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作者:高万须) 谈到榆关,人们大致列举下列几个:1.战国时期的军事要塞榆关。其位置大致有三种说法:今河南省开封市西、今河南省汝州市东南和今河南省中牟县南。2.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古称渝关、临榆关、临渝关、临闾关,明代改为山海关。3.内蒙古准格尔旗榆林关。汉代之榆溪塞,隋开皇三年置榆林关。后废。唐贞观十三年复置。后又废。4.泛指北方边塞。

战国时期的榆关声名之烈,影响之久远,乃至后世诸多边塞,包括山海关和榆林关,无不因其而称名。榆关究竟在哪里?文史界一直在苦苦寻找。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三家分晋前的形势

一、历史记载

1.公元前405年,楚军驻榆关,更名武阳城

公元前403年, 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韩、赵、魏分别独立,史称“三家分晋”。

清华竹简《系年》第23章:“楚声桓王(前404-前400年)立四年(前401年),宋公田、郑伯骀(郑繻公)皆朝于楚。(楚声桓)王率宋公以城榆关,寘武阳。” 寘,同“置”,即设置。前401年,宋、郑两国又倒向楚国,宋休公竟与楚声王一起驻守榆关,将榆关改名为“武阳(楚国之称)”。榆关,南无名为“武”的河流,北无名为“武”的山峰,因而无材料显示“武阳”命名的依据。本人今有一推想,“武阳”即为“汝阳”的楚国口音转写,因为榆关就位于汝河北岸。当时,已有“汝阳”(即今汝南县一带)的地名。楚命榆关为“武阳”,或不明此地亦为“汝水之阳”,或别于汝南之“汝阳”,而依楚人发音而写就。历史上汝州之地长期被称为“汝阳”,成为汝州的代称。

2.公元前398年,郑人夺榆关,楚军遭惨败

《系年》第23章:“(楚)声王即世,悼哲王(前399-前379年)即位。郑人侵榆关,阳城桓定君率榆关之师与上国之师以交(邀/徼)之,与之战于桂陵,楚师无功。景之贾与舒子共止而死。”这是公元前398年(楚悼王二年)发生的战事。郑军攻打榆关城,阳城桓定君率榆关军队交战,楚军大败,将军景之贾和舒子一同战死。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三家分晋前各国形势

3.公元前396年,三晋联军伐楚,榆关(武阳)城下鏖战

楚悼王二年(前398年),韩、赵、魏三国伐楚,至乘丘。《史记•楚世家》:“(楚)悼王二年,三晋来伐楚,至乘丘而还。”《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以为,乘丘在唐兖州瑕丘县西北三十五里。历史专家徐少华先生依据当时的形势认为,乘丘应在颍水上游或汝颍之间,即今河南省汝州市与登封市某地。

《系年》第23章:“明岁(前398年),晋隀余率晋师与郑师以入王子定。鲁阳公率师以交(邀/徼)晋人,晋人还,不果入王子。明岁(前397年),郎庄平君率师侵郑,郑皇子、子马、子池、子封子率师以交(邀/徼)楚人。楚人涉泺,将与之战,郑师逃入于蔑。楚师围之于蔑,尽逾(降)郑师与其四将军,以归于郢。郑太宰欣亦起祸于郑,郑子阳用灭,无后于郑。明岁(前396年),楚人归郑之四将军与其万民于郑。”前398年,隀余率三晋联军和郑军攻打楚王子定军队,楚鲁阳公率军迎战,晋军撤退。前397年,楚国郎庄平君率师攻伐郑国,郑国迎击,楚军将郑军围于蔑(小城),活捉郑军四将军,解押至楚国郢城(国都)。前396年,又将四将军归还于郑国。

《系年》第23章:“厌(?396)年,韩取、魏击率师围武阳(即榆关),以复郜之师。鲁阳公率师救武阳,与晋师战于武阳之城下,楚师大败。鲁阳公、平夜悼武君、阳城桓定君,三执珪之君与右尹昭之竢死焉。楚人尽弃其旃幕车兵,犬逸而还。”楚悼王四年,前396年,韩魏联军围攻武阳城(即榆关),楚军鲁阳公率师救援,在武阳城下展开鏖战,结果楚军大败,三员大将(执珪大臣)鲁阳公、平夜悼武君、阳城桓定君和右尹昭之竢战死。《史记·六国年表》:悼王四年“(楚)归榆关于郑”。这说明榆关(武阳)本属郑国,后为楚国占领,此年楚大败,重归于郑。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三家分晋后的形势

4.公元前391年,魏赵韩伐楚,楚大败于大梁(南梁)、榆关

《史记·郑世家》:繻公十六年(前397年),“郑伐韩,败韩兵于负黍”。《史记•郑世家》:“郑君乙立二年(前394),郑负黍反,复归韩。”负黍,即今登封市大金店镇。此地先称负黍邑,后建负黍城。春秋时周邑,后为韩国领地,后又被郑国攻占,前394年负黍民众策反,复归韩国管辖。

