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康老師拳論選錄

李永康老師拳論選錄

李永康老師拳論選錄

李永康老師(1923~2019),山東黃縣人,生於醫武世家,博聞強志,遍觀群書,於學無所弗窺,善詩文,工書法,精術學,尤精醫道,活人無數。幼習家傳六合拳,又學於著名武術家丁志誠,以技擊名,年十餘而赴東北,慕武式太極拳名家霍夢魁宗師(1890~1962)之技,從學廿餘年,盡得理法、拳術、打手、器械、內功之傳,常與各拳派技擊高手切磋,凡與交手者莫不心服口服,每有心得即書之,故所傳拳論秘訣頗多,是謹錄其中數篇雲。

李永康老師拳論選錄

三字訣解

靜,心貴靜,靜在丹田;斂,氣須斂,斂在脊骨,沉於足底;舒,神宜舒,舒在目,遍於四稍。又曰:吸似百蟲蜇,呼似春沼魚。

按 是訣出自武禹襄《太極拳解》:“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上為李師修習是訣多年之心得,有緣得之,用以走架,迅即得機。

李永康老師拳論選錄

陰陽訣

陰陽順逆妙難窮,二至還鄉一九生。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都在一掌中。

勁起足根解

一點最靈,三點最穩,四點最笨。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故能最穩而最靈。而四點之所以最笨者,雙重故也。

按 “勁起足根”,首見於武禹襄《十三勢說略》:“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李亦畬《五字訣》亦云:“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雙重之病可見於周身任何一處,而腳尤為至要,故後世有“太極腳”之說,此解至為精妙。

李永康老師拳論選錄

踵息訣

海底水泉至陰行,隱白暗轉僕參應。崑崙環跳歸氣海,上走帶脈兩分明。如是一息方到踵,走架打手自通靈。

按 “踵息”一詞,典出《莊子·大宗師》:“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李師所傳此訣,為勁起足根之內功心法,可使學者迅即達於極沉穩而極輕靈之妙境,能踵息乃能勁起足根,呼吸通靈,實腿精神貫注,虛腿氣勢騰挪,吸則提得人起,呼亦放得人出,走架打手漸至從心所欲,去神明不遠矣。

李永康老師拳論選錄

摺疊與轉換

或謂一圈即太極,然圈小隻一點,功成不見圈,故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上下相隨,變化萬端於一點,摺疊與轉換是也。摺疊者,摺疊人之力也,是自上言之,即粘即走,即走即粘,打即是化,而人莫能化。轉換者,轉換我之意也,是自下言之,即實即虛,即虛即實,進中有退,而退亦為進。

按 摺疊與轉換,語出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皆意也,而後之學者多有不解,以為形也,所謂“善圓能走化,搶角佔上風;圓角皆一點,一點見真功”。

李永康老師拳論選錄

擎引鬆放解

擎者輕也,著手輕靈,接定彼勁,使彼如被輕輕提起。引者因也,因敵變化,氣斂入骨,勁由內換,使彼之來力為我蓄勁。松者空也,腹內松靜,松而非松,使彼力落空。放者方也,外圓內方,粘走於一點,變化於萬端,腰腳認準彼之勁根。是皆用意打人,而非手也,打非所挨之處,故有招之使一來,不得不來之機;揮之使去,不得不去之勢。

按 “擎引鬆放”,見於李亦畬《撒放密訣》,上乃李師研習此訣之心得。

李永康老師拳論選錄

開合訣

開而此身彌宇宙,收之宇宙一稊米。我同宇宙本為一,宇宙何曾來與去?

內丹訣

太極丹道督為經,尾閭一吸海上衝。常向動中觀自在,河車倒轉大丹成。

李永康老師拳論選錄

太極拳易學難精

太極拳至簡至易者也。李亦畬先師自藏本《十三勢架》凡五十五勢,去復則三十二勢;《各勢白話歌》所述六十一勢,去復則三十八勢;霍夢魁先師所傳八十四勢,去復則四十二勢。且每勢動作不繁,人人可學,學者多在一月之間即能自練,其敏者數日而已,此後日日習之,於養生皆可獲益,其非易學乎?

然此拳外簡而內深,拳功一體,體用不二,每一動,俱理法兼賅之妙,藏變化莫測之機,故能知人而人莫知之,動之至微而發之至驟,善用者著手奏效。如懶扎衣,其勢至簡,其動至微,而其蘊至大,實掤捋擠按之總手,兼採挒肘靠之深意,且用法之多變尤難盡述,即著熟亦須數年之功。故此拳又至深至難者也。

李永康老師拳論選錄

嘗聞葛顯齋先師前後兩赴廣府,從學李亦畬先師八年;霍夢魁先師幼從姐丈葛顯齋學,後亦兩赴廣府,受教於李亦畬之弟李啟軒先師。皆得先哲之心授,其執一之恆,用力之久,資質之高,亦非常人可及,故能臻於大成。今人資質未必低於古人,而如古人為之窮畢生精力者鮮矣。然有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等之典則,如能日習而揣摩之,持循以進,亦可以有成。

由是觀之,其易也亦其難也,其難也亦其易也。故太極拳易學而難精,精則神明矣。何以精則神明?以其不捨近求遠也,其則亦不遠也,亦躋於神明之至近者也。

李永康老師拳論選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