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可借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情况下,朱元璋依然要除掉几乎所有的将领?

可可历史文化评论馆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事件,是各朝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最好的待遇,纵观历史各朝各代皇帝开国后,大批的功臣一般都不会留下活口,除非皇帝内心中认同的,而这些人的功绩与获得的奖励是成反比的,例如:韩信。韩信帮助刘邦开国后,虽然获得了封侯的殊荣,可不久后还是被杀,就是因为他威胁到了皇帝老子的地位。明朝的朱元璋比起汉高祖刘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建隆元年,宋太祖平定了叛乱,天下基本平定,可宋太祖忧心忡忡一点都开心不起来,具体原因是由于:北宋刚刚建立不久,居然就有人敢反叛,这样的事件放到五代十国算不上稀奇,可现在大宋已经建立,宋太祖肯定不希望这样的局面反复重演。


大臣赵普是北宋的大才子,精通治国之道,宋太祖非常虚心的请教赵普:唐末后没有十几年,为什么更换了那么多的王朝?有什么办法能抑制这样的情况发生吗?我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加在北宋的身上。


赵普耐心的回答赵匡胤的问题:唐末后,各地军阀割据,君弱臣强,这是发生夺权篡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算现在的藩镇诸侯都是陛下您的兄弟,难免手下强行逼迫他们造反呀,因此只需将军权收回,大宋必定安稳长久。


宋太祖听后,立马摆酒宴将一些把自己扶上皇位的老兄弟,叫到一起喝酒,笑着说:现在大家可谓都是功成名就,可我每天都睡不好觉,还不如你们呐,想当初没有你们我怎么可能做到这个位子上呢?


众人大惊,认为皇上要挥刀斩除异己了,立马说:皇上天恩浩荡,天下谁人敢怀有异心,臣以老迈,还请陛下允许臣告老还乡。此话一出聪明的大臣都纷纷附和,有几个不长眼的,依旧还想霸占着自己现在手中的权利。


可皇上听了这些人的话,只说了一句:告老还乡老兄弟,可是获得大批的土地以及爵位但没有参与政事的权利,不告老还乡的也罢留在朝廷中便是,朕可以和你们每天叙旧,随机哼了一声。这些人听后全部都选择了告老还乡。


因此北宋朝廷能存在很长时间的一个原因就是赵匡胤把这些手握重兵的大臣赶回来其老家养老,在各朝各代开国皇帝立马算的上是比较仁慈的。

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不久,大肆屠杀开国功臣,胡惟庸案、蓝玉案、李善长案一桩桩一件件的惨案,直接牵连了成千上万的开国功臣以及其后代,著名的火烧庆功楼事件虽然是杜撰,可无疑说明了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铁证。


汤和能够免于此难的原因很简单,当初开国之时以汤和的功劳绝对能够成为公爵,可朱元璋为了测试汤和故意封他为伯爵,这种事情放到谁的身上都会暗地里数落朱元璋,可他不光没有,甚至在锦衣卫的监视下大肆夸奖朱元璋。


要知道当时的汤和并不知道锦衣卫在监视自己,因此汤和获得了朱元璋的好评,免受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的牵连,要知道当初与蓝玉说了一句话的功臣都有可能成为蓝玉的同党,蓝玉与汤和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他没有被牵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功臣,而不像赵匡胤一样放其回老家安详晚年

首先要从朱元璋以及赵匡胤当时面临的处境来看,朱元璋的野心非常大,要想让自己的子孙长久的将朱家江山万古流传,这些人的存在绝对是阻碍,功劳太大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这些人仰仗着有免死金牌,为非作歹,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赵匡胤的威望很高,不然这些节度使当初一定不会把他推上皇位,赵匡胤能够选择放其回家就是告诉这些人我活着你们不敢动大宋的江山,我希望你们能够回老家安享晚年,不回也可以,那就来试试我赵匡胤的手段。


可以看出赵匡胤比朱元璋的度量以及胆子大多了。

朱元璋害怕放虎归山,等自己死后这些人乱来,可赵匡胤根本不怕,这就是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这些人,而赵匡胤本身就很有实力,这些人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因此可以杯酒释兵权,朱元璋害怕这些等自己百年后谋反,这便是二人最大的差距。


