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兵工專家俞大維,明明可以靠學歷,偏偏喜歡拼人品

我前半生打鐵,後半生打仗。在人生這場戲中,我只是個配角,跑龍套的,只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使整場戲亂了陣腳。我很少往前瞻望什麼,只因我知道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不能預知,故事的發展由不得你

作主,劇本冥冥之中早已編好。譬如我這個念哲學、數學的人,為什麼會終身獻身戎馬呢?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晚年俞大維時常感概人生如戲。

國民黨兵工專家俞大維,明明可以靠學歷,偏偏喜歡拼人品

晚年俞大維

才華橫溢的留德高材生

俞大維,浙江紹興人,生於1897年12月25日,早年先後就讀上海復旦中學、復旦大學預科、南洋公學電機科、上海聖約翰大學。21歲那年遠赴美國哈佛大學研讀哲學,三年下來所有課目統統都拿A,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同學們問他有什麼秘籍,俞大維順口說:“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校方頒下獎學金,俞大維又饒有興趣地跑到柏林大學攻讀德國哲學和數學。1925年,他寫了一篇題為《數學邏輯問題之探討》的論文,成為在權威學術刊物《數學年刊》上發表論文的第一個中國人。難怪傅斯年逢人就說:“在柏林有兩位留學生,是中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一是陳寅恪,一是俞大維。”

國民黨兵工專家俞大維,明明可以靠學歷,偏偏喜歡拼人品

俞大維紀念館中的仿真硅膠

經過多少年的經驗,學習數理邏輯往往會具有一股敏銳的分析能力,特別是非常狀況時,愈曉得它的效用。”俞大維坦言,數理邏輯“如刀,愈磨愈利,愈磨愈亮,一生事業,腦海總有這一把無往不利的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俞大維這個理科生興趣十分廣泛,除了主課之外,還選修了天文學、歐洲文學及音樂理論,按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不折不扣的“學霸”、“文藝青年”。

如此才華居然征服了一位身材高挑的德國小姐,無奈女方家長強烈反對,只好把私生子交給表姐陳新午撫養,表姐後來成了結髮妻子。這個主意還是陳寅恪替他想的,俞大維後來回憶說:“第一次留德,在柏林大學四年期間,與我的表哥陳寅恪先生同窗共處,我與他除了是兩代姻親、三代世交外,更是七年的同學,兩人說詩談詞兼論經史,亦師亦友。”

國民黨兵工專家俞大維,明明可以靠學歷,偏偏喜歡拼人品

中將兵工署長俞大維

柏林大學畢業後,俞大維沒有接受留校執教的挽留,也沒有接過清華大學伸過來的橄欖枝,作為自由學者專研起軍事,包括兵器製造、戰役分析等,尤其是彈道學,前後用德文寫了幾十本筆記。同一時期留德的譚伯羽非常欣賞俞大維的才華,譚同學是個“官二代”,父親乃大名鼎鼎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譚延闓,於是給俞大維弄了個行政院駐德“特派員”,幫助其解決實際生活來源。

1928年4月,也是通過譚同學的關係,俞大維認識了率團考察德國的南京政府要員陳儀,陳儀鼓勵年輕人,“國家多難,書生當以所學報國”。為了深化中德軍事合作,行政院不久後成立“駐德商務調查部”,派俞大維為主任,主要負責採購、檢驗德國軍火。

兵工領域當時是政府官員聚斂私人財富的最佳場地,道貌岸然的陳儀也不例外。1930年,陳儀擔任兵工署署長期間,藉口上海火藥廠質量不過關,下令停辦,改為生產醫用的脫脂棉花廠。實際上,該廠的問題可以通過增加設備、改進技術等方法解決,投資僅需數十萬元。但是陳儀為了謀取私利,不惜犧牲國家利益,向美國杜邦化學公司訂購大批火藥,從中獲取的回扣高達30萬元。俞大維是陳儀保薦的,選擇同流合汙還是出淤泥而不染?很快,俞大維的一個舉動立刻引來人們嘖嘖稱奇,事情還得從兵工署說起。

國民黨兵工專家俞大維,明明可以靠學歷,偏偏喜歡拼人品

俞大維與妻子陳新午

“學霸”執掌兵工署

1928年11月,國民政府成立兵工署,名義上“直隸于軍政部,掌管全國兵工及關於兵工之一切建設事宜”。其實根本管不了,張學良、閻錫山、馮玉祥誰都不是省油的燈,東三省兵工廠、山西兵工廠、鞏縣兵工廠照舊在他們手裡。1930年中原大戰,中央軍彈藥接濟不上,只好疏通張學良大量購買。蔣介石擊敗閻錫山、馮玉祥之後,兵工署這才相繼接管濟南、鞏縣、華陰兵工廠及德州、開封兩家小廠,加上原有的上海、金陵、漢陽兵工廠,總體生產規模有所擴大。

