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誤時應該指導而不是批評

孩子會犯錯誤、做錯事,這很正常。假如我們抱著批評的態度,就會無意中將好行為中偶然發生的錯誤單獨拎出來,放大了錯誤的嚴重性,反而漸漸給孩子培養出永久性的缺點。

八歲的小明給外婆寫了一封感謝信,媽媽說要看看。小明勉強把信推過去給媽媽看。“哦,小明,你看看你寫得多糟糕,這麼歪歪扭扭的,怎麼寫不整齊呢?而且寫錯了三個字哦。過來,照這樣抄三遍。你可不能把這麼亂七八糟的信寄給外婆!”媽媽把正確的詞寫在錯的上面,讓小明重新寫。小明從頭開始,可是出了更多的錯。他一張一張揉了好多張紙。最後,小明氣得淚流滿面,一把扔掉筆,大叫道:“我寫不好!”媽媽又給出建議:“你寫的時間太長了,不如干點別的吧,半個小時以後再寫。”

我們對錯誤的強調具有災難性的後果。小明本來很享受寫信的樂趣,不論他的信是否錯誤連篇,外婆都會很高興。而現在,小明痛恨寫信,這件事給他帶來了痛苦。當媽媽的關注點在錯誤上時,她也將兒子的關注點從正面的“享受寫信”轉移到了負面的“出現錯誤”上。小明害怕出現錯誤,這個恐懼給他更多壓力,結果造成更多錯誤。他真的感覺氣餒,而這是個災難性的後果。如果我們經常關注錯誤,就容易令孩子喪失勇氣。因為任何建設都不應在“弱”的基礎上,而只能在“強”的基礎上。

假如媽媽剛才讚揚小明給外婆寫信的這番心意,他會多麼高興和自豪!這就是個正面強調,會讓孩子感到愉悅,會激發他想做更多體貼的行為。除此之外,媽媽還可以找出他寫得好的地方,並指給他看:“我看到這個字寫得很好。真不錯,你在不斷進步。”這樣就可以激勵小明書寫得更好,因為他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媽媽可以不去理會那些錯誤的字詞。小明有和媽媽溝通的意願,這是當下最重要的。指出所有錯誤,是媽媽對小明的期望過高。

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多,只要一看到孩子犯了錯就立刻指正。我們習慣對待孩子的方法,似乎是努力把他們訓練成毫無缺點的人。然而,其實我們只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就會發現,我們都是在跟著自己的行為習慣走。如果我們的指向是錯誤的,我們就會朝著這個方向前行。而如果我們的關注點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並且表現出我們信任他們的能力,並給予孩子們鼓勵。他們的錯誤和缺點反而會因此得到改善。

孩子犯錯誤時應該指導而不是批評

如今,我們總是擔心孩子長大以後不學好,養成壞習慣,出現不良人生觀,走上歧途等。於是我們不斷監督他們,想盡辦法頊防有可能犯的錯誤。我們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錯誤,不停地告誡他們……這樣的方式事實上是在表現出我們對孩子沒有信心,這會讓所有人沮喪和氣餒。如果我們的關注點都在負面的事情上,我們怎麼可能期望孩子找到通向正面和成功的方向和力量源泉?

由於我們不斷對孩子進行指正,不但會讓孩子覺得他經常出錯,而且還會讓孩子變得害怕出錯。這樣的心理恐懼有可能導致孩子因為怕犯錯而不願意做任何事。孩子會被恐懼壓迫著,漸漸失去健康的心理。他可能會覺得,除非我很完美,否則我沒有價值。然而事實上沒有完美,朝著完美努力,就會很少有進步,反而容易因為絕望而放棄。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極少有錯誤會變成大災難。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的,而是直到出現結果時才知道。有的時候,我們必須犯了錯以後,才知道那是個錯誤!我們必須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同時,我們也允許自己的孩子不完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步和成長。如果我們不過多關注錯誤,而是將孩子的關注引向正面,孩子們就能保持勇氣,而這份勇氣能夠讓學習變得更容易。“現在出了錯,我們可以做什麼呢?”這樣的問話,就可以將孩子引向進步的方向,激發孩子的勇氣。和學會事後補救的能力相比,犯錯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孩子犯錯誤時應該指導而不是批評