挚滗画畫紅尘


老朱杀功臣的原由大致归纳三点,

首先,朱元璋的天下和皇位是老朱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得来的实在不易。而赵匡胤的皇位是他发动“陈桥兵变“从后周柴氏手里夺来的,等于半路抢劫得来的。相比之下容易多了。既然是抢来的,就不能杀当初跟自己一个层次的同僚们。而只能通过和平的方法感化的方法,让手下放弃兵权。越是难得到东西越显得珍贵,就越怕失去。老朱看谁都像贼,于是就开了杀戒。

其次,老朱跟刘邦一样出身卑微,没有显赫的家世。幼年的贫穷和被轻视已经在其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如今大权在握,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因此老朱特别担心失去眼前的一切。而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都有一定号召力和组织能力。老朱觉得他们威胁最大,于是就把他们都咔嚓了。

第三,老朱要惩戒众人不能造反。老朱曾经发放很多小册子告诫民众,“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造反推翻朱家王朝”。老朱通过杀功臣来告诉大家,即使你造反成功了但得到好处的只有一个家族,其他跟班起哄的都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大家就不要替他人做嫁衣裳了。起事的人没有人跟随,朱家的天下就安全了。


无藏南即九百五十一万


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伟大的朝代,宋朝和明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作为两个伟大朝代开创者的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却因为对待功臣的态度在历史上的评价有着严重的两极分化。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可以说是和平解决军权问题的绝佳典范,既没有产生流血事件,而且也让宋太祖在史书上留下了千古美名。按理说,熟读史书的朱元璋不可能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那为什么他还要这么做呢?

一,目的不同

从根本上说,赵匡胤是为了解决制度问题,而朱元璋也是为了解决皇权专制问题。

对于赵匡胤来说,当时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自唐末五代以来遗留下来的地方节度使割据自立的问题,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问题。

唐末五代以来,每一个朝代的灭亡无一不和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割据势力太大从而起兵反叛有问题。

为了使自己的王朝延续下去,赵匡胤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在形势稳定下来后解决地方节度使的军权和财政权归属问题,让中央牢牢把握国家的军权和财权,从而使地方无兵可叛、无财可叛。


到了朱元璋时期,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杀掉了大批勋贵并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使皇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没有了宰相的掣肘,但是陪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形成的淮西勋贵集团对皇权仍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朱元璋在位时期尚有威信压制住淮西勋贵,但因为担心太子朱标没有办法在自己死后完全压制住他们,所以他只能先替太子“拔刺”。

但是当太子朱标去世以后,皇太孙朱允炆完全没有威信和魄力压制住他们。再加上淮西勋贵往往居功自傲,未来的小皇帝完全镇不住他们。为了维护朱家的统治,朱元璋只能杀掉他们。

二,时代背景不同

因为自己皇位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得来的,所以在立国之初赵匡胤受到了很多原有后周各地节度使的挑战。在身边将领的帮助下平定这些叛乱后,新上任的节度使在地方根基尚不深厚,因此中央完全有实力和平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由于北宋建国之初只统治者中原一带地区,内有江南等地割据封建王国尚未平定,外有契丹铁骑虎视眈眈,此时的北宋正是急需用人之际。如果为了解决中央集权而大杀功臣,肯定会凉了一大批文臣武将的心。“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上演过。因此如果宋太祖则采用和明太祖同样的手段,无疑是自断臂膀。

而明太祖处理功臣则是在天下一统,大局已定的时候。这个时候不仅军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相权也被皇权彻底压制,这时候的朱元璋完全不能容忍其他任何利益集团来挑战皇帝的权威。这个时候杀掉功臣不仅不会动摇国本,反而还会加强自己家族对于全国的统治。

三,登基手段不同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前本是后周的统兵大将,后来仗着军权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了皇位,因此皇位来的不是那么正。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让别人相信自己的皇位是天命所为,宋太祖第一件事要做的肯定是拉拢人心。

而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位则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皇位得的肯定比赵匡胤正。再加上这一过程中培养了朱元璋杀伐决断的果干性格和多疑的特性。所以在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下,就决定了朱元璋对待威胁皇权的功臣的冷酷和无情。

参考资料:《宋史》、《明史》、《名山藏》


青悠论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里,开国功臣都是一个具有反差性的存在,有的凭借自己立下的功勋封侯拜相,有的却因为功高盖主而被猜忌甚至丢了性命。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做法。但是即便珠玉在前,朱元璋却没有效仿他的做法,反而大肆屠戮功臣,这又是为什么呢?

