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30年代的北京戲曲學校,張國榮的電影《霸王別姬》原型


1930年創立的戲曲學校,相對於富連成的老一套教法,戲曲學校則採用了較進步的教學方式,其校舍不僅建得整齊而漂亮,學生們去劇場演出也是專用大巴接送,很有氣派。校長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下設副校長一名,教務三十名,事務五名,男女學生共一百七十五人。學校設京劇﹑音樂﹑話劇三個學科,接受市社會局教育部直接管理,教學體制井然有序。圖為演出前的化妝。

進入這一科班的手續並不簡單,送一個孩子進去要簽定契約書,除了家長之外,還要有另外兩個具有實力的人物做擔保,實施一套嚴格的程序。還要填寫包括孩子乳名﹑年齡等等細則在內的誓約書。 學習年限通常為六年,在校期間的吃穿等花費都由學校負擔,也不向學生收取學費。但在市內各劇場演出時所得收入都歸校方,也就是說學生們一邊學習一邊演出,半工半讀。圖為練習武功。

學生們上劇院演出,入場券都比較便宜,但由於他們演出時非常用心和投入,也能受到觀眾的好評。學生一旦進入戲曲學校的大門,就得遵守嚴明的紀律,並忍受艱苦的訓練。他們大多是窮人家孩子,也有一些孤兒或者藝人的子女。每天粗茶淡飯加上艱苦訓練,十分勤苦,但這些孩子們也只能咬牙承受,沒有退路。他們的年齡大概在八九歲到十二三歲之間,畢業時十八九歲。圖為女學生在練習踮腳。


該校學制六年,招收十歲至十三歲具有初小文化程度的男、女生。報考錄取者,試讀兩月。經考察及格,家長向校方訂立保證書後,正式入學。學校的教學設施,專業方面仍用科班教學的傳統方式,通過練功、學戲、排練,授予學生戲曲藝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並登臺演出。圖為排練劇目。

戲曲學校在教學宗旨和管理體制上,變革了一些科班舊制,開設以文科為主的文化課程,以達到培養有藝術創造能力的“適合時代之戲劇人材”。學校演出了大量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如《雁門關》《貂蟬》《孔雀東南飛》《美人魚》等。圖為男學生在練臺步。

培養出的學生有傅德威、宋德珠、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王金璐、李金鴻、沈金波、李玉茹、侯玉蘭、白玉薇、高永倩(現名高玉倩)等。對京劇藝術的繼承、發展,培養戲曲人材,做出了貢獻。圖為學生宿舍。

該校於1930年 6月在北京籌辦,8月成立,9月開學,隸屬於中華戲曲音樂院,後改名為私立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焦菊隱、金仲蓀先後任校長,教師有王瑤卿、曹心泉、高慶奎、郭際湘(水仙花)等。戲曲學校一直辦到1940年11月,在這十年間,該科班培養了“德、和、金、玉、永”五科學生二百餘人。圖為音樂學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