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普軍為保柏林重挫8萬奧軍,傷敵2萬自損6000,令敵不敢再出城

1756月12月5日的洛伊滕村莊,奧軍早先未曾想過,他們八萬大軍竟然被普魯士3萬6千士兵逼迫到節節敗退的境地。如果此時的洛伊滕一旦失守,那麼整個奧軍當無險可守,赤裸呈現在普軍面前,等待普軍的裁決。

4萬普軍為保柏林重挫8萬奧軍,傷敵2萬自損6000,令敵不敢再出城

為了據守最後的陣地,村中奧軍的中校到少校軍官全部陣亡,上尉親王不得不挺身而出,舉起戰鬥的旗幟,他們和普軍的白刃膠著在一起,前方普軍的炮聲卻不斷掠過他們的耳畔,隆隆作響。但雙方軍隊都已經陷入了忘我的廝殺,只為爭取存活的希望。這一幕便是發生在七年戰爭中拯救普魯士於危亡的洛伊滕之戰。

一、首都告急

18世紀中期,奧地利王位繼承的問題引發了歐洲各國的戰爭,普魯士趁亂竊取了奧地利的西里西亞地區。然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不僅未能令歐洲各國的利益得到有效分配,還遺留了一系列問題。於是此戰結束後,歐洲各國和平的表象下其實暗藏洶湧波濤。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知道奧地利戰後的改革是為奪回西里西亞做準備,於是它接受了英國遞來的橄欖枝。

4萬普軍為保柏林重挫8萬奧軍,傷敵2萬自損6000,令敵不敢再出城

可是,普魯士與奧地利的結盟,令它們原有的盟友紛紛感到背叛,於是奧地利得以藉機聯合俄、法、薩克森、瑞典等多國針對普魯士。普魯士的國王腓特烈大帝知道,此時如果他不採取行動,等各國軍隊會合,普魯士軍隊將無法抵抗,於是他主動出擊,兼併了薩克森,並試圖佔領南下奧地利的門戶布拉格,爭取一年內逼迫奧地利投降,他好騰出手來瓦解其他軍隊。

然而,科林戰役的失敗令戰火燃及普魯士國門,各國的軍隊都已經從八方來襲,普魯士陷入四面楚歌的絕境。為了打開局面,腓特烈在羅斯巴赫一役中以一敵二,擊敗法奧聯軍,取得輝煌勝利。然而羅斯巴赫戰役只是讓普魯士擊敗入侵軍隊中的一支,本身沒有多大戰略價值。可此時普魯士南部的西里西亞卻又再度告急。

4萬普軍為保柏林重挫8萬奧軍,傷敵2萬自損6000,令敵不敢再出城

老實說,腓特烈雖然給了貝費恩公爵四萬普軍阻擊此處奧軍,他卻對貝費恩擊潰奧軍不報希望。但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貝費恩如此之多的普軍連牽制防禦奧軍都做不到。此時曾經大敗腓特烈的道恩元帥已經率領8.3萬奧軍進入西里西亞,一路凱歌,打開了普魯士東南的門戶,西里西亞隨時可能陷落,最重要的是它的陷落會令柏林受到威脅。

二、戰火即燃

剛結束羅斯巴赫會戰的腓特烈來不及休息,聞訊又馬不停蹄趕往西里西亞。此時已是歐洲11月的寒冬,反普同盟的各國已經準備宿營過冬,他們也以為普軍取得羅斯巴赫如此輝煌的勝利,也應該會暫時緩和對聯軍的抵抗。可是令奧軍的卡爾親王和道恩元帥極其震驚的是,腓特烈大帝竟然馬不停蹄趕往帕赫維茨,並於12月4日用一支輕騎兵奪取了洛伊滕以西20公里的紐馬克的補給中心。

4萬普軍為保柏林重挫8萬奧軍,傷敵2萬自損6000,令敵不敢再出城

其實腓特烈也不願如此疲於拼命,但是此時法軍已經被成功阻擊,俄軍和瑞典軍隊也因寒冬而停止了進攻,如果他不趁機改善形勢,那麼等天氣回暖以後,歐洲各國再度襲來,那麼那時普魯士就將真的無力迴天。所以腓特烈只能趁著羅斯巴赫的威懾,果決機動地迎擊西里西亞的奧軍,尋求決戰。說起來有點滑稽和偶然,事實上,腓特烈錯以為奧軍只有35000人,才會信心十足的率領33000普軍尋求決戰。

此時,聽聞普軍逼近的卡爾親王決定為避免炮火燒到西里西亞首府佈雷斯勞,他們應該主動迎敵,於是奧軍8.3萬人匆匆越過施韋德尼茨河,並在該河以西尋獲陣地。最終,奧軍以洛伊滕為中心,從南到北5個村莊佈陣,向西方展開防禦攻勢,奧軍騎兵部署於兩側,預備隊置於側後方。但是奧軍因人數過多而將防線過於展開,導致了兩翼協同不便,兵力不夠機動靈活。

4萬普軍為保柏林重挫8萬奧軍,傷敵2萬自損6000,令敵不敢再出城

令奧軍始料未及的是,他們佔領的此處陣地,腓特烈比他們更加熟悉,因為數年前普軍曾在此處進行過軍事演習。腓特烈知道附近有處高地名叫波爾尼,一旦佔領此處,奧軍的一切佈局他都將洞悉。1756年12月5日凌晨,腓特烈親率3.6萬大軍向洛伊滕地區開進。天色拂曉,霧靄瀰漫了波爾尼,腓特烈悄悄領軍靠近,並最終佔據了波爾尼。

