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打造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高要:打造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记者方怡晖

高要区利用丰富的种植业资源、旅游资源通过规划引领,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蓝图”,以产业振兴实现区内乡村振兴。

高要历史悠久,有21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设高要县建制,因羚羊峡有居高扼要之势而取名“高要”,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高要区位于广东省中部,西江中下游,地处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内。该区以“六山一水三分田”的丘陵地形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规模农业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有名的山区南药产业、优质稻米产业、规模蔬菜产业、大宗水产生产加工外销基地。

随着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高要区以新时代“三农”工作为总抓手。以规划引领,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结合乡村实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蓝图”已经确定,一场以产业振兴为主导的乡村振兴战略赫然展开。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高要区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绿色现代农业,提升乡村产业富民兴村带动作用。

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是指根据不同地方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通过大力扶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推动农业湿度规模经营,力争5年内6个百亿农业集群,并以此成为推动全市乡村产业振兴核心支撑。创建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1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同时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科技强农、品牌强农,并构建新型乡村助农服务体系。

高要区的南药种植十分广泛,全区巴戟天、何首乌、广佛手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41万亩,年产量1.9万多吨。位于高要区的董福行农林高新科技种植管理公司(下称董福行)就是希望依靠该区传统而独特的南药种植资源,打造高端南药产业。

董福行的董事长梁展告诉《小康》记者,“我们发展的是一个产业,从最开始出发,指导和辅助农民,收获产品然后把优质原料销售到下游企业去。”

据了解,中药材的种植大多周期长,种植过程需要精细的操作,水质、农药、除虫等管理出现问题,出来的药材效果可能大打折扣。“为此,我们推出了公司+科研机构+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种植风险基金的产业化模式,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保证能得到地道、稳定、安全的生产原料。”梁展说,通过产业化模式,董福行与当地农户建立了合作社,共同打造种质优良,管理规范、种植标准化的南药基地。

在最早开始种植之前,董福行通过合作的农户可享受到农业种植风险基金,用以减少种植风险,消除农户种植南药的顾虑;董福行还通过提供优良药苗、大气监控、技术指导等形式形成一套种植管理模式,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董福行的南药种植基地总规模为8050亩,带动了农民就业,村民不需要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可就业,缓解了乡村空心化问题。除此之外,更是带动种植农户1500户以及中草药种植5000亩,带动种植户户增收1.1万元,给相关产业、乡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同时,董福行正积极打造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南药产业园(下称南药产业园),获得广东省财政补助资金5000万元、肇庆市财政补助500万元支持,该项目将撬动2亿多元各类资金投向南药产业发展和园区基地建设。预计投资可达1亿万。占地26680平方米,种植面积达8050亩。此外,南药产业园被省批复列入全省首批1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

除了董福行的南药产业之外,高要区也同时抓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申报工作,完成“孔村蔬菜”、“双马菠萝”等16个项目上报。目前高要区水产业正积极申报省级园区,蔬菜等产业正申请市级园区建设。与此同时,高要区已完成广东(高要)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核心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460万元。

打造全域旅游振兴乡村

便捷的交通、丰厚的历史、秀丽的山水,让高要区拥有优秀的旅游文化资源,高要以乡村旅游振兴为抓手,着力推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大提升、大发展,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大格局,构建全域旅游整体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

高要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温武军接受了《小康》记者的采访。针对全域旅游布局,温武军向记者介绍道:“所谓全域旅游布局,具体而言就是形成‘核心驱动、两心辐射、三轴贯通、三区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核心驱动就是以回龙镇为旅游发展引擎,深挖以宋隆河为历史文脉的宋隆广府文化,以八卦村、澄湖村、赤水塘村等为依托,就“广府乡土人文情怀” 为主题,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与此同时并推动恒大世纪梦幻城、棕桐谷、猫爪水库等大型旅游项目的建设与推广,实现旅游大项目的虹吸效应。

据介绍,高要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岭南四郡之一,广府文化源远流长。除黎槎古村以“八卦”之形闻名之外,350亩的澄湖古村里南洋文化和岭南文化相融,是拥有800年历史,2500间古屋的侨乡。茶果节、舞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还鲜活地存在高要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记者来到了高要区的黎槎八卦村,八卦村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古村外部,潺潺青流环绕在外,河流如同保护着珍宝一般保护着整个古村。古村内部整体成八卦形状,布置十分精巧。记者进入古村内部,村内小道细长弯曲,让人找不到方向。走在小道中,细细品味,忽而能见各类雕梁壁画,让人惊喜,在迷惑之余穿过门洞迎头的却是明清时期广东特有的各类祠堂、酒堂,仿佛一下子穿越到广府之间,让人啧啧称奇。

