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南安」豐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韻和風華

「印象南安」豐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韻和風華


豐州,歷史上長期作為郡、縣治所,曾是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聞名遐邇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時光荏苒,縱然豐州不再是城市中心,但始終是豐州人難以割捨的歷史情懷。在充滿鋼筋水泥的城市裡,偶入古街小巷,帶給人們的是另一種情調。

「印象南安」豐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韻和風華

穿過鬧市

燕山古街的閒適

“它有著閩南任何地方都達不到的古韻與風華,婉約卻不低調。”今年91歲的退休老人黃明福,土生土長的豐州燕山村人,在老街生活已超過60年,見證了燕山路上下街從興盛走向沒落,而今伴著他的依然是老街熟悉的“古早味”。

從喧鬧的南門街拐進燕山路下街時,已近中午,烈日當空,卻仍能感覺陣陣清涼襲來,村道上幾乎看不見垃圾,家家戶戶的門前也打掃得十分潔淨。

「印象南安」豐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韻和風華

“燕山路是南北走向,但我們習慣叫上街和下街。”黃明福介紹,豐州古城是軍民為了抗擊倭寇所共建的,擁有四城門,設置了城牆,“上街的盡頭就是個城牆,緊連著牆外的桃源村”。

沿著上街平滑的石條路,走進綿長深幽的古街,古香古色的傳統民居映入眼簾,兩邊是閩南傳統古韻的紅磚黑瓦建築,一條條廊柱和突出的屋簷,作為店面。

「印象南安」豐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韻和風華


沒有急行的車輛、吵鬧的音響,只見老人悠閒地泡茶聊天、商販拉家常式地談生意、咋呼的貓兒逗弄著趴在地上的小狗……古街的每一處,都散發著一份難得的氣定神閒。

豐州燕山黃氏家廟和四間黃氏宗祠沿街而建,古香古色,是黃氏祖祖輩輩在古街上留下的印跡,“家廟始建於明代,已有近700年曆史,燕山這條古街的歷史已不得而知,至少上千年了。”黃明福說。

「印象南安」豐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韻和風華

回憶兒時

古街美食是童年的最愛

“阿婆,給我兩斤糯米粉。”遇見上街一家古早的碾米店,店主張棗治,今年71歲,從她婆婆手裡接過這家店已有幾十年了。

張棗治說,碾米店最早之前是雜貨店,隨著時間的推移,僅有的幾家店搬到了南門街,雜貨鋪開不下去了,只能轉行成碾米店,再賣點自家綁的掃帚,“現在也只有在過節時,我才碾些米粉來賣,七夕節偶爾也會有幾個老顧客來我這兒買。”

“上街以前很熱鬧的。”黃明福陷入了回憶,小時候,這近千米長的上街,隔著幾步路就是個商鋪,麵食店、蔬菜肉鋪坊、老藥鋪應有盡有。

特別是早市,人來人往,鄉下的農戶挑著整捆的柴火或是自家種養的農產品、家禽等,到上街叫賣。賣完後,就挑選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如柴米油鹽、布料、鋤具等。

但對孩子而言,最愛的永遠是街上的美食……

黃明福說,以前商販會挑著一擔水丸、肉丸,在上街路口處放下來,再用湯勺敲著碗吆喝,每當那個時候,他就會跟大人要幾分錢,再叫上小夥伴,迫不及待地上街去。

“買了兩三個水丸,直接攤子邊上吃完,連著碗底的湯汁一起喝掉,再去買個炸菜餜,實在過癮。”到如今,黃明福還會懷念那味道。

「印象南安」豐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韻和風華

期待未來

擬打造“閩南文化大觀園”

新中國成立後,上街的店鋪都整合成了合作社,人們拿著糧票、布票等換取生活用品。而改革開放後,商鋪紛紛又開了起來,不過這次,更多的商鋪選擇了到位置更好、人流量更多的南門街。

“年輕人都喜歡上大超市買東西,偶爾也就是周邊的相鄰和老人家圖方便在這買。”60歲的傅阿婆經營著一家老式的雜貨鋪幾十年了,主賣菸酒食品等。

傅阿婆說,這條街上現在也沒幾家店鋪了,很冷清,以往挑扁擔、趕早市的熱鬧也漸漸沒了,“這條老街歷史悠久,但到元宵節還很熱鬧。”傅阿婆說,古街現在沒落破敗,下雨天老房子裡也會漏水,希望政府可以進行修繕保護,復建豐州古城。

「印象南安」豐州老街:穿越千年的古韻和風華


記者從豐州鎮政府獲悉,豐州正在進行規劃,擬打造“閩南文化大觀園”。按照規劃設想,在古城維護上,將堅持“修舊如舊”原則,不做大拆大建,逐步改造古城內不協調的建築。

“豐州鎮將以保護性改造和修繕為主,同時注入閩南文化作為古鎮的‘靈魂’。”豐州鎮黨委書記雷進榮介紹,屆時將維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整合南邑城隍廟、黃氏家廟、傅氏大宗祠、唐王宮、石亭寺、昭惠廟、豐州書院、豐州古街及桃源村連片古大厝等現存宮廟、宗祠和歷史風貌建築,再現千年古鎮豐州的古韻和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