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南安」丰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韵和风华

「印象南安」丰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韵和风华


丰州,历史上长期作为郡、县治所,曾是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闻名遐迩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时光荏苒,纵然丰州不再是城市中心,但始终是丰州人难以割舍的历史情怀。在充满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偶入古街小巷,带给人们的是另一种情调。

「印象南安」丰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韵和风华

穿过闹市

燕山古街的闲适

“它有着闽南任何地方都达不到的古韵与风华,婉约却不低调。”今年91岁的退休老人黄明福,土生土长的丰州燕山村人,在老街生活已超过60年,见证了燕山路上下街从兴盛走向没落,而今伴着他的依然是老街熟悉的“古早味”。

从喧闹的南门街拐进燕山路下街时,已近中午,烈日当空,却仍能感觉阵阵清凉袭来,村道上几乎看不见垃圾,家家户户的门前也打扫得十分洁净。

「印象南安」丰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韵和风华

“燕山路是南北走向,但我们习惯叫上街和下街。”黄明福介绍,丰州古城是军民为了抗击倭寇所共建的,拥有四城门,设置了城墙,“上街的尽头就是个城墙,紧连着墙外的桃源村”。

沿着上街平滑的石条路,走进绵长深幽的古街,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映入眼帘,两边是闽南传统古韵的红砖黑瓦建筑,一条条廊柱和突出的屋檐,作为店面。

「印象南安」丰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韵和风华


没有急行的车辆、吵闹的音响,只见老人悠闲地泡茶聊天、商贩拉家常式地谈生意、咋呼的猫儿逗弄着趴在地上的小狗……古街的每一处,都散发着一份难得的气定神闲。

丰州燕山黄氏家庙和四间黄氏宗祠沿街而建,古香古色,是黄氏祖祖辈辈在古街上留下的印迹,“家庙始建于明代,已有近700年历史,燕山这条古街的历史已不得而知,至少上千年了。”黄明福说。

「印象南安」丰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韵和风华

回忆儿时

古街美食是童年的最爱

“阿婆,给我两斤糯米粉。”遇见上街一家古早的碾米店,店主张枣治,今年71岁,从她婆婆手里接过这家店已有几十年了。

张枣治说,碾米店最早之前是杂货店,随着时间的推移,仅有的几家店搬到了南门街,杂货铺开不下去了,只能转行成碾米店,再卖点自家绑的扫帚,“现在也只有在过节时,我才碾些米粉来卖,七夕节偶尔也会有几个老顾客来我这儿买。”

“上街以前很热闹的。”黄明福陷入了回忆,小时候,这近千米长的上街,隔着几步路就是个商铺,面食店、蔬菜肉铺坊、老药铺应有尽有。

特别是早市,人来人往,乡下的农户挑着整捆的柴火或是自家种养的农产品、家禽等,到上街叫卖。卖完后,就挑选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如柴米油盐、布料、锄具等。

但对孩子而言,最爱的永远是街上的美食……

黄明福说,以前商贩会挑着一担水丸、肉丸,在上街路口处放下来,再用汤勺敲着碗吆喝,每当那个时候,他就会跟大人要几分钱,再叫上小伙伴,迫不及待地上街去。

“买了两三个水丸,直接摊子边上吃完,连着碗底的汤汁一起喝掉,再去买个炸菜馃,实在过瘾。”到如今,黄明福还会怀念那味道。

「印象南安」丰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韵和风华

期待未来

拟打造“闽南文化大观园”

新中国成立后,上街的店铺都整合成了合作社,人们拿着粮票、布票等换取生活用品。而改革开放后,商铺纷纷又开了起来,不过这次,更多的商铺选择了到位置更好、人流量更多的南门街。

“年轻人都喜欢上大超市买东西,偶尔也就是周边的相邻和老人家图方便在这买。”60岁的傅阿婆经营着一家老式的杂货铺几十年了,主卖烟酒食品等。

傅阿婆说,这条街上现在也没几家店铺了,很冷清,以往挑扁担、赶早市的热闹也渐渐没了,“这条老街历史悠久,但到元宵节还很热闹。”傅阿婆说,古街现在没落破败,下雨天老房子里也会漏水,希望政府可以进行修缮保护,复建丰州古城。

「印象南安」丰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韵和风华


记者从丰州镇政府获悉,丰州正在进行规划,拟打造“闽南文化大观园”。按照规划设想,在古城维护上,将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不做大拆大建,逐步改造古城内不协调的建筑。

“丰州镇将以保护性改造和修缮为主,同时注入闽南文化作为古镇的‘灵魂’。”丰州镇党委书记雷进荣介绍,届时将维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整合南邑城隍庙、黄氏家庙、傅氏大宗祠、唐王宫、石亭寺、昭惠庙、丰州书院、丰州古街及桃源村连片古大厝等现存宫庙、宗祠和历史风貌建筑,再现千年古镇丰州的古韵和风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