前393年,楚伐韩,取负黍。这年楚军又将负黍攻占。

前393年,魏文侯三十二年,魏伐郑,城酸枣,败秦于注。注,即注城,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十里。这年魏国向南扩张,攻打郑国,驻扎在酸枣城,在注城与秦军遭遇,秦军战败。由此看,酸枣城应当距注城(汝州市)不远,而不是他人所称的今河南北部的延津县。

《史记・楚世家》:“(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前391年,三晋(魏赵韩联合)伐楚,楚军在“大梁、榆关”一败涂地,魏国将南梁和榆关占领。七年之间,郑、韩、楚、魏、秦诸国在登封和汝州之间角逐,战事频繁。

有人根据开封曾称大梁,就认为榆关在开封南边或认为在中牟县西南。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人所周知,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魏国将国都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一带)迁至仪邑(今开封市西北,春秋时期称仪邑),改称大梁。单从时间上就可看出,魏赵韩联合伐楚所败之大梁、榆关不会在开封市西和中牟县南,因为开封始称“大梁”是在三晋伐楚27年之后。事实上,楚国势力从没有延伸到那里。三晋怎么会在开封、中牟“败我(楚)大梁、榆关”?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韩灭郑后的形势

5.公元前375年,魏取榆关,韩灭郑国

《史记·郑世家·韩世家》与《六国表》:韩文侯二年(前385年)“韩伐郑,取阳城”。《竹书纪年》:周安王五十七年(前385年),韩伐郑,占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及负黍(今登封市大金店镇 ),收回南梁,占据榆关。前375年,韩灭郑,因徙都之。韩国都城由阳翟(今禹州)迁至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魏国则趁机攻取韩国占领的榆关(武阳)。

《史记•魏世家》载:“(魏武侯)十六年(前371年),伐楚,取鲁阳。”《史记•六国年表》:“(魏武侯十六年)伐楚,取鲁阳。”鲁阳,即今河南省鲁山县。此时魏国势力已扩张到南阳附近。

前369年,魏败韩于马陵。魏与韩在马陵道交战,韩国受挫。前361年,魏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前342年,魏攻韩。魏将穰庇在南梁和霍地击退韩将郑孔夜的军队,韩昭侯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前341年,齐救韩,攻魏东、围平阳,败魏于马陵。待韩国五战五败,兵力殆尽之时,齐国才突发奇兵,“直走大梁(今开封)”,奇袭南梁之魏军。齐国军师孙膑施以“减灶之计”将魏军诱于马陵道,斩杀十余万,活捉魏帅太子申,庞涓自杀。马陵道,位于今河南省汝州市北端夏店镇关帝庙村以北。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公元前260年的形势

二、“大梁”、“南梁”考辨

这里所说的“大梁”在哪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又东,黄水注之,水出‘梁山’,东南经周承休县故城东……。”《左传》:伯益“佐禹治水封于梁。”《风俗通》:“伯益治水封于梁。”《路史·后记》:伯益“佐禹治水,封之于梁。”汝州梁山(中心是大红寨山,又名大熊山)之名源于4000多年前佐禹治水的功臣伯益封地“梁’,又称伯益梁国。春秋初期周平王之子姬唐的封地也是此“梁”地。姬唐梁国的城邑位于今汝州城东北25里米庙镇的榆树庙村,现有古城墙遗址。梁邑处于梁山(今大峪山区)一个向南的山口位置,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之所以姬唐的封地为“梁”正是由于它位于梁山南麓。南宋时著作《路史·国名纪》载:“梁,平王子唐,封南梁也。今汝州,治梁县,有梁山,人称梁伯。”唐代贞观年《括地志》载:“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坞,在梁县东北二十六里。”魏晋时期的杜预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搭建狗窝的通古砖

曰:“故承休城,在梁县东。战国时,谓之南梁,以别于大梁、少梁。亦谓之上梁。亦谓之三梁。”唐代梁县城即今汝州城。很清楚,战国时,“南梁”就在今河南省汝州市,自秦朝至明代(1368年)为梁县或汝州。汝州之地理格局是“两山夹一川”,即北梁山南霍山汝水流中间。可以说,汝河以北、颍河以南、伊河以东、禹州颍河以西皆为“南梁”的区域。后人也把汝河以南的霍地归并南梁,总为一称。今汝州市西南部和汝阳县东南部的岘山及其周围(汝河以南)就是战国之前的霍地。大约公元前500年,戎蛮子国占领了梁和霍地;公元前491年,楚国在一夜之间将戎蛮子国灭掉,势力越过汝河,梁和霍成为楚国属地;三家分晋时,韩国得之霍地;随后郑韩交战,韩国东进,将郑国的南部(汝州、登封、偃师、巩县等)吃掉,控制了嵩山和汝川(称为南梁)以及霍地,占据阳翟(原栎城,今禹州),最终郑国被灭掉;后来魏国强大起来,不断向南攻进,占领了南梁,夺取了榆关,攻克了鲁阳(今鲁山县);公元前342年,魏将穰庇首先攻打的就是南梁西部和霍地(今汝州西部);最终秦国灭掉六国,天下归一。

