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樟树白喜事文化是怎么样?当地传统丧葬习俗讲究是怎么样?

传统丧葬,俗称白喜事,属土葬。一般丧家,停柩三日。丧葬过程:

送终 老人临终前,家属须赶到老人身边,听取临终嘱咐。老人过世后,立即放鞭炮、烧纸钱,以示送终。

沐浴 长子到小溪或河边等流动水域,烧香燃爆,跪着舀一壶长流水回家,死者是男由长子洗,死者是女由长媳洗,但忌抹胸前。

穿戴 死者要穿衣服需由亲属先穿暖,死者是男由长子穿,死者是女由长媳穿,再由“八仙”(专司丧礼者)给死者穿上。一般是“三头”(3条裤)、“五领”(5件上衣),内穿“贴肉丝绸”。男的头戴黑布儒生帽,女的戴金、银首饰。已满60岁的死者,男的穿软底红布鞋,女的穿软底绣花鞋;未满60岁且父母健在的死者,则穿白布鞋。

入殓 入殓前,将死者放置于架设在厅堂中间的门板上,头朝大门,死者头底枕几块瓦片,脸上盖几张纸钱,由亲人守着。棺材底板放7个铜钱,撒上石灰,铺上棉絮,再放上“鸡公枕头”(死者枕头)。到择定入殓时辰,由“八仙”将死者抬入棺中,盖上亲友所送寿被,寿被按与死者的亲疏顺序由里到外盖在死者身上,也可放入些陪葬物品,最后合棺钉盖。子、媳、女、婿披麻戴孝。一些地方有“压红”的习俗,即守孝期间,除长子外,其余青壮子女在身上系根红布条,以示可生育。

设灵 灵柩外盖红绸停放于厅堂左侧,设置灵帐。子、媳、女、婿披麻戴孝。亲友送纸钱、爆竹、挽联、花圈等前来吊唁。孝子回拜、孝女举哀。出殡前,孝子守灵,白天黑夜都要守在灵前。

开山 下葬当天,出殡之前,丧家带上一挂爆竹、一只公鸡,请“地仙”(风水先生)及“八仙”上山选好墓址,鸣爆,打木桩作记号,待棺木上山再挖,公鸡则带回专给“八仙”吃。有的地方,在下葬前一天,做好选墓址挖墓穴等事宜。

出殡 清早,“八仙”将棺材移至屋外场地,棺前放一小桌,点香烛,摆上酒壶、酒杯。送葬亲人白布披头,依次祭酒跪拜。祭毕,“八仙”抬起棺材起行,两小孩高举“引魂幡”开道,一人沿途撒散纸钱,打爆竹,唢呐锣鼓随后,长女端灵牌走前,再次是两边拖着两匹长白布的子、媳、女、婿,男左女右,亲友跟灵柩随后,送往墓地。若女儿、媳妇怀孕或正坐月子,则出殡时用一根筷子卷上红纸系于腰间麻绳上,俗称“挂红”。

下葬 棺木抬上山后,停放一旁,孝子下跪,长子先挖三下,再由“八仙”挖好墓穴,俗称“金井”。由有经验的“八仙”在金井底用雄黄、石灰绘八卦图,放置七枚铜钱。孝子在金井的四围用豆秆、芝麻秆、钱纸点火,放爆竹,俗称“发炕”、“烘金井”。 到道士选好的时辰下厝,按“地仙”(风水先生)用罗盘定好的方向,将棺材放正,“八仙”卷椁砖,孝子下跪,“八仙”盖土、垒坟堆、立碑。圆坟后,孝子各带一把土、点一火把回家,土放置于床底下,火把送入灶内,俗称“发烟”。

做七 葬后每隔七天,死者子女要烧香化纸或设祭坛请和尚、道士念经,做满七个“七”。做满后,孝子才可理发。此俗今少见。

安灵 死者安葬后,其出嫁的女儿得送灵屋到娘家,屋内设置灵牌,叫“安灵”。灵屋一般放置一年或三年,再火化。

守孝 孝子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保持简朴,不穿华丽衣服,不佩戴饰物,不参加喜庆宴会,当年过年贴蓝纸对联。此俗今多简化,改戴黑纱以示哀悼。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丧葬”旧俗,从俭从简办丧事,出现以追悼会、送花圈、挂黑纱、戴白花等形式寄托哀思。1978年兴建火葬场,1980年设殡葬管理所,推行火葬,改革土葬。人死后,抹身,换衣,送殡仪馆,馆中工作人员为死者化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火化后开追悼会,骨灰盒或存放于殡仪馆、公墓、家中,或埋入土中(一种直接以骨灰盒入土,一种将骨灰盒放入木棺或瓷坛入土),也有将骨灰撒向江河或大地,但农村仍大多为土葬。20世纪90年代后,葬礼又融入些新的形式,如播放哀乐、改请西洋乐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