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王朝滅亡前都有什麼徵兆?

古今熱血歷史


我們每次閱讀歷史都會感嘆,王朝末年真是倒黴,天災人禍一起來。什麼蝗災、旱災、洪災;什麼兵變、入侵、起義。總之貌似是什麼壞事都趕在一個時間上爆發,讓一個經營數百年的王朝在短短几年內轟然倒塌。


但就像人只有“體弱”才會“多病”,免疫力差的老人小孩的患病幾率遠高於青壯年。天災也好,人禍也罷本質都算是“病毒”,只有在機體免疫力低下的時候,才會讓宿主生病、死亡。



所以,王朝滅亡真正的徵兆並不是“病毒入侵”,而是“免疫力下降”。下面給大家看看“免疫力”降低的幾個標誌。


1.土地兼併嚴重


無論什麼政權都需要錢財維繫,尤其是中國這樣的中央集權國度,龐大的官僚系統需要耗費海量的佣金。稍有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政權的主要財政收入有二:1.稅收 2.國債。在金融系統十分原始的古代,朝廷根本沒有“公信力”這個概念,更談不上舉債;在靠天吃飯的古代,農業稅是大部分王朝的收入大頭。所以,古代王朝的賦稅往往與“人丁”和“土地”聯繫起來。



但隨著開支的增加,賦稅不斷累積到農民頭上,導致大批自耕農破產。他們紛紛將自己的土地出售給別人,自己當佃農換取避稅的待遇。當某些人通過收購自耕農的田產起家後,就會開始想辦法瞞報田產,並幫麾下的佃農隱匿戶籍,讓他們可以避開徭役。


朝廷當然不會縱容這種事情的發生,所以凡是一個王朝稍有生命力,都會不遺餘力地打擊土地兼併。一般來說,抑制土地兼併有3種手段:1.規定土地國有,不允許私人交易;2.對土地買賣收取高額交易稅;3.打擊農產品價格,減少土地作為一種生產資料的價值



這些手法只能在官僚機構運轉良好時,才會起到它應有的效果。而且,歷代最頭痛的並非通過自己積累成就的民間地主,而是在官府中有著親戚或者自己就是朝廷命官的官僚地主。他們既是選手,又是裁判,兼併土地根本毫無顧忌。他們的貪婪會比明文允許土地兼併的時期更厲害。


當一定比例的土地落入這些官僚手中時,王朝的兵役人口以及賦稅總額就要等比例降低。它機體“免疫力”隨之大幅度下降。


2.走私商人橫行


扣除傳統的農業稅收外,中國王朝還有一個“特色收入”——鹽鐵專營。某些朝代會將酒水也加入專營的行列中。宋朝通過鹽、鐵、酒的專營,甚至可以講商業稅提高到財政收入的80%以上。


這麼做的理由也很簡單,它們太賺錢了。所以,朝廷會嚴格限制私人採集、販賣鹽鐵,違反將遭受重罰。可是,官營作坊的鹽鐵質量實在太差。出土的漢代農具表明,漢朝的鐵器質量嚴重不合格,甚至連稻草都無法割斷。鹽巴的產量更是嚴重不足,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許多偏遠地區的百姓不得不去海邊曬鹽吃。


【質量低下的漢代農具】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人開始聯合起來做非法走私。歷代的造反記錄裡,都有私鹽販子的身影。他們中最有名的一個,就是赫赫有名的黃巢。


對於百姓而言,走私犯幫助他們得到質量相對較高的鐵器,也補充了鹽巴存貨;對朝廷來說,走私犯就是地地道道的非法商販,也是財政蛀蟲。如果說歷代對土地兼併的打擊尚算留有餘力,那麼對走私犯的打擊便算是傾盡全力,沒有任何一點的保留。


