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百日眾生相:166家“趕考者”喜憂參半

科創板百日眾生相:166家“趕考者”喜憂參半

10月29日,是科創板開市的第100天。

在這“百日”之內,科創板創下了許多“第一”紀錄: 6月14日,最快獲得首發註冊結果的華興源創、睿創微納2家企業,從提交註冊申請到證監會同意,僅用了1天,堪稱科創板“速度”;相比之下,7月11日過會的恆安嘉新,則成為首例科創板註冊被否的樣本;9月27日,科創板還湧現了第一家“同股不同權”企業——優刻得,通過上交所審核的優刻得,已於10月8日提交註冊,若順利拿到註冊批文,其將成為A股第一家“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公司。

截至10月28日,已有166家企業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掛牌上市的企業數量已增至36家。

註冊生效最快的2家企業

最快拿到科創板“通行證”的,是華興源創、睿創微納2家企業。

6月14日晚間,華興源創、睿創微納2家企業在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獲得證監會同意。

這2家都是6月11日科創板上市委第2次審議會議通過的企業,並於6月13日顯示“提交註冊”。也就是說,證監會履行註冊程序只用了1天,充分體現了“科創板速度”。

對此,一位私募人士指出,“華興源創、睿創微納為科創板第二批過會的企業,卻早於第一批提交申請的微芯生物、安集微電子、天準科技三家企業獲得註冊,除了業績的確突出,還可能和其高效率回覆問詢有關。”

從質地來看,華興源創、睿創微納2018年淨利潤均超過1億元,其中華興源創業績表現頗為亮眼,而睿創微納“科創”屬性強烈,近三年研發投入佔比均超過15%。

具體來看,華興源創成立於2005年6月,主要從事平板顯示及集成電路檢測設備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應用於LCD與OLED平板顯示、集成電路、汽車電子等行業。

華興源創有著豪華的客戶陣容,包括大眾熟知的蘋果、三星、LG、夏普、京東方等知名廠商。

2016年-2018年,華興源創營收分別為5.2億元、13.7億元、10.1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8億元、2.1億元、2.4億元,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為9.25%、6.83%、13.78%。

從3月27日,華興源創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得上交所受理,4月9日進入問詢,6月11日過會,6月14日獲得註冊,其間歷經3輪問詢,花費時間僅為83天。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自科創板開板以來,華興源創實控人陳文源、張茜夫婦的身家一直登頂科創板首富。發行後,陳文源個人持股比例高達74.24%,目前持股市值約130億元,居於科創板上市企業首位。

另一家睿創微納,於3月22日申請材料獲得受理,先後於4月23日、5月16日、5月24日回覆了一輪、二輪及三輪問詢,於5月31日對一輪迴復及二輪迴復進行了修改說明,6月11日通過上市委會議,6月13日提交註冊。

這家2009年成立的企業,一直專注於紅外熱成像核心技術與產品的研發,主營紅外MEMS芯片、探測器、機芯及整機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2016年-2018年,其實現營收分別為6025萬元、1.6億元、3.8億元,淨利潤分別為972萬元、6435萬元、1.3億元。需要指出的是,2016-2018年,睿創微納研發投入分別為29.78%、17.18%、16.94%。

“同股不同權”第一股將誕生?

而在166家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的企業中,優刻得成為科創板受理而且過會的首家“同股不同權”企業,備受市場關注。

梳理歷程,國內公有云“獨角獸”優刻得於4月1日申報材料被上交所受理,成為第一家選擇“同股不同權”標準申報科創板的公司,同時選擇了市值標準最高的申報標準(市值50億元、收入5億元)。

9月27日,優刻得通過科創板上市委會議,10月8日提交註冊,目前正在等待註冊結果。

這意味著,優刻得如果最終成功上市,A股將誕生“同股不同權”第一股。

優刻得成立於2012年,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中立第三方雲計算服務商,自主研發並提供計算、網絡、存儲等基礎資源和IT架構產品,其主要業務來源於公有云服務。

在市場研究機構IDC公佈的2018年上半年公有云市場份額數據顯示,其在中國的公有云laaS市場中佔比4.8%,排名第六位,位列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AWS、金山雲之後。

2016年以來,優刻得進行了7輪外部融資,最新一次融資後,優刻得三位實控人季昕華、莫顯峰及華琨的持股比例已經被大幅稀釋至26.82%。

如果按照招股書公告的發行不低於21.56%的社會公眾股,則其實控人的持股比例被稀釋為22.06%,公司控制權存在旁落的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9年3月,優刻得召開2019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決定設置特別表決權股份的方案。

在優刻得的安排中,其共同實控人季昕華、莫顯峰及華琨持有的每一份A類股份對應5份B類股份(不含採用超額配售選擇權發行的股票數量),以此計算,三位實控人在發行完成後將合計持有優刻得20.12%的股份,以及55.75%的表決權,將牢牢把控公司的控制權。

“趕考”失意者

當然,諸多“趕考者”中,有喜也有憂。

就在10月23日,證監會決定終止對世紀空間發行註冊程序,成為恆安嘉新、利元亨之後,第3家過會後在註冊環節“折戟”的科創板企業。

作為較早一批提交上市申請的企業之一,從3月27日申請上市材料獲受理後,世紀空間經歷五輪問詢,於6月28日順利闖關上市委。

即便世紀空間在過會次日(6月29日)就提交了註冊申請,但卻遲遲未能收到反饋。據瞭解,在6月底提交了註冊申請後不久,世紀空間便與利元亨一道,被證監會選中進行現場檢查。而到了8月中旬,就已有消息稱,證監會在世紀空間IPO底稿中發現了財務問題,其註冊申請面臨被否風險。

6月27日提交註冊申請的利元亨,則在10月16日晚間,被證監會通報終止發行註冊程序。不過,利元亨終止發行註冊是由於“主動要求撤回註冊申請文件”,令市場譁然。

值得一提的是,利元亨先是受到會計師事務所正中珠江被立案調查影響,被短暫中止申請;後又遭遇現場檢查,可謂一波三折。

更早之前的8月27日,恆安嘉新成為科創板首例過會卻被證監會決定“不予註冊”的樣本。

恆安嘉新的上市申請早在2019年4月3日獲得上交所受理,隨後經歷了整整四輪的審核問詢,終於在7月11日成功過會。可誰曾想,百餘天的歷練後,等待它的卻是這樣的結果。

對於不予同意註冊的原因,主要為證監會在審閱恆安嘉新上市申請時發現的兩大問題:特殊會計處理被指內控缺失;未披露前期會計差錯更正事項。

對此,上海一位投行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公司對會計核算方法過於隨意,擅自調整重大合同確認期限,是其關鍵問題所在”。

此外,根據上交所官網,目前,科創板開放申報以來有13家企業終止審查,其中,有11家企業系主動撤回申請,佔比達84.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