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误时应该指导而不是批评

孩子会犯错误、做错事,这很正常。假如我们抱着批评的态度,就会无意中将好行为中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放大了错误的严重性,反而渐渐给孩子培养出永久性的缺点。

八岁的小明给外婆写了一封感谢信,妈妈说要看看。小明勉强把信推过去给妈妈看。“哦,小明,你看看你写得多糟糕,这么歪歪扭扭的,怎么写不整齐呢?而且写错了三个字哦。过来,照这样抄三遍。你可不能把这么乱七八糟的信寄给外婆!”妈妈把正确的词写在错的上面,让小明重新写。小明从头开始,可是出了更多的错。他一张一张揉了好多张纸。最后,小明气得泪流满面,一把扔掉笔,大叫道:“我写不好!”妈妈又给出建议:“你写的时间太长了,不如干点别的吧,半个小时以后再写。”

我们对错误的强调具有灾难性的后果。小明本来很享受写信的乐趣,不论他的信是否错误连篇,外婆都会很高兴。而现在,小明痛恨写信,这件事给他带来了痛苦。当妈妈的关注点在错误上时,她也将儿子的关注点从正面的“享受写信”转移到了负面的“出现错误”上。小明害怕出现错误,这个恐惧给他更多压力,结果造成更多错误。他真的感觉气馁,而这是个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我们经常关注错误,就容易令孩子丧失勇气。因为任何建设都不应在“弱”的基础上,而只能在“强”的基础上。

假如妈妈刚才赞扬小明给外婆写信的这番心意,他会多么高兴和自豪!这就是个正面强调,会让孩子感到愉悦,会激发他想做更多体贴的行为。除此之外,妈妈还可以找出他写得好的地方,并指给他看:“我看到这个字写得很好。真不错,你在不断进步。”这样就可以激励小明书写得更好,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妈妈可以不去理会那些错误的字词。小明有和妈妈沟通的意愿,这是当下最重要的。指出所有错误,是妈妈对小明的期望过高。

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多,只要一看到孩子犯了错就立刻指正。我们习惯对待孩子的方法,似乎是努力把他们训练成毫无缺点的人。然而,其实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发现,我们都是在跟着自己的行为习惯走。如果我们的指向是错误的,我们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行。而如果我们的关注点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且表现出我们信任他们的能力,并给予孩子们鼓励。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反而会因此得到改善。

孩子犯错误时应该指导而不是批评

如今,我们总是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不学好,养成坏习惯,出现不良人生观,走上歧途等。于是我们不断监督他们,想尽办法顼防有可能犯的错误。我们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停地告诫他们……这样的方式事实上是在表现出我们对孩子没有信心,这会让所有人沮丧和气馁。如果我们的关注点都在负面的事情上,我们怎么可能期望孩子找到通向正面和成功的方向和力量源泉?

由于我们不断对孩子进行指正,不但会让孩子觉得他经常出错,而且还会让孩子变得害怕出错。这样的心理恐惧有可能导致孩子因为怕犯错而不愿意做任何事。孩子会被恐惧压迫着,渐渐失去健康的心理。他可能会觉得,除非我很完美,否则我没有价值。然而事实上没有完美,朝着完美努力,就会很少有进步,反而容易因为绝望而放弃。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极少有错误会变成大灾难。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而是直到出现结果时才知道。有的时候,我们必须犯了错以后,才知道那是个错误!我们必须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同时,我们也允许自己的孩子不完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和成长。如果我们不过多关注错误,而是将孩子的关注引向正面,孩子们就能保持勇气,而这份勇气能够让学习变得更容易。“现在出了错,我们可以做什么呢?”这样的问话,就可以将孩子引向进步的方向,激发孩子的勇气。和学会事后补救的能力相比,犯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孩子犯错误时应该指导而不是批评

十岁的小丽眼泪汪汪地把烤煳的饼干从烤箱里拿出来。她不明白,自己完全按照包装盒上的说明做了,可是为什么饼干全烤煳了。妈妈闻到烤煳的味道,走进厨房:“宝贝,发生什么事了?”小丽哭着说:“我把饼干烤煳了!”妈妈回答:“哦,是噢,我看到了。咱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儿,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烤煳的。哭泣不能解决问题呀,宝贝。我理解你非常难过。那咱们来找找原因吧。”孩子很快停止了哭泣,开始研究。她和妈妈仔细检查了每个步骤,结果发现是因为算错了定时器的时间。小丽说:“啊,我知道哪里出问题了。”妈妈说:“很好啊,咱们先把这里清理一下吧,然后你可以再试试看。”

妈妈就是这样将一场失败转变成了一个让孩子学习的机会。她没有因为损失了食物而严厉训斥孩子,也没有批评孩子犯了错误。她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展示了一个道理:犯错不可怕,不是世界末日,我们应该做的,是从错误中学习。她对女儿的伤心也没有过分关注,而是通过让女儿参与检查哪里出错,引导女儿走出了伤心。接下来,妈妈立刻鼓励女儿再接再厉。有了妈妈的支持和理解,小丽的挫败感也烟消云散了。

很多时候,孩子因为缺少经验或者判断失误,所以犯了错。这时孩子已经为发生的结果懊恼后悔,如果大人再去斥责或枇评孩子,就容易对孩子造成情感伤害,雪上加霜。

孩子犯错误时应该指导而不是批评

孩子会犯错误、做错事,这很正常。假如我们抱着批评的态度,就会无意中将好行为中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放大了错误的严重性,反而渐渐给孩子培养出永久性的缺点。举个例子,很多幼儿都会出现口吃的现象,如果不强化它而是忽略,这个现象就会自然消失。可是,我们觉得自己有极大的责任预防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觉得自己总该做点什么吧——于是孩子一有点“错误”,我们就急着插手。而事实上,这样做极少能够纠正孩子的行为,反而增加了我们的困扰。因为可能有些孩子发现口吃这个行为有时反而对他有好处——他会因为这个行为得到家长的特别关注,或者借此行为对家长进行反抗。批评,不是在“教”孩子,而只能刺激孩子们继续甚至强化他们的不当行为。

为了有效引导孩子,我们需要对孩子的行为保持警觉。可以问自己:这个是错误吗?还是孩子有挫折感?或者孩子的判断能力不够?或者是孩子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出现的错误?孩子这个行为背后有没有隐藏着什么目的?例如前面的小丽出现的错误,是因为缺乏知识和经验。小明出现的错误,则是因为他有挫败感。小丽需要指导,小明需要鼓励。

如果我们想让一个人克服他的缺点,我们必须发现他行为背后的目的。然后,对这个目的只字不提,只是通过我们的行为让这个目的失效。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就是避免冲动地对孩子做出反应,应该什么都不做,没有反应。

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将行为和人分开。这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尤其重要,我们这个社会制造出很多针对孩子的负面标签,例如“小哭孩”、“小骗子”、“注意力不集中”、“打小报告的人”,等等。我们必须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行为不良是因为他们不快乐,或者发现不良行为有好处。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时,我们就把他们归了类。他们对自己也一样,用标签给自己定位。这更增强了他们的错误认识,会阻止他们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当我们明白不是孩子本身不好,只是他做的事情不好,孩子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想法,并且会对这样客观的评价有反应。他会感受到我们对他这个人的信心。当我们看轻错误和困难,孩子也会觉得错误和困难变小了。相应地,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就会增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