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天氣預報都屬於國家祕密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曾经,天气预报都属于国家秘密
曾经,天气预报都属于国家秘密

在成就展“走向復興“展區,風雲二號、風雲三號和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模型組成的“天團”格外搶眼。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公欣/攝

風雲萬千,氣象日新

成就展上的新中國氣象記憶

“氣象部門要把天氣常常告訴老百姓”,遵照毛主席這一指示,1956年7月1日,中央氣象臺第一次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工人日報》等媒體向公眾提供天氣預報服務。穿越時空,在“偉大曆程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上,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就看到了當年首次刊登天氣預報的《人民日報》,感受到在那略顯陳舊又飽含滄桑的頭版版面上、右上角那記錄著天氣狀況的短小文字中,所承載的一代代氣象人不滅的初心。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在新中國建立到1956年6月的這一時期,氣象情報和天氣預報都屬國家秘密,公眾想知道明天的天氣怎樣,多半要“靠猜”。

而從1956年7月1日起,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公眾氣象服務開始蓬勃興起。1980年7月,《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在中央電視臺開播,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成就展上,天氣預報宣傳片《不同時期的天氣預報》循環播放,展示天氣預報向公眾發佈的歷程,著重介紹不同年代氣象服務的里程碑事件。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瞭解到,《天氣預報》節目經歷了從簡單呆板的公文式到加入生動形象的生活小貼士,如今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內容也越來越“接地氣兒”,增加了公眾關心的霾、空氣汙染氣象等級等預報,以及森林火險、地質災害等多種預警,氣象衛星、雷達等高科技產品也頻頻亮相。如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人們獲取氣象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也愈加豐富。

“哇!居然是真品!”走入成就展中的1988年時區,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備份星真品吸引了眾多參觀人員的目光。“早在1969年,周恩來總理就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由此拉開了我國氣象衛星研製的序幕。如今已經過去50年了,我國氣象衛星研製事業已經從追趕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風雲一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範天錫表示,

1988年9月7日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並回傳第一幅可見光雲圖無疑是我國氣象史上最值得回首的事件。衛星的成功發射也意味著我國跨入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主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並開啟了我國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國民經濟建設中使用國產氣象衛星的序幕。

眾所周知,我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屏障。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前蘇聯和美國。我國自主研製了接收機,國外的氣象衛星雲圖可以直接從傳真機中打印出來,應用於天氣預報。不過,這種雲圖只是單純的“黑白圖像”,並未經過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反演各種氣象要素的定量和圖像產品,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氣象衛星的研發迫在眉睫。

“1988年9月7日,北京時間凌晨4時30分,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當日,衛星入軌第一圈,約在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了位於北京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便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從太空傳來的信息。在場專家們分析認為:照片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範天錫清晰地記得衛星發射當日的細節,在他看來,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凝聚著多少年來廣大氣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時光荏苒,此後的30年間,從風雲一號到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從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7顆衛星在軌運行。如今,7顆衛星在太空堅守使命,俯瞰風雲,並廣泛應用於生態文明建設、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重要領域,實現了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在“走向復興”展區,風雲二號、風雲三號和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模型與殲-20模型組成的“天團”格外搶眼,而一旁屏幕上播放的視頻,也可以讓參觀人員進一步瞭解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

2017年9月5日,當再次打開微信界面,上面的地球圖片已經從非洲大陸上空視角換成了風雲四號A星從太空拍攝的祖國全景。在9億微信用戶的見證下,這張清晰美麗的中國全景驚豔世界。而這,只是當前我國氣象衛星事業騰飛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風雲系列氣象衛星也已達到國外同類衛星的先進水平,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在氣象衛星等高技術領域的差距,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同時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

氣象,讓生命更安全,讓生活更美好。據瞭解,目前,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已經能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並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製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颱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為各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生態保障作出重要貢獻。

大國屹立,我國新時代氣象事業也必將日日更新,再踏更遠大征程。

END

本文源自: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相關內容

◆小康路上 一個都不能掉隊

◆以開放的姿態牽手世界——從大型成就展看新中國對外開放之路

◆C919大型客機,C、9、19分別代表什麼?

◆人手一本!原來你是這樣的《新華字典》

全國產經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