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关中西部三大古渡之一葫芦峪古渡,河床宽度曾达450多米

葫芦峪古渡曾是渭河关中西部重要的渡口。葫芦峪渡口北接常兴镇汶家滩,南连葫芦峪村,东南距眉县县城不足5公里。据1972年水情测定,这里河床宽度为450多米,正常水位一般不到1米深,遇到洪水来临,水位可达5米多深。历史上曾有大路连接褒斜古道,因此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一度时期十分兴盛,后因沧桑多变,大道消失,逐渐冷落。

渭河关中西部三大古渡之一葫芦峪古渡,河床宽度曾达450多米

元代眉县设3乡28社,葫芦峪属诸葛乡西硙社管辖,明代改为乡里制,这里属西硙里,又名西硙里渡口。民国36年,渡口拥有木船7只,为葫芦口、汶家滩两村共管。1965年,木船减少到4只,渡工17人。到1987年时仅剩下1只木船,马家镇大桥修好以后,渡口彻底消失。

渭河关中西部三大古渡之一葫芦峪古渡,河床宽度曾达450多米

葫芦峪古渡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渭河关中西部三大古渡之一,为南来北往的水上交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名作家柳青《创业史》中,主人公梁生宝买稻种就是以葫芦峪渡口为故事背景的。

摆渡作为一种古老的交通形式,克服了人们“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的限制,方便了渭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也给交通发达的现代人留下了一份诗意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