十歲的小麗眼淚汪汪地把烤煳的餅乾從烤箱裡拿出來。她不明白,自己完全按照包裝盒上的說明做了,可是為什麼餅乾全烤煳了。媽媽聞到烤煳的味道,走進廚房:“寶貝,發生什麼事了?”小麗哭著說:“我把餅乾烤煳了!”媽媽回答:“哦,是噢,我看到了。咱們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兒,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烤煳的。哭泣不能解決問題呀,寶貝。我理解你非常難過。那咱們來找找原因吧。”孩子很快停止了哭泣,開始研究。她和媽媽仔細檢查了每個步驟,結果發現是因為算錯了定時器的時間。小麗說:“啊,我知道哪裡出問題了。”媽媽說:“很好啊,咱們先把這裡清理一下吧,然後你可以再試試看。”

媽媽就是這樣將一場失敗轉變成了一個讓孩子學習的機會。她沒有因為損失了食物而嚴厲訓斥孩子,也沒有批評孩子犯了錯誤。她通過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展示了一個道理:犯錯不可怕,不是世界末日,我們應該做的,是從錯誤中學習。她對女兒的傷心也沒有過分關注,而是通過讓女兒參與檢查哪裡出錯,引導女兒走出了傷心。接下來,媽媽立刻鼓勵女兒再接再厲。有了媽媽的支持和理解,小麗的挫敗感也煙消雲散了。

很多時候,孩子因為缺少經驗或者判斷失誤,所以犯了錯。這時孩子已經為發生的結果懊惱後悔,如果大人再去斥責或枇評孩子,就容易對孩子造成情感傷害,雪上加霜。

孩子犯錯誤時應該指導而不是批評

孩子會犯錯誤、做錯事,這很正常。假如我們抱著批評的態度,就會無意中將好行為中偶然發生的錯誤單獨拎出來,放大了錯誤的嚴重性,反而漸漸給孩子培養出永久性的缺點。舉個例子,很多幼兒都會出現口吃的現象,如果不強化它而是忽略,這個現象就會自然消失。可是,我們覺得自己有極大的責任預防和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覺得自己總該做點什麼吧——於是孩子一有點“錯誤”,我們就急著插手。而事實上,這樣做極少能夠糾正孩子的行為,反而增加了我們的困擾。因為可能有些孩子發現口吃這個行為有時反而對他有好處——他會因為這個行為得到家長的特別關注,或者藉此行為對家長進行反抗。批評,不是在“教”孩子,而只能刺激孩子們繼續甚至強化他們的不當行為。

為了有效引導孩子,我們需要對孩子的行為保持警覺。可以問自己:這個是錯誤嗎?還是孩子有挫折感?或者孩子的判斷能力不夠?或者是孩子因為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出現的錯誤?孩子這個行為背後有沒有隱藏著什麼目的?例如前面的小麗出現的錯誤,是因為缺乏知識和經驗。小明出現的錯誤,則是因為他有挫敗感。小麗需要指導,小明需要鼓勵。

如果我們想讓一個人克服他的缺點,我們必須發現他行為背後的目的。然後,對這個目的隻字不提,只是通過我們的行為讓這個目的失效。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就是避免衝動地對孩子做出反應,應該什麼都不做,沒有反應。

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將行為和人分開。這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尤其重要,我們這個社會製造出很多針對孩子的負面標籤,例如“小哭孩”、“小騙子”、“注意力不集中”、“打小報告的人”,等等。我們必須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他們行為不良是因為他們不快樂,或者發現不良行為有好處。當我們給孩子貼標籤時,我們就把他們歸了類。他們對自己也一樣,用標籤給自己定位。這更增強了他們的錯誤認識,會阻止他們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當我們明白不是孩子本身不好,只是他做的事情不好,孩子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想法,並且會對這樣客觀的評價有反應。他會感受到我們對他這個人的信心。當我們看輕錯誤和困難,孩子也會覺得錯誤和困難變小了。相應地,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就會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