既然有了能成功安置功臣的方法,朱元璋为什么不直接效仿,反而要对功臣痛下杀手,甚至还株连了很多无辜的人,让自己背上千古骂名呢?

第一,朱元璋缺乏自信。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从一个贫苦人家的放牛娃,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一路披荆斩棘才踏出一条帝王之路。想想自己的出身与现在的地位,这样的反差有时候令朱元璋觉得不真实。出于自我怀疑的病态心理,朱元璋开始觉得身边这些帮他一起打天下的人一定是对他的皇位有所图谋。如果按功劳大小来排的话,比她有资格坐上皇位的不乏其人。跟赵匡胤不同的是,朱元璋看重的并不是兵权,他所忌惮的这些将领自身的威望与号召力。如果哪一天,他们当中有人想谋权篡位,那么凭借他们自身这些年所积累的声名就能招募到一大批人来推翻他的江山。

反观“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乃至给功臣建凌烟阁的李世民,他们都是有官宦背景的人物。在古代人的认知里,后代子孙的发达是有赖于祖先的福荫。而赵匡胤与李世民的祖上家境殷实,的确是有荫及子孙的恩泽。而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他的家中几代贫农,这样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所以说起来,赵匡胤和李世民要比朱元璋有底气得多。

第二,朱元璋没办法和平解除他们的兵权

事实上,赵匡胤与朱元璋还是不一样的。赵匡胤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是因为他本身与这些将领在郭威手下时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而且他敢于把自己的真实目的挑明,这些他曾经的兄弟们还是比较讲义气的。更何况,赵匡胤直言自己所担心的并不是他们有异心,而是担心“黄袍加身”这样的事在他们身上重演,而他们哪怕再不情愿,也会为时势所逼。这样的理由入情入理,也令他们无话可说。而朱元璋则不然,尽管他一样有肝胆相照的兄弟,但是他们却没有在手握重兵的将领之列,况且朱元璋此人,也不见得能跟谁推心置腹。所以,既然没有赵匡胤的宽厚与坦然,那么这样的方法也就不适合朱元璋了。

第三,朱元璋即便效仿赵匡胤也不奏效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只是罢免了这些将领的统兵之权。而文臣当中大部分来自于原先的后周,并不构成什么威胁。虽然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但是当时文臣的地位还没有那么高。所以兵权一收回,赵匡胤就高枕无忧了。

而朱元璋之下,手中握有实权的除了一群武将,还有一大帮文臣。值此太平年间,武将还可以找个借口打发一下,但是文臣是朝政运转的要员,一旦哪个重要的位置有了空缺,很多事情无人裁夺,效率就开始变低,影响了政治机能的运行。所以文臣也是朱元璋要顾虑的一个因素,想直接“杯酒释兵权”还是不行的。

第四,功臣们不愿意放权。

朱元璋的臣子们跟赵匡胤那帮兄弟还是不一样的,赵匡胤的兄弟们有的出身将门世家,有的还担任过地方军职,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不像那些一直追随朱元璋的将领,从草根阶级到绿林草莽,最后被纳入红巾军旗下,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打拼上来才有了后来的成就。眼看终于功成名就,正要开始享受成果的时候,想一脚把他们踢开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只有牢牢抓住了手中的权柄,才不会被人斩断自己的荣华富贵。即便朱元璋要他们放手,没有找到合理的说辞,他们也是不愿接受的。

第五,朱元璋杀功臣的目的并不单一

朱元璋想除掉这些功臣,并不仅仅是为了从他们手里收回权力,还因为一些功臣仗着自己开国有功就忘乎所以,各种兴风作浪。朱元璋是一个痛恨贪腐的皇帝,碰到这样的臣子,功劳再大也毫无情面可讲,触犯国法就不是解除兵权就能解决的。所以在诛杀功臣的同时,治理腐败这个大工程也!