温武军告诉记者,“核心驱动需要除了以人文文化为主题,也需要打造大型旅游项目,旅游并不是一个方面的工作,而是多方面工作综合推动。游客过来总需要一些理由,而大型项目比如恒大世界梦幻城、绿地·槻湖旅游、猫爪水库等,这些项目对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来说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家族旅游,让游客认识高要。”

为吸引游客,高要区在建设大型旅游项目方面先后上马了一系列优秀的旅游项目,比如绿地·槻湖旅游项目建成了风情商业小镇、东坡食府、宋隆文化村、利马窦教堂等旅游项目。其中,绿地·槌湖书院已建成为地标建筑,是时下的网红旅游打卡点。恒大世纪梦幻城项目在现有高尔夫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以风情酒店区、特色美食文化街、儿童水上乐园、反斗玩具城、梦幻植物园为主题,以度假养生为核心,集休闲娱乐、商业、居住、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生态休闲度假中心。

打造精品旅游路线留住顾客

旅游产业的兴旺主要靠持续的旅客资源,通达的道路迎来了庞大的旅客资源,仅仅是依靠几个大项目,游客来了高要区旅游也是浅尝而止,无法留住旅客,久而久之便会逐渐失去这份资源。如何吸引住旅客,赢得回头客,是实现旅游振兴的难题。

温武军向记者解释道,“高要区要用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需要吸引市场,吸引游客,也要赢得回头客。我们树立品牌宣传品牌,丰富乡村业态和内容,提升档次,做好服务支撑。我们推出了一些精品旅游路线,比如乐山乐水‘河乐水’生态乡村自驾游线路,以河台、乐城、水南镇组成的‘河乐水’三镇为核心,发挥山谷山地优势,活化乡村资源,打造山地乡村度假区,赢得旅客的回头。”据了解,河乐水三镇经过人居环境改造,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宜游客前往。2018年,乐山乐水‘河乐水’生态乡村自驾游线路还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记者来到河台金菊公园,园内布置着金菊种植示范基地,基地内种植着河台镇“一村一品”中主推的菊花产品,每当11月份金菊花团锦簇,清香四溢,就变成了网红打卡点。承包这里菊花种植园基地的负责人黄达富告诉记者,他发现在河台镇种植的金菊药用价值非常高,就想在这里投资发展菊花产业支持家乡发展。通过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结构,种植园提供菊花种苗,提供技术,给农户种植出产品后,收购并销售。

现在,菊花种植基地有200多亩,产量在1500斤/亩,平均每亩地可以产生约20000人民币的收益。据介绍,目前菊花的种植是产销一条龙,自己种植,自己加工,自己打造品牌,不通过中介市场,自主销售。在未来,金菊种植示范基地更会打造旅游、饮食、居住等农家乐式综合性生态旅游度假点。

记者来到高要区水南镇绿健蜜蜂养殖场,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之间,整齐排放着一个个蜂箱,工作人员打开蜂箱,展示里面的蜂隔,记者可以看到琥珀色的蜂蜜,一滴滴流淌着要滴下。“这是秋糖,蜜蜂们在山上自行采花,酿蜜,而我们就把这些蜂蜡拿下,用机器挤出蜜糖,目前,这个养殖场有500多箱蜜蜂箱,年产量达2万多斤,能提供一百多万的产值。”水南镇镇委副书记潘桂良向《小康》记者介绍道。

据悉,水南镇位于广宁县和高要区的交界,2018年,水南镇成功获得广东省森林小镇称号,全镇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面积广。蜜蜂养殖是水南镇传统的产业,蜜蜂养殖和一般的畜禽业的养殖不一样,蜜蜂养殖并没有固定的区域,养蜂人到处走动,而蜜蜂采蜜又与蜂箱所在区域有关系,所在区域可能有花却不出糖,蜜蜂无法产出蜂蜜。通过建立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可以集中农户,集中管理,提高成蜜几率,增加产量,然后集中销售,目前依靠电商平台等自主销售,蜂蜜依旧供不应求。

除了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产品带动产业发展,高要区结合实际,安排了一系列具备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推动精品旅游路线的宣传。

2019年9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了高要区在乐城镇社播村,此时正举办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南药文化展活动。会场设置了各个板块供给,各地群众、游客游玩。在丰收节的主舞台上,一系列民俗表演上演,营造浓烈的节日活动氛围。高要区的种植业闻名遐迩。在南药展区民众可以看到巴戟天、铁皮石斛、何首乌等优质南药;靓丽的火龙果、菊花、葛粉等特色农产品也同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购买。高要的茶果、小吃更是明星摊位,濑粉、薄撑、裹蒸、水榄等美食层出不穷,各路游客更是在摊位前开拍各种“舌尖上的高要”!该活动得到了当地村民大力的支持,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高,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旅游建设。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19年10月中旬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