三、聲東擊西,攻其不備

隨著霧氣散盡,奧軍的一切部署情況都被腓特烈獲知,此時的他天時地利可謂都已佔盡。而奧軍卻因為面前被山體阻擋視線,對普軍行動一無所知。腓特烈當即將普軍由四路縱隊改為兩路,其中左翼對奧軍右翼進行佯動進攻,而右翼部隊則藉著波爾尼的山體進行掩蔽,迅速迂迴到奧軍左翼。

4萬普軍為保柏林重挫8萬奧軍,傷敵2萬自損6000,令敵不敢再出城

普軍右翼率先發動了進攻,看到普軍聲勢浩大,氣勢洶洶地襲來,奧軍道恩元帥當即調遣左翼部分兵力及預備隊對北部右翼奧軍進行支援。可是當奧軍猛烈反擊時,普軍主力卻雷聲大雨點小地撤離了陣地,道恩以為腓特烈因兵力少而被奧軍嚇退。然而當北部的槍聲消失,南部的奧軍卻驟然發現,南翼普軍卻像變戲法一樣出現在了奧軍面前

此時南翼奧軍不過只有一箇中隊騎兵防守,其餘都被北調,所以當戰鬥爆發時,南翼奧軍瞬間落敗於普軍真正的主力。更令奧軍不利的是,普軍北翼部隊撤離以後,已經機動迅捷地調往了南翼,協同南翼奧軍一同展開攻勢。普軍南翼的主帥弗蘭茨將軍被打得措手不及,當他意識到情況極其危及時,立刻請求卡爾親王支援,但卡爾親王卻始終認為普軍主力在北方,故意忽略了弗蘭茨的請求。

4萬普軍為保柏林重挫8萬奧軍,傷敵2萬自損6000,令敵不敢再出城

很快,隨著情況進一步惡化,道恩元帥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當即下令改變部署,收攏兵力,試圖以洛伊滕掩護,進而在北方重新構築一條東西走向的防線,抵禦已經從南部展開攻勢的普軍。然而,洛伊滕東部的森林和西部的高地間一共2000米左右,地勢狹窄,使得奧軍不得不呈銳角展開,兵員擁擠地擠在一起,人數優勢得不到絲毫體現。

四、奧軍敗退佈雷斯勞

腓特烈大帝看到奧軍處境,把握戰機,命令右翼迂迴到奧軍新防線的東側,左翼猛烈進攻吸引奧軍注意。然而奧軍寧折不撓,在洛伊滕捨生忘死地與普軍廝殺。此時村中負隅頑抗地奧軍校官全部陣亡,最後只能讓上尉來進行指揮。這名時任上尉的親王曾這樣說道:"把部隊佈置在正面幾乎是不可能的,連續不斷的炮擊是我們以前從沒有想過也沒有面對過的。"戰爭的殘酷可見一斑。

4萬普軍為保柏林重挫8萬奧軍,傷敵2萬自損6000,令敵不敢再出城

然而普軍並不會對他們進行憐憫,這是一場事關普魯士存亡的戰鬥。見到久攻不下的腓特烈決定把精銳的禁衛軍也投入戰鬥,經過半小時的激戰,禁衛軍也不負眾望地擊退了奧軍的反擊。此時奧軍在左翼集結重兵,妄圖對普軍左翼發動有力進攻,進而令普軍陣線崩潰。可他們未曾料到,他們被夾在了洛伊滕村和更西側的普魯士騎兵中部。

就當奧軍右翼發動進攻時,他們的側面毫無防備地受到了普軍騎兵側面襲擊,當即崩潰。與此同時,普軍左翼也成功應用火炮阻擊並擊潰了奧軍右翼偷襲騎兵。而腓特烈見勢大好,當即迂迴奧軍主力背後,奧軍左翼和中央完全毀滅。最終,普軍成功全軍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對奧軍呈包圍態勢,奧軍最終有心無力,餘部撤回佈雷斯勞。

4萬普軍為保柏林重挫8萬奧軍,傷敵2萬自損6000,令敵不敢再出城

此戰奧軍傷亡近萬,被俘1.2萬人,損失火炮116門,而普軍卻僅傷亡6000人左右。此戰的勝利令西里西亞重新把控在普魯士的手中,與羅斯巴赫會戰一同徹底瓦解了反普聯盟的包圍圈,極大改善了普魯士次年的作戰形勢。此戰的軍事藝術,就如同拿破崙的奧斯特利茨戰役一般。拿破崙曾經攻入柏林時,對腓特烈評論道:"先生們,如果他仍舊在這裡,那麼就沒有我們站在這裡了"。

羅斯巴赫會戰與洛伊滕戰役讓世界徹底記住了腓特烈,這兩場戰役讓腓特烈的才華盡顯,這兩場戰役也讓普魯士轉危為安,在烈火中得以鍛造。但腓特烈大帝真正偉大之處並非是取得戰爭的碩果,而是在一帆風順的人生中突然墜入地獄後並未就此被擊敗,反而因此而更加強大,才會有王者歸來。

偉大之人不在於順境之下取得何種成就,而在於當他遭遇重大挫折後能否苦中作樂,彰顯鬥爭精神,顯然腓特烈做到了。所以我們需要信仰,需要信仰如腓特烈那般的英雄,因為正是這些極具拼搏與犧牲精神的偉人,才能引領我們正確走完漫長的人生之路;也正是因為這些極具犧牲精神的人,才能讓自己的民族行得更遠。


《腓特烈大帝與洛伊滕之戰》 張青之,許劍群

《七年戰爭的海嘯》 麻光炳

《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 顧劍

《The Wars of Frederick the Great》 Dennis Showalt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