為,而直接去給孩子判了死刑,這樣草率的做法也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受尊重,從而更加厭惡和父母進行溝通對話。

溝通6大原則,你做到了多少?

罵得越兇孩子越叛逆?要想不傷親子情的溝通,做到6大原則

那麼想要做好溝通這門藝術,首先我們應該懂得溝通的六大原則。

教育時間不要過長: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教育孩子的時間不能太長,最好用簡單的話語去說明白複雜的大道理,這樣孩子能夠更有效的接收信息,並且有時間去思考消化。

避免譏諷孩子: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並不能明白父母的意思究竟是什麼,所以我們應該避免用一些正話反說的方式去譏諷孩子,這有可能讓孩子誤以為父母是在表揚自己。

例如說孩子在做錯事之後,有的父母會喜歡陰陽怪氣的說:“你可真是太厲害了,看你做的這好事。”從而讓孩子接收到一個誤導的信息,認為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而這之後很有可能再次犯這樣的錯誤。

罵得越兇孩子越叛逆?要想不傷親子情的溝通,做到6大原則

不要帶有情緒和孩子溝通:有的父母在自己感到煩悶生氣的時候和孩子溝通,就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讓孩子也變得情緒消極,在這樣的低壓環境下,又怎麼能夠取得一個良好的溝通效果呢?

不要翻舊賬:孩子對於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每次最好只給孩子有一說一,不要重複的拿以前的事情來不斷的提起,這樣會讓孩子的思維產生一個混亂。

用樸實的話語去說最簡單的道理:在給孩子進行溝通教育的時候,一定不要用過於書面化的形式,最好用最樸實的話去直白的告訴孩子他哪裡做的不對,這樣才能讓孩子下次避免再犯這樣的錯誤。

切莫使用恐嚇式教育:當父母發現給孩子好好說,他不聽的時候就會忍不住搬出終極大招恐嚇式教育,會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或者是說“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等等之類的話。

這樣的話雖然能夠讓孩子短時間內變得乖乖聽話,但並不是真正有效的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和害怕的心理,最後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如何成為會說話的父母

想要成為一個會說話的父母,我們就應該努力去做到以下這幾點:

罵得越兇孩子越叛逆?要想不傷親子情的溝通,做到6大原則

  • 懂得關注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親子溝通最重要的就在於彼此的表述。有的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置於主導地位,一味的給孩子灌輸自己的思想,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想法。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首先我們應該關注孩子自身的情緒,他是屬於高興、悲傷還是憤怒?

在有效的感知到孩子情緒之後,再選擇合適恰當的方式去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同時應該尊重孩子,把話語權交還到孩子的手裡,讓他能夠正確的表述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樣才能做好溝通的第一步工作。

  • 尊重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意識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即便是父母對孩子寄予再多的希望,也依然要尊重孩子自己的獨立思想。有的父母總覺得孩子年紀小,做出來的決定都是不成熟的,所以喜歡去替孩子做決定。但這樣的做法其實是破壞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今後在面對同類事情的時候無法正確去選擇,所以我們即便對孩子有再多的期望,也應該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去表達自己的期望,而不是粗暴的干涉或者是直接代替。

  • 不要把溝通變得過於正式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應該注重給孩子進行及時的溝通互動,不要刻意的去把溝通這件事變得正式化,從而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壓力,而是應該在平時漫不經心的時候開啟話題和孩子更好的去聊天,讓孩子放鬆緊張的心情瞭解孩子的近況和生活。

當然在這樣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犯的錯誤,不要像是抓獲了罪犯的警察一樣興奮,而是應該平和冷靜的告訴孩子這裡哪裡做錯了,避免讓孩子產生一種“父母和我談話就是為了抓我小辮子”的想法。


罵得越兇孩子越叛逆?要想不傷親子情的溝通,做到6大原則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內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而作為和他朝夕相處最親密的父母,我們一定要懂得說話這門藝術。保護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能夠更願意和自己進行溝通交流,不要用過激的話語去傷害孩子,尤其是對於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而言,父母正確的溝通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遵循親子溝通的六大原則,讓孩子能夠更聽得進去,同時做到讓我們說的話也不會傷害到孩子的內心,否則用強勢的態度或者打罵的做法逼迫孩子去聽話,這樣的教育方式只能取得一時之效,當孩子越長越大之後,這樣的方式也就會失效,同時也會把孩子推的越來越遠,影響到整個家庭的和睦和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