“九一八”變起,張學良判斷失誤,東三省兵工廠輕易成為日本關東軍的囊中之物。該廠1929年即可年產75毫米口徑以上各式火炮76門、37毫米平射炮50門、輕重機槍350挺。蔣介石一時心灰意冷:“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訓練不如人,機器不如人,工廠不如人,拿什麼和日本打仗呢?”

國民黨兵工專家俞大維,明明可以靠學歷,偏偏喜歡拼人品

九一八事變,日軍佔領瀋陽兵工廠

隨著外患加劇,蔣介石在“剿共”的同時,也開始考慮加強兵器工業建設,進行工業備戰。陳儀專任軍政部政務次長後,不再兼任兵工署長,遺缺由副署長洪中升任。鑑於本國武器裝備種類繁多,零件不能互換,子彈難以通用,洪中召開制式兵器會議,大體決定了十餘種兵器的採用式樣: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法國哈乞開斯1931年式輕機槍、瑞典博福斯75毫米山炮、法國施耐德75毫米野炮、英國維克斯75毫米高射炮……

沒有人懷疑洪中的熱情,輕一色的歐洲一線、二線品牌啊!不過會議所選擇的制式典範不求自制,只看理論之夢想值,想必不少人也是“醉了”。 蔣介石後來婉言批評:“上次制式兵器討論,技術專家們以原造國的戰術諸元為合同,並不符合我國研究制式兵器的次序。”要求第一步先整理“原有各工廠之製造力,能自造或仿造為標準”。

國民黨兵工專家俞大維,明明可以靠學歷,偏偏喜歡拼人品

位於金門島上的俞大維紀念館

話是這麼說,暫時造不出又急需的兵器還得外購。消息靈通的德國軍火商得知南京國民政府正在選定製式兵器,特地找到35歲的中國駐德大使館商務調查部主任俞大維,邀請其前往瑞典境內實地考察博福斯工廠生產的M1930式75毫米山炮。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許多軍火不能在本國製造,紛紛選擇境外工廠規避視線。商人私下透露,如果生意可以長久做下去,回扣數目可抵三門山炮。

按照國際軍火市場慣例,收取廠商佣金並非天大的秘密,然而俞大維不為所動,平靜地說:“原本打算先買12門,既然這樣,希望你們趕工,把佣金充作貨款,15門山炮一齊交貨。”此言一出,在場的中外人士頓時刮目相看,原來國民政府也有清廉官員。

國民黨兵工專家俞大維,明明可以靠學歷,偏偏喜歡拼人品

抗戰時期的俞大維

1932年6月下旬,俞大維歸國,譚伯羽的妹夫陳誠將其引薦給蔣介石。通過幾次約談,蔣介石覺得俞大維“對於政治人事,皆能留心,注重於民族與民生二主義”,想任命他為參謀本部主任秘書。俞大維坦率地說:“坐辦公室的工作,不適合我個性。”蔣介石感嘆之餘,轉而徵求本人意見,俞大維毫不遲疑的選擇擔任中央政治學校兵器總教官。

年底,蔣介石對洪中的工作感到不滿,陳儀推薦俞大維:“他這個人不要錢,而且懂彈道學,是個人才。”於是,既非保定系出身又非黃埔軍校天之驕子的俞大維當上了兵工署中將署長。新官上任,俞大維立下規定:“任何採購案,承包廠商不得直接或間接對中國政府、承辦單位、外籍顧問等之任何人贈送財物,如有違背並經查明屬實,則全案合約立即作廢。”

另一方面,俞大維以羅致專才革新技術為主旨,呈准改善科學與工程人員的官職與待遇,稱為“兵工技術人員”。短短几年下來,兵工署很快成為國民政府所屬各單位中知識水平最高,專業技術力量最強的一個精英部門。

參考文獻:

1、李元平著:《俞大維傳》,臺灣日報社出版1992年。

2、《蔣介石日記》,美國斯坦福大學館藏。

3、《國士風範 智者行誼——俞大維先生紀念專輯》,俞大維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編輯委員會編,臺北:俞大維紀念專輯編委員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