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數字化與金融結合帶來巨大變革

黃奇帆:數字化與金融結合帶來巨大變革

文 | 《中國金融》記者

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外灘金融峰會上對數字化金融做了全面闡釋,他指出數字化具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場景、全解析和全價值)與任何一個傳統產業鏈結合起來,就會形成新的經濟組織方式,從而對傳統產業產生顛覆性的衝擊。與工業製造相結合時,就形成工業製造4.0;與物流行業相結合,就形成智能物流體系;與城市管理相結合,就形成智慧城市;與金融結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與金融相結合的過程中,數字化擁有的海量信息、計算能力、共識機制,可以大幅度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機構運營成本、壞賬率和風險。

他認為,數字化擁有的“五全基因”與金融碰撞後,重塑了全球的金融生態,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顛覆全球個人支付方式

在數字化浪潮來臨之前,我國個人支付主要通過紙幣、儲蓄卡、信用卡來完成。2002年,在合併了全國銀行卡信息交換總中心和18家城市(區域)銀行卡網絡服務分中心的基礎上,我國組建了中國銀聯。中國銀聯創立之後,自主建成銀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統,推廣了統一的人民幣銀行卡標準,在傳統支付領域發展迅速,促進了經濟社會不斷進步。

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技術進步與應用普及,基於手機的支付方式走進了生活的每個角落,新的支付已經佔據主流地位。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已經覆蓋14億人。從線上到線下,從家庭日常水電氣話費支付到交通、旅遊、酒店、餐飲,移動支付憑藉其高效便捷的支付體驗,打破了傳統支付方式在空間上、時間上的侷限性。2018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約39萬億美元,而美國則是1800億美元,差距達到數百倍。我國的電子支付系統已經全球領先。

移動支付使得個人的資金往來信息沉澱下來成為信用數據,使得企業在業態層面有了極大的創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這就是共享單車、共享辦公等共享業態能夠出現並蓬勃發展的基礎。企業在銷售商品或服務時,不再需要賣掉所有權,而只需要賣掉某一個時段的使用權。未來,共享傢俱、共享工具、共享智力等各類共享業態在移動支付的助推下,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隨著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逐步滲透,個人跨境轉賬的底層技術實現方式也開始被改寫。過去,個人跨境轉賬需要跨越支付機構、銀行和國際間結算網絡,整個過程由於串行處理而效率低下。而現在,區塊鏈技術可以作為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之間的接口技術。跨境匯款中的多方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匯款報文傳遞給各參與方,從而實現多方協同信息處理,將原本機構間的串行處理並行化,提高信息傳遞及處理效率。目前已有部分企業運用區塊鏈技術開展個人跨境支付服務,實現了任意兩種貨幣間的無縫兌換,並且安全透明、全程可追溯。

★重塑貿易清結算體系

在數字化時代,不僅需要改變個人支付方式,企業間、國家間的支付結算方式也需要進行重塑。企業在開展國際貿易外匯結算時,會面臨是兩國貨幣直接支付結算,還是以美元為中間價結算的問題。在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上線之前,人民幣跨境清算高度依賴美國的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系統和CHIPS(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SWIFT和CHIPS彙集了全球大部分銀行,以其高效、可靠、低廉和完善的服務,在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加速全球範圍內的貨幣流通和國際金融結算、促進國際金融業務的現代化和規範化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當前數字化浪潮的大趨勢下,在大數據平臺、區塊鏈技術的驅動之下,構建形成一個新的清結算網絡已經成為當前許多國家的共識。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體維護、可靠數據庫、公開透明五大特徵,在清結算方面有著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優勢。目前全球已有24個國家

政府投入並建設分佈式記賬系統,超過90個跨國企業加入到不同的區塊鏈聯盟中。未來,建立全球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的支付清算系統勢在必行。

★改革全球貨幣發行機制

貨幣是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人與人之間發生社會關係、交換關係所必不可少的媒介。上世紀80年代,貨幣電子化越來越發達,電子錢包、信用卡、儲記卡、手機支付迅猛發展。時至今日,以比特幣、Libra、央行數字貨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開始出現,貨幣迎來了數字化時代。

以前貨幣發行的基礎依靠金、銀等貴金融作為錨定物。20世紀70年代佈雷斯頓森林體系瓦解以後,貨幣發行的基礎變成了與國家主權、GDP、財政收入相掛鉤的國家信用。美國憑藉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通過美元壟斷了全球石油美元結算和大部分國際貿易結算,美元成為了事實上的“全球貨幣”。然而依賴主權信用發放的貨幣也面臨貨幣超發等問題。近十年來,美國為了擺脫金融危機,通過國債投放貨幣來刺激經濟發展,導致政府債務總量從2007年的9萬億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22萬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GDP。如果美國債務持續攀升,到期債務和利息消耗完全部的財政收入,美國沒有信用再發國債,融資能力將會減弱,一次新的全球金融危機將不可避免。

在數字時代,有部分企業試圖通過發行比特幣、Libra挑戰主權貨幣。這種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貨幣脫離了主權信用,發行基礎無法保證,幣值無法穩定,難以真正形成社會財富。目前我國央行正在研發的數字貨幣(DC/EP)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推出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它使得交易環節對賬戶依賴程度大為降低,有利於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同時DC/EP可以實現貨幣創造、記賬、流動等數據的實時採集,為貨幣的投放、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有益的參考。

★提高產業鏈運營效率

5G時代,除了消費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之外,智能家居、汽車乃至工業製造設備等各類終端都能夠智能化並接入互聯網中。數字平臺將進一步進化為萬物互聯平臺,帶動人類的互聯網產業從to C型的消費類互聯網發展為to B型的產業類互聯網。其中,科技金融可以連接數據平臺、金融企業、產業鏈上下游,幫助各方優化配置資源、提高運行效率以及降低運行成本。

科技金融的發展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互聯網+金融”,有條件的數字化平臺公司,圍繞自身產業鏈籌建非銀金融機構,獨立發展金融業務;另一種是“金融+互聯網”,金融企業根據產業鏈發展需要構建數字化平臺。前幾年經濟有些脫實向虛,許多工商業企業、非金融企業熱衷於跨界運作,申請各類金融牌照;各種金融機構熱衷於集團化、全牌照,以至於金融業槓桿疊加、風險累積、亂象叢生。目前,金融業正在按中央部署進行去槓桿、防風險、加強新形勢下資管業務、跨界業務的整頓。

未來,數字化平臺下的非銀金融機構出路在哪裡?他認為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數字化平臺與各類金融機構的有機結合,形成數字金融體系。各類機構在其中各盡所能、各展所長。數字化平臺連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掌握真實的交易信息,可以與各類金融機構合作,為供應鏈上成千上萬的原材料、加工、分銷企業提供融資、貿易、資產交易等金融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數字化平臺把控好資金來源、槓桿比率,就能大幅度降低風險,獲得合理的利潤,還能有效發揮普惠金融功能。

當今時代是一個數字化時代,技術革新和數字化經濟的全面興起,讓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轉變成驅動金融變革的中堅力量。數字化的“五全基因”與金融業不斷碰撞融合,不僅改變了個人間、企業間、國家間的清結算方式及主權貨幣發行機制,還大幅提升了產業鏈運營效率,帶來了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展望未來,量化投資和智能投顧、人工智能定價和理賠核算、金融雲服務、區塊鏈存證等新金融業態正不斷進化,將引領金融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