【史上最強私鹽販子——黃巢】


漢朝規定,凡是抓到的私鹽販子,都要在左腳腳趾上掛上6斤器具;唐朝規定,凡是販賣私鹽者一律死刑,最嚴格時一斤一兩的私鹽就足以致死;宋朝的相關政策較唐朝寬鬆,但相關政策最寬鬆時,販賣超過10斤私鹽一樣要砍頭。


如此嚴厲的政策並沒有阻擋百姓尋求私鹽的腳步。根據日本學者左伯富的判斷,清朝百姓食用的私鹽數量絲毫不亞於官鹽。巨大的利益讓人們敢於冒上斷頭臺的風險走私;龐大的金額足以鹽梟們組建一支武裝軍隊。這也是為何歷朝歷代的私鹽販子能夠與當政者對抗的根本——手裡有槍,天塌不驚。



所以,我們不難推出這個一個邏輯:私鹽販子做大→朝廷的武裝力量已經不足以鎮壓→官府的軍隊戰力嚴重下滑或者吏治已經徹底糜爛,官商勾結大發橫財。做大的走私犯又會反過來侵蝕朝廷的經濟命脈,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類似病毒侵蝕人體,導致機體能力下降,反過來又讓更多的其他種類的病毒趁虛而入。


3.軍隊數量過於龐大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軍人多是王朝衰退,行將滅亡的徵兆?難道軍隊力量強大,不是正說明國家武德充沛嗎?


理論上軍力的龐大確實能證明王朝強大。但是,凡事過猶不及,軍人數量大肆膨脹的背後極有可能蘊藏著王朝覆滅的基因。


【兵貴於精,這句話不只能用在戰術層面】


以中國最強的唐朝為例,初唐主要依靠府兵開疆拓土或抵禦蠻族。盛唐開始,朝廷推行名為“健兒”的常備部隊。一直到安史之亂前,唐軍在邊塞佈置了49萬軍隊。很多習慣於“百萬大軍”的讀者,可能會吃驚於唐軍的人數。但是,這就是最強大的王朝,在最強大的時刻,所擁有的全部邊防力量。


【49萬唐軍反而能對周邊地區形成壓制】


反觀安史之亂後,各地藩鎮逐步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邊塞上,回紇、契丹、吐蕃等民族屢屢犯境,甚至多次攻陷、劫掠長安。唐軍在戰略上徹底轉入守勢,長安朝廷反而大舉增兵。晚唐時,在冊的唐軍人數暴增至99萬,這還不算藩鎮節度使手下的私兵。


追溯根源,造成這局面的原因有二:


1.王朝力量衰退,周邊勢力蠢蠢欲動,朝廷不得不安排大量部隊駐紮。在王朝昌隆時,周圍勢力不是臣服便是採取守勢,絕不敢大舉入侵,自然不需要這麼多軍人。


2.王朝強盛時期,君臣關係十分和睦。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難被史書記錄,但是可以從他們的行為分析出來。盛唐時,中央空虛,藩鎮強勢,“內輕外重”的現象十分明顯。但一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君臣關係尚算融洽,雙方享受了數十年的和平。中央自然不需要這麼多部隊去防範“忠臣”。到中晚唐,藩鎮與長安方面的關係已經如履薄冰。中央才瘋狂增兵,甚至將原本屬於皇帝護衛的“禁軍”,從千百人硬生生地擴編至十幾萬。無論史書怎麼說這個階段的君臣關係好,這種表現在行動上的不信任是無法掩蓋的。



另一種軍人瘋狂增加的“病因”,出現在宋朝。吸取了唐朝流民之亂的教訓,宋朝定下國策:某地一旦發現大規模自然災害,就立刻開始在當地招募軍隊。用現代術語解讀,宋朝當局的做法十分“凱恩斯主義”,即朝廷利用自己的財富去創建一個本不存在的就業崗位,來滿足現在已經產生的大量失業人口。只要人有一口飯吃,有一份旱澇保收的工作,造反便不存在於日程表。


