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江川:“節地上樓”解決農民建房難題

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人口密度接近全省的三倍,農民宅基地緊張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近年來,江川區因地制宜,實施“節地上樓”,解決農民建房難題。

下高橋小組屬於江川區比較小的村子,國土面積僅0.19平方公里,距離江川主城區5公里,總人口157戶443人,人均耕地0.38畝,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近幾年,前衛鎮小街村委會下高橋村支部、九溪鎮六十畝村黨總支帶著這個問題開展“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活動,帶著破解群眾住房難的問題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功地探索出“節地上樓”的樣本。如今,記者走進下高橋村看到卻是:寬敞的水泥路連通每家每戶,暢通無阻,小轎車可以開到自家門前。獨具特色的民居乾淨整潔,見縫植綠的空地充滿生機,景觀式的休閒廣場散落在村裡的不同部位,成為村民休閒交流的好去處,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充滿了幸福感和滿足感。從“節地上樓”中受益的村民農民楊潤仙告訴記者,以前她們家既沒有地基,又沒有房子,長期租房,現在自己有了房子,住著舒適又安心。

幾年前,下高橋村的居住環境卻是另一番景象。由於缺乏規劃建設管控,村內佈局混亂,群眾亂佔亂圍,道路狹窄、坑坑窪窪,連三輪車都難進去,村內垃圾成堆,汙水橫流,嚴重影響了村民日常生活,村民們都盼望著改變村裡的惡劣環境。面對群眾的期望,2017年,前衛鎮黨委、政府按照“拆危房、除閒房、騰空間、建新村、換新貌、奔小康”的思路,啟動下高橋小組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截至目前,下高橋小組拆除危房閒房、低效利用房46宗,臨違建築拆除率達89%,騰出有效空間2862.5平方米,實施道路擴建、排汙管道、行道綠化和景觀節點建設等工程。騰出土地中建成佔地1603.3平方米、6層2幢框架結構安置房,打造“農民上樓”新型農村集約化居住模式,有效化解了群眾建房需求與建設用地不足的矛盾。“我們在下高橋小組這個地方作為試點,首先拆危房、騰空間,考慮到我們這個地方人多地少,又要解決群眾住房問題,只有建高層,讓群眾上樓。通過這裡來引領示範,我們更多的住房困難農戶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小街村委會主任王學躍對記者說。

圍繞改變村莊亂象和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在拆危房、除閒房、騰空間過程中,下高橋村支部在“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活動中首先組織黨員、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村組幹部學政策、學法規,之後深入開展走近住房困難戶,傾聽“上高樓”意願:走近閒房危房戶,傾聽拆除重建意願;走近住房擁擠戶,傾聽退讓街道意願的“三走近三傾聽”教育活動,築牢群眾基礎,爭取群眾理解和支持。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黨員幹部帶頭為拆舊建新騰老房,區、鎮人大代表帶頭拆臨拆違,帶動群眾自願退讓宅基地,用於道路、公共場地等建設。

九溪鎮六十畝村民小組也同樣面臨著人多地少、群眾對宅基地需求量大、群眾新建住房難的問題。今年六十畝村試點建設的首批10套農民上樓新房已經接近尾聲。六十畝村民小組組長張維翔說:“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裡,我們都沒有批過宅基地,對宅基地老百姓相當需求。2016年我們開始審批的時候,湧現了大量的村民來報名,村委會和小組上比較頭疼。農民上樓既解決了土地問題,又解決了老百姓一下子拿不出一大筆錢來建房子的問題。”

蔣萍是六十畝村首批上樓的10戶農戶之一,他們一家三口目前租住別人家,孩子正在九溪中學上初中,新樓房離學校只有10多米遠。蔣萍眼看著高樓拔地起,心底的喜悅浮現在笑臉上話語中。她告訴記者從來沒有想到會住進屬於自己的樓房。

對於農民上樓這個事,六十村的群眾從最初的全村人“不接受”到部分村民“接受”,看了首批上樓的新房後,不少村民都去找村組幹部,主動要求上樓,讓村裡再好好規劃規劃,多建幾幢樓房。六十畝村民小組組長張維翔 當前我們會抓緊完善房屋的建設,抓緊驗收房子,讓老百姓在最短的時間內住進新房。下一步,針對群眾“上樓”的意願很高的實際情況,我們將結合實際,認真規劃,再做二棟,二棟不夠做三棟,儘量滿足群眾需求。

雲南網通訊員 吉桂瓊 記者 賈雲巍 黨曉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