“(魏)败我(楚)大梁、榆关”中“大梁”是当时楚国对汝州“梁”地的称呼,而“南梁”则是后世相对于开封“大梁”、山西“少梁”的叫法。

三、榆关(武阳)位于汝州王城岗

郑、韩、楚、魏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塞“榆关(楚称武阳)”又在哪里?

榆关一定在楚国称之为“大梁”、后世称之为“南梁”的范围内。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土坑崖壁的通古砖墓穴

查阅汝州地方志书,没有关于榆关或武阳的记载,有记载的汝州市范围内的古城基本都有遗址可见或书面有考,唯有汝州城东民呼“王/望城岗”的地方发现大量通古砖(空心砖)墓葬,被疑为战国时期的榆关(武阳)。

王城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岭,其南部约3.5公里长呈鲤鱼脊背状缓缓隆起,在距汝河约2公里处(今阎庄村北洛界公路)急趣平缓,形成峦头,状似鱼首。沿着汝河北岸自古就是东西通道。而汝州城所处的位置是汝河至北山的距离最为狭窄,有“汝州地当孔道”之称。也就是说,汝州城东王城岗一带自然成为军事要地,东控襄邓,西扼伊洛,南临汝水,北靠嵩山,是古代置建军事设施、设立关隘的最佳选址。战国时此地曾是周郑之交界,秦汉之时是三川郡与颍川郡的分界线,抑或秦汉郡县设置就是沿袭战国之郑国与周天子国在此分疆。

郑国在此设关,拒周晋之势力东进,固防西部边境。但后来三家分晋后,韩国被分榆关以西的晋地。不久,榆关被韩国占领,后来,被楚国强占,再后来被韩魏联合南下攻克,魏国占领,最终归于秦国。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土坑堆放的通古砖

四、汝州王城岗/望城岗遗址

从王城岗地理形势观察,古榆关(武阳)城很有可能位于王城岗土岭南端(今洛界公路两边)。然而,除了公路占压部分外,公路北面大约一百多亩地曾在上世纪七十——九十年代起土烧砖,深达3米有余,至今成为凹地,依然种田。此处烧砖过程中,是否挖出城池遗址,无人暴露消息。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在此砖厂北边百米距离的地方,又有人开设一个大型砖厂(占地50余亩,深达4米)。此地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曾有东关居民迁此建村居住,名谓王城岗村。砖厂经营十多年,挖出大量通古砖(空心砖)墓穴,出土文物不可计数。2009年砖厂停工后,土坑中仍然散布许多通古砖残片,附近还有数堆完整的通古砖,土坑崖壁上还裸露着不少通古砖墓穴。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完整的通古砖

2018年后,这里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工地,施工紧锣密鼓进行,考古挖掘成为“抢救性发掘”、“走过场”。挖掘现场高墙围蔽,戒备森严,刷脸门禁,外人莫窥一瞥,毋闻片语,而其建筑施工与考古同步进行。政府严守秘密,不报道考古消息,不发布挖掘结果。据2018年夏季在汝州王城岗云商小镇工地航拍到的图片显示,建筑工地已发掘出五十余座古墓葬。后期发掘多少墓葬,不得而知。考古后墓群被填埋,如今建筑工程正在进行。考古挖掘结束也即文物灭失之时。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2018年夏季汝州王城岗/望城岗云商小镇工地正在悄然考古挖掘

汝州人传称此地为“王城岗”或“望城岗”,至今附近一条大路被命名为“望城路”。似乎人们把“王城岗”误解为“望城岗”了,因为当今的汝州城距这里有1000多米远,这个岗地就成了“望城岗”。按2400年前建立榆关城池说来,这里该称为“王城岗”而不是“望城岗”。古代人大多傍城而葬,这里的墓葬应当是榆关城(武阳城)守城官兵的墓地。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河南汝州“王城岗遗址”

▲成堆的通古砖残片

据历史文献考究,榆关城曾有郑、韩、楚、魏四国占领,郑国两度,楚国历时最长,几经战事,多次易手,历时200余年,墓地至少也有四片,郑、韩、楚、魏各有一片。如今,对于榆关的沧桑历史和墓地分布,我们远远没有弄清。

榆关是常驻军队的军事要地,战国期间始终没有失去关隘的作用。西汉初元五年 (前44年)在此设立周承休国之前,随着社会的安定,关隘的作用逐渐式微,不断有居民在此定居。周承休城是在榆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明:文中采用白光琦先生校订的年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