【相比於餓死,臉上刺字算不得什麼】


無論什麼原因,巨大的軍人數量肯定會導致財政問題。宋朝甚至用一個專門的名詞——冗兵去形容它。如果將軍人比作護衛人體的白血球,那麼白血球突然暴增,只能是因為病。


同樣的原理也可以用在官僚上,朝廷僱傭了本不需要的大量官吏,恰恰說明官府的運行和管理出現了巨大的問題,不得不擴招公務員隊伍。


結語


我們熟知的天災人禍,其實是王朝衰敗的“症狀”而不是“病因”。當然這些症狀會反過來惡化王朝的“病情”。但真正的起因還是王朝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感冒發生在一般人身上,哪怕不吃藥也能自己痊癒,但發生在身體虛弱的人身上就有可能變成大病,乃至致人死亡。每個皇帝都需要面對天災人禍,只是末代皇帝失敗了,才讓這些天災人禍變得顯眼。王朝覆滅的真正原因,往往隱藏於那一堆堆的軍人、走私、土地兼併的數據中。


三桂歷史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的滅亡前的徵兆,我認為很重要的相同點就是,農民起義。每當哪個朝代末期,總會有農民起義來反抗當朝皇帝階級的統治,其實起義的原因也大多比較簡單,大多是因為當朝統治階級昏庸,使天下民不聊生,說白了就是百姓吃不上飯,再因為戰亂搞得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再加上有一部分人也想改朝換代了,那你說百姓反抗不反抗?所以也就造成了每個朝代的農民起義。

比如,秦朝的秦二代手段殘暴,昏庸當政,百姓看不下去了,就出現了劉邦項羽為領導的農民起義勢力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再往後一點隋朝的滅亡,隋文帝大家都知道完全可以稱為一個兢兢業業的好皇帝,各方面也都具備了好皇帝的特徵,而他兒子隋煬帝楊廣在這一方面就不如他咯。楊廣弒父殺母,荒淫無度,連自己妹妹都不放過,說實話,我也姓楊,我都感覺丟人。不過據歷史上記載的楊廣來看,其實楊廣不是昏君,因為楊廣的治國能力還是很棒的,不過暴君這個稱號去當之無愧的,而且,他很多想法都比較激進,不適合當時的社會。大力興修大運河在今日是完全正確的,乃至今天大運河已經造福人民上千載,楊過在政治管理方面是合格的,不過道德方面是為人不齒的,古人取向道德,所以隋煬帝時代,各路反王,農民起義,揭竿而起,至此,隋朝滅亡。秦隋兩朝相同點高度吻合,也皆是二代而亡,也不知,如果真的有冥界,秦二世和隋煬帝見了自己家族祖宗及父皇如何交代?而嬴政,楊堅也會不會氣的蹦出了棺材?




野史秘記


一、官民對立,社會動盪。

一旦國家出現這種現象很普片,這個王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從秦朝到清朝王朝滅亡前都是從官民對立開始的。一旦社會出現動盪,就會出現一系列事件。增加對社會的控制。這樣就要增加管理人員。管理人員又要發工資。又要徵稅。總之越忙越亂。直到忙到滅亡還沒有想明白啥回事。

二、思想混亂,人心浮動。

思想一亂,人就很難一條心了。每個王朝滅亡前思想上一定混亂了。唐朝中期思想混亂,韓愈柳宗元發起了一場運動。大體穩住了國家思想,為唐朝延續了近百年。明朝中期思想混亂,王陽明等再次穩住了大體的思想,也為明朝延續了百年壽命。不過可以看出雖然一時救了國家,可是王朝很難在振作起來。每個王朝後期也是思想發出光彩的時候。因為政府對思想的控制力下降了。明末清末思想界此處顯現十分明顯。一般王朝在此時都會有忠於這個王朝的文人擔當拯救責任。這些文人將會想盡一切辦法補救王朝的主題思想。或者創新加以延續。宋朝理學明朝心學就是其中的典範。但這是成功者,一旦補救失敗,這個國家就會進一步加快滅亡。

三、加強社會各方控制。

一個王朝一般剛剛建立不會對社會監管控制的太嚴。這是為了體現他得到民心。一旦王朝出現要滅亡前兆,這些大權在握的統治者為了繼續享有所得一切。就必須要加強社會的管理和控制,不敢再進行放鬆的管理了。主要防止社會人員的大規模聚集。加強各種能夠反抗統治工具的管理,例如兵器。監聽社會輿論。這也可以說是統治者的心虛吧!

