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

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

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

李永康老师(1923~2019),山东黄县人,生于医武世家,博闻强志,遍观群书,于学无所弗窥,善诗文,工书法,精术学,尤精医道,活人无数。幼习家传六合拳,又学于著名武术家丁志诚,以技击名,年十馀而赴东北,慕武式太极拳名家霍梦魁宗师(1890~1962)之技,从学廿馀年,尽得理法、拳术、打手、器械、内功之传,常与各拳派技击高手切磋,凡与交手者莫不心服口服,每有心得即书之,故所传拳论秘诀颇多,是谨录其中数篇云。

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

三字诀解

静,心贵静,静在丹田;敛,气须敛,敛在脊骨,沉于足底;舒,神宜舒,舒在目,遍于四稍。又曰:吸似百虫蜇,呼似春沼鱼。

按 是诀出自武禹襄《太极拳解》:“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上为李师修习是诀多年之心得,有缘得之,用以走架,迅即得机。

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

阴阳诀

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生。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在一掌中。

劲起足根解

一点最灵,三点最稳,四点最笨。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故能最稳而最灵。而四点之所以最笨者,双重故也。

按 “劲起足根”,首见于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李亦畬《五字诀》亦云:“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双重之病可见于周身任何一处,而脚尤为至要,故后世有“太极脚”之说,此解至为精妙。

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

踵息诀

海底水泉至阴行,隐白暗转仆参应。昆仑环跳归气海,上走带脉两分明。如是一息方到踵,走架打手自通灵。

按 “踵息”一词,典出《庄子·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李师所传此诀,为劲起足根之内功心法,可使学者迅即达于极沉稳而极轻灵之妙境,能踵息乃能劲起足根,呼吸通灵,实腿精神贯注,虚腿气势腾挪,吸则提得人起,呼亦放得人出,走架打手渐至从心所欲,去神明不远矣。

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

折叠与转换

或谓一圈即太极,然圈小只一点,功成不见圈,故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上下相随,变化万端于一点,折叠与转换是也。折叠者,折叠人之力也,是自上言之,即粘即走,即走即粘,打即是化,而人莫能化。转换者,转换我之意也,是自下言之,即实即虚,即虚即实,进中有退,而退亦为进。

按 折叠与转换,语出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皆意也,而后之学者多有不解,以为形也,所谓“善圆能走化,抢角占上风;圆角皆一点,一点见真功”。

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

擎引松放解

擎者轻也,着手轻灵,接定彼劲,使彼如被轻轻提起。引者因也,因敌变化,气敛入骨,劲由内换,使彼之来力为我蓄劲。松者空也,腹内松静,松而非松,使彼力落空。放者方也,外圆内方,粘走于一点,变化于万端,腰脚认准彼之劲根。是皆用意打人,而非手也,打非所挨之处,故有招之使一来,不得不来之机;挥之使去,不得不去之势。

按 “擎引松放”,见于李亦畬《撒放密诀》,上乃李师研习此诀之心得。

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

开合诀

开而此身弥宇宙,收之宇宙一稊米。我同宇宙本为一,宇宙何曾来与去?

内丹诀

太极丹道督为经,尾闾一吸海上冲。常向动中观自在,河车倒转大丹成。

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

太极拳易学难精

太极拳至简至易者也。李亦畬先师自藏本《十三势架》凡五十五势,去复则三十二势;《各势白话歌》所述六十一势,去复则三十八势;霍梦魁先师所传八十四势,去复则四十二势。且每势动作不繁,人人可学,学者多在一月之间即能自练,其敏者数日而已,此后日日习之,于养生皆可获益,其非易学乎?

然此拳外简而内深,拳功一体,体用不二,每一动,俱理法兼赅之妙,藏变化莫测之机,故能知人而人莫知之,动之至微而发之至骤,善用者著手奏效。如懒扎衣,其势至简,其动至微,而其蕴至大,实掤捋挤按之总手,兼採挒肘靠之深意,且用法之多变尤难尽述,即着熟亦须数年之功。故此拳又至深至难者也。

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

尝闻葛显斋先师前后两赴广府,从学李亦畬先师八年;霍梦魁先师幼从姐丈葛显斋学,后亦两赴广府,受教于李亦畬之弟李启轩先师。皆得先哲之心授,其执一之恒,用力之久,资质之高,亦非常人可及,故能臻于大成。今人资质未必低于古人,而如古人为之穷毕生精力者鲜矣。然有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等之典则,如能日习而揣摩之,持循以进,亦可以有成。

由是观之,其易也亦其难也,其难也亦其易也。故太极拳易学而难精,精则神明矣。何以精则神明?以其不舍近求远也,其则亦不远也,亦跻于神明之至近者也。

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