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2019流量迷思

做用戶增長或者流量領域的朋友最頭疼的就是轉化問題。尤其是教育變現,的產品是偏虛擬物的,而且教育本身是個非標品。

即使是講課方式的不同、提供服務的區別,但還是非常難分辨到底什麼是好課。真正好的課呈現的維度很多,所以在標準上很難統一。

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1. 從流量模型去思考2019

流量是互聯網的基礎,那2019年的流量本身有很多特點。從微信紅利到抖音短視頻紅利,又到現在的紅利消散。

從2017年開始紅利期就越來越低,進入了一個存量爭奪的一個時代。

實際上進入2019年之後,流量這塊越來越難做,尤其是做用戶增長,如果是從18年才進入微信生態的話,幾乎是做不起來的。所以時機很重要,慢一步就沒有機會了。

最重要的是2019年整個流量成本是變貴的,像19年教育類產品投放平均成本比18年漲了一倍,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微信生態的打擊更加嚴重,從17年就開始整頓,尤其是教育、知識付費領域的收到各種整頓通知。近期微信又發佈一條規範外鏈的新規,這對微信生態的企業和公司造成很大的影響。

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所以19年之後增長是越來越難做的,因為你沒辦法找到那個價值窪地。

2. 迴歸商業本質:賺錢的項目才是好項目

所以今年開始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從流量的後端去著手。那什麼叫流量的後端呢,其實就是如何提高流量的使用率。

在今年活下來的團隊中,我們發現迴歸商業本質,也就是說賺錢的項目才是好項目。在獲客成本變高的情況下,很多公司連投放都不做了。

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總體來講,前幾年的公司都不考慮賺錢的問題,只想把流水做大,規模擴大。但是2019年很多公司和項目都必須要賺到錢了。

兩種轉化模型

1. 越來越理性的定義

隨著互聯網用戶的迭代,用戶群體也在變化,他們對產品的衝動消費越來越理性。尤其是90後、00後,他們最大的區別是他們的價值觀會多元化,分辨能力越來越強。

他們對強行安利的這種營銷手段越來越疲憊,面對這樣的用戶,而且他們線上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並且對服務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的。

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像左邊這個廣告就是0元的體驗課,在你填完手機號之後,進行電話銷售,然後搭配一整套的社群、直播等體驗的形式。反觀右邊這種投放形式就直接推課。

其實就是兩種轉化模型,體驗式轉化和銷售式轉化。

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2. 兩種模式的定義

體驗式轉化:通過讓用戶參與到具體的運營場景,從而促使用戶買單的轉化方式。

銷售式轉化:通過匹配或者創造用戶需求,從而說服用戶買單的轉化方式。

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3. 兩種轉化模式的對比

不管是銷售是轉化還是體驗式轉化啊,它本身都會有各自的優缺點。

體驗式的轉化是現場體驗,但缺少強銷售部分,所以客單價不會太高。如果是用戶剛需的情況,那麼銷售式轉化就比較有用,如果用戶消費決策很謹慎就比較適合用體驗式轉化。

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如何運營好體驗式轉化

1. 如何建設用戶池

體驗式轉化需要把用戶養起來,在做體驗式轉化的時候,要提高用戶的客單價和付費深度的時候,我們要把梯度給建立好。

首先建立免費梯度,先把用戶圈起來,付出的體驗成本實際上就是在篩選我們合適的目標用戶。但免費體驗這種沒有門檻的東西,用戶拿到了不珍惜,很快就流失掉了。

然後建立付費體驗梯度,從你養的一群魚當中篩選出願意付費的用戶,再到正式課。

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之後要在池子里加入“水草、餌料”等等服務,再把這些用戶養起來。

2. 建立體驗式形式

之後你再把這些魚做成你想要的食材,那體驗式轉化非常重要的核心是內容質量和參與度,比如直播、打卡、或者是社群等。

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3. 降低體驗成本&參與度

如果能降低用戶的決策成本,對用戶的復購率會比銷售是轉化更高。

第一個維度叫做降低體驗成本,第二個維度叫提高參與度,提高參與度,降低企業成本,其實最好理解的就是說。他買我購買,我們體驗課的那個價格肯定價格越低越好的,那這樣的話你簽到用戶更加多。

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提高參與度呢,實際上可能比如說提高那個完課率呀,提高打卡率呀,提高直播課的上課率啊,等等,這些就是。想盡辦法讓用戶。參與到我們的那個轉化場景當中來。

4. 增加運營槓桿:提高用戶參與度

決定了整個體驗式轉換模型之後,其轉化率的核心是用戶參與度的話,一定要想辦法去提高那個用戶的參與度,那怎麼樣去提高呢?

做運營的小夥伴應該會知道一個概念,就是我們不管做任何的運營活動,一定要槓桿,那什麼叫為什麼叫運營的槓桿呢?核心就是引導,或者帶動用戶按照我們設定的運營路徑去走,這樣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運營結果,實際上就是把我們用戶池子裡面的這些用戶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教育行業變現的轉化策略

一種是讓用戶感覺得到,比如說我們可以做一個大咖版,或者是說我提供一些點贊,我去評論用戶的那個打卡內容,分享等等,自制有獎曬單這種。

一種是讓用戶感覺失去,一個非常簡單的策略,叫全勤全返,比如說極光單詞或者英語流利說等等,這些很多這種我們來說就是付費的那個產品,他們也在採用全新法。但是我們今天的全新全反跟他們的群群反思上區別非常大,因為我們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不管形式如何,實際上圍繞的都是讓用戶感覺得到,我讓你感覺你,你按照我既定的路線走。

作者:陳慢慢:CCtalk用戶增長總監 10年互聯網產品運營經驗,主導多個互聯網產品的百萬級用戶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