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為什麼會在《奇葩大會》敗走麥城?

2012年,《曉說》上線,節目編導魯浪回憶,當時一個人揹著大機器跑到洛杉磯,去高曉松的家中拍攝第一集的脫口秀。

誰也想不到,這樣一檔節目走到今天,點擊量已經超越5億

6年後,高曉松在杭州開了一家曉書館,這是他開的第2家藏書館,古色古香的原木書架內有5萬冊精挑細選的藏書,高大的落地窗外,綠草如茵,櫻花如雪。


樊登為什麼會在《奇葩大會》敗走麥城?


2013年,樊登從北京交通大學辭職,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讀書會。那時正值互聯網創業的寒冬剛過,不可思議的是,到今天,讀書會在全球範圍內設立了近800多家分會,從新加坡到多倫多,從墨爾本到溫哥華,會員人數超過400萬。

3年後,樊登決定採用“線上+線下”的模式,在全國各地開設樊登書店,不到2年,樊登線下書店近300家。


樊登為什麼會在《奇葩大會》敗走麥城?


樊登和高曉松,兩個重量級的說書人,讀書成為他們生命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都說英雄相惜、文人相輕,命運總在不經意間,讓兩個人相遇,擦出電光石火。

2 兩個讀書人引發的爭議

今年5月,樊登身著黑色帽衫,上面印著“我喜歡讀書”5個大字,亮相奇葩大會。可在樊登 分享之後,網上卻出現了一邊倒的批評之聲。


樊登為什麼會在《奇葩大會》敗走麥城?


樊登為什麼會在《奇葩大會》敗走麥城?


高曉松在聽完樊登分享後,也表達了關於讀書的不同觀點,兩人針鋒相對,進行了一場思想和語言的交鋒。


樊登為什麼會在《奇葩大會》敗走麥城?



高:讀書如果真的就能這麼三段論地、線性地解決問題,大家都去讀兩本書,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那這世界也太容易了一點!樊:這種論調我聽過太多,韓寒曾說,聽過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為什麼有的人聽了就可以過好一生,換個思路,
你過得不好,難道還要怪道理嘍,核心問題,是有沒有去做!……高:事業,家庭,其實可以理解為成功學之類書吧,但其實這類書都還差不多……樊:那我只能做一個判斷,這方面的書,您讀得還不夠多!沒讀過才會輕易地有這麼一個猜測,總有一些人閒的沒事,願意把他們的成果和別人分享。這些東西不學是不知道的,我們只要花幾十塊錢讀一下那本書,就改變了人生,最划算。

對於高曉松和樊登的觀點,1000個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但大部分網友覺得,樊登表現過於盛氣凌人,少了一份讀書人的謙遜之風

之後,樊登自己在微博上也轉發了這段視頻,還附上了“我說話太直,涵養不夠“這句話,現出對自己表達的反思。靠嘴上功夫“吃飯”的樊登,這一次,在《奇葩大會》的舞臺上敗走麥城。

3 講書大師,為何會敗走麥城?

樊登的表達力無疑是一流的,他曾獲得1998年全國大專辯論會和1999年國際大專辯論賽的“雙料冠軍“。樊登講書風趣幽默,經常在知識點鐘穿插小故事,曾經有會員把一節課聽了100多遍。善於講故事的樊登,這次在《奇葩大會》的分享,不到10分鐘內,講了6個故事。

講故事的“老司機”,為何這次會敗走麥城?

可能是過於自信,可能是準備不周,總之,樊登的分享踩了下面四個坑。

研究人,永遠先於研究內容。俗語說,“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你要講的內容一定要和你面對的人相匹配,你要研究這些人的特徵。奇葩大會的觀眾是具有什麼特點?馬東、蔡康永、高曉松是什麼樣的人?

我想,樊登在來奇葩大會之前,可能沒有想太多。馬東曾講,“差異產生價值一個人只有置身於一個完全不同自己原生態環境,才會學會用另一種思維方式看待自己的生活,越尊重差異,越會有機會獲得最大的價值。”這就是創辦奇葩說宗旨的最好解讀。

奇葩說作為一個辯論語言類節目,它的觀眾早已習慣將每個觀點正反分析。這這裡,唯一不懷疑的是懷疑精神,唯一不批判的是批判態度。

而在這樣一個地方,樊登全場用近乎絕對、毋庸置疑口吻去傳達觀點,就一定會激發起批判和懷疑。美國作家馬婭·安傑盧曾說:人們會忘記你說什麼,甚至會忘記你做什麼,但永遠不會忘記,你讓他們感受到什麼。而樊登給觀眾留下“霸道總裁”的感覺,正是和這個舞臺的氣場截然相反的。

情感連接,永遠先於觀點輸出。

“讀書是一個要命的事“,這是樊登開場的話。我相信這是樊登發自肺腑的真話,一個人對於一個行業研究的越久,越會得到和大眾不一樣的結論。但欲速則不達,觀眾還沒有認可你,情感上沒有接受你,所以他不會為你的觀點買賬。我想好多觀眾的第一反應都是,這個人不是讀書會的創始人麼,所以才說讀書重要,肯定是“賣什麼吆喝什麼”。

如果樊登在分享時,不急著輸出觀點,先講下教育孩子時,新手奶爸的焦慮,喚起大家情感共鳴,最後再拋出結論,整體效果會好很多。

解決疑惑,坦誠型故事勝過資格型故事。

故事大師安妮特西蒙斯曾講過6個故事,其中有一種類型故事叫做“我為什麼會在這裡”。當一名演講者站在舞臺上,觀眾的心裡會有一個問號,他為什麼在這裡?這時,演講者就要講一個“我為什麼站在這裡“的故事。

如果繼續細分,“我為什麼在這裡”還可以分為兩種,資格型故事和坦誠型故事。資格型故事指因為我專業、因為我有成績,所以我有站在這裡的資格。坦誠型故事指因我遇到困難不放棄,堅持夢想,所以我才會站在這裡。這兩種故事是所有演講者,應該學會的故事類型。

樊登在開場就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說有記者問他,樊登老師,你創業以來有沒有什麼特別難過的時刻?樊登說,沒有啊,從一開始就收錢,每一天都在賺錢,沒賠過錢,因為我創業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有理論根據,從書本找得到知識和理論的。

這種故事通常被成為“資格型故事”,彰顯分享者的專業度和成績。但分享完,網友留言都是吐槽。為什麼?因為樊登踩到了資格型故事的一個雷區。你要著重講你取得成績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反思,而把取得的成績一筆帶過,如果弄反了,就會讓聽眾覺得反感,覺得你就是來跟他們來吹牛的。

以退為進,說服對方的最好策略。

樊登在接受高曉松提問時,每一次都是直接懟回去,最後一次,還直接打斷了高曉松的提問,這也是讓他遭受質疑最多的地方。以樊登的知識儲備量,如果以故事的方式去應對高曉松的提問,會避其鋒芒,顯得更為舉重若輕。


樊登為什麼會在《奇葩大會》敗走麥城?


亞里士多德說:人很難被道理說服,但故事可以。為什麼故事是最好的說服工具?因為故事以不影響的姿態去影響,是以退為進策略的最好詮釋。

可能有人會說,網友不喜歡樊登分享的最大原因,是樊登的觀點出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