四、亂加稅收,橫徵暴力。

王朝要滅亡了前兆,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加重稅收,統治階級瘋狂斂財。明朝後期的稅收,清朝後期的稅收可以說種類繁多。這是因為最高統治者的財富在減少,不得已只得加強稅收來維持自己的行政運行。這只不過是飲鴆止渴而已。

五、亂髮紙幣,貨幣快速貶值。

一個王朝滅亡前經濟危機是最重要的,我們看看發明紙幣的北宋特別是南宋,為了解決戰爭等經費,大肆印發紙幣。導致紙幣信譽受損,市民紛紛購買實物或者囤積銅錢,元明都吸取了教訓。清末清政府所造的銀元也偷工減料。減少含銀量。導致質量受損。民國後期的經濟崩潰亂髮紙幣更是一個重大原因。一個王朝後期滅亡前一部分人一定會利用權力抓緊撈錢。

六、上層醉生夢死,下層苦不堪言。

一個王朝到了這個地步,那麼他離滅亡的日期也不遠了。身處於高層的人畢竟是少數,當他們一點也不關心下層疾苦時候,也就是人民起義造反的時候。貧富差距極大,也會刺激下層來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即是;憑什麼你們能享受,大家都是人。我也可以翻身農奴把福享。,官員徹底與人民脫節了。當大部分官員只顧自己享受,不聞耳邊疾苦聲,這就是王朝滅亡的前兆。這個王朝已經走到鏡頭了。

七、體質僵化,不思進變。

一個王朝剛剛建立體制還能運行自如,但是長久不變革的話,一定會逐漸僵化,就像一臺機器長久不維修也會壞掉。一旦一個王朝體制上出現僵化時候,不思變進,那麼這個王朝一定會滅亡。體制僵化下的王朝滅亡明顯的就是宋朝,建國之初的逐漸形成的三冗,宋朝雖有小變,但也被守舊派扼殺。最終被舊體制拖垮。清朝也是這樣垮下的。

八、中下層失去上升空間,上層斷絕中下層進取之路。

一個王朝如果出現了上層幾乎被壟斷。中下層沒有機會擠進上層的話,那麼這個王朝離滅亡一定不遠了。魏晉南北朝都是上層都被世家大族壟斷,因此幾乎都是短命王朝。壟斷進取之路。等於堵死了中下層躋身上層的機會。這些中下層就會失望極有可能另謀生路。扯起大旗造反。只有這樣大家才能躋身上層。

九、軍隊腐敗,士氣低迷,貪生怕死。

一個王朝的保命之本就是軍隊,因為軍隊即可以鎮壓國內反叛勢力,也可以抵抗外國侵略。一旦軍隊腐敗,士氣低迷,貪生怕死那麼一旦遇到國內反叛勢力或者外國進攻侵略就會望風而逃,一潰千里。談回保衛政權。清政府倒是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國家軍隊戰鬥力低下腐敗不堪,最後想出了辦理地方團練;雖然成功鎮壓了白蓮教。和太平天國,但是卻形成了地方軍隊尾大不掉,甚至軍閥割據。不聽號令。以至於八國聯軍侵華,東南五省聯保。儼然獨立於中央。

十、粉飾太平,歌功頌德。

一個王朝要滅亡前一段時間一定會出現歌功頌德的大量馬屁黨,為何會在亡國前出現呢?因為統治者需要這些人來麻痺自己,安慰自己。至於粉飾太平則是處於自我麻痺,以此來做心理的自我安慰。出現這種狀況就是王朝的滅亡預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