ABC经典影视


一、朱元璋此人性格使然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字国瑞,后名兴宗,原名朱重八,因其出生于八月初八,出生于濠州钟离,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雄才伟略。他的一生勤于政事,朝乾夕惕。据历史记载,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到深夜才休息,从不因任何事任何节日休息,对自己要求甚高。大大小小各种琐事也从不假手于人,堪称时代劳模。如果对历史上各位皇帝的勤劳程度进行一个排名,朱元璋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朱元璋在位期间建树颇多,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完善了各类刑罚,为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个非常悲惨的童年。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为了有口饭吃就去给地主放牛。但不幸的是,家中的父母兄弟相继饿死,朱重八用一块薄薄的木板拉上亲人,来到地主家,希望地主赏他一块儿地用来埋葬自己的父母,却遭到了拒绝。亲人死了之后也无处下葬的痛楚,让他痛苦不已。后来在兵荒马乱乱的年代去做了和尚,但是寺庙里也养不起那么多和尚,和尚们也得出去讨饭吃受尽了冷眼。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朱重八加入了反抗元朝统治者的队伍中。后来经过多年的杀伐征战,朱元璋最终当上了皇帝。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经历了太多太多,他内心深处深深知道这种好日子来之不易。为了能紧紧抓住手中的权力,不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受苦,他开始屠杀那些有可能威胁到自己家族地位的开国功臣。

二、朝堂不稳促使他下手

如果要来讨论朱元璋诛杀有功之臣的原因,首先我们就必须来了解一下那场几乎把所有还活着的功臣名将赶尽杀绝的蓝玉案。此案牵连之广,手段之狠令人闻之生惧,谈之色变。在洪武25年四月,太子朱标病亡,朱元璋悲痛欲绝,出于对皇长子的喜爱,他舍弃了其他几位皇子,直接册立年纪尚幼的皇太孙朱允炆继太子位。

原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虽然并非马皇后所生,但是从小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是和朱元璋最为相像的一位皇子,为了他,朱元璋舍弃马皇后和他所生的嫡子,直接立朱标为太子,可见朱元璋与朱标的感情相当深厚。朱标死后,出于情感的寄托,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

朱允炆能力出众,学识过人,方方面面都令人满意,但唯一也是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就是朱允炆的年龄太小了,实在难以驾驭多年来出生入死征战沙场的群臣。经过多年来战场的洗礼,留下的名臣宿将都是文能治国武能杀敌的骄兵悍将,只有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朱元璋才能压制他们,多年来朱标的太子之威也是在朱元璋的帮衬下才建立,一个小孩子就想让他们俯首称臣,简直做梦。为了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一直姓朱,永远掌握在自己子孙的手中,保障朱允炆的地位稳固,朱元璋将手中的屠刀伸向了这些和他多年来出生入死的功臣。



雁灰残月天


朱元璋和其他开国皇帝大不相同,宋朝废武尚文,经蒙元铁蹄后被后代帝王深深借鉴了,大明国运拔地而起后,朱元璋的作为并非是不顾国之栋梁而不顾,而是以自己出身贫贱但最后立国以来,所开创的明朝风格大大格格不入才进行的"整顿"。对腐败的痛恨恰恰说明了明朝不仅对外强悍对内也是猛烈。宋朝的文治虽然有其历史地位,但不代表洪武开朝后不重文官,只是对于文官腐败有"怒其不争"的感觉。


衡水景阜圈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朱元璋不敢学赵匡胤的根本原因就是信任问题。朱元璋出身贫寒,受过诸多磨难,而所谓的磨难几乎等同于吃亏上当。越是乱世,奸狡之人越多。朱元璋经历了诸多磨难,对于人性的认识就更加趋向于恶,即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朱元璋对于同自己打天下的部下,从心底里就不会相信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做自己的属下,而且他们个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好手,即使自己能镇住他们,可是谁能保证自己死后他们不会造反呢?当初刘邦对韩信的忌惮也不过如此。所以,朱元璋为了保住朱家江山,在他看来唯一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杀了那些功臣。


宁信度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而朱元璋大杀功臣,一说认为性格使然,常年的征战,厮杀,让朱元璋变得敏感异常,猜忌心大发,不仅对文臣武将痛下杀手,甚至大搞"文字狱",杀人几乎不需要理由。

另一说是出身问题,朱元璋出身卑微,无法快速形成自己的政治体系稳固皇权,容易形成多个权力中心,担心功臣手握大权,加之这些勋旧大多功高震主,必须除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