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惠山古镇,近百座祠堂遗迹,这里才是原味的古镇

提到江南的古镇,脑海中立刻漫过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如诗如画的浪漫元素,仿佛是一个风光旖旎的梦。一到无锡,就远远地望见锡山和“江南第一山”惠山,满目葱茏。惠山古镇就在这两山的东北坡麓,京杭运河从其北面流经。如果说京杭运河是一位沧桑的老人,那惠山古镇就是镶在他衣襟上的一粒纽扣,是那种中国传统盘扣:靛蓝、老旧。古朴的气息、中国的味道在它的褶皱和纹理里繁复、绵延、不绝。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近百座祠堂遗迹,这里才是原味的古镇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近百座祠堂遗迹,这里才是原味的古镇

​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惠山古镇已发现11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汇集了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近百座祠堂遗迹,这里才是原味的古镇

惠山古镇的老街坊是断然不能少了青石板路的,走这样的石板路适合布鞋,高跟鞋的坚硬会把这些意境踏乱,也会惊扰了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我始终坚信,每一块落满脚印的石板上都密集着故事。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近百座祠堂遗迹,这里才是原味的古镇

路两边是民居,江南特色的民居。灰砖、青瓦、斗拱、悬檐、镂空木窗、细条栅栏。这些一间紧挨一间的民居,都做了商铺,古玩店,小吃铺,衣饰坊,最多的要数茶社了。我喜欢逛这样的小商铺,一间间进,一家家出,看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地方风尚。也喜品茶,在阴雨连绵的时刻,更适合品茶了。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近百座祠堂遗迹,这里才是原味的古镇

路两边也是祠堂的汇聚:先贤施子祠、朱祠、杜祠、浦长源祠、费懿、恭先生祠、范文正祠堂……或大或小,或阔或窄,某种程度上,祠堂就是他们身份的名片。一座祠堂就是一个印记,见证了中华谱牒学的发展,印刻着寻根文化的源泉。惠山脚下这片绿树掩映着的惠山古镇上,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座不同历史年代的祠堂。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近百座祠堂遗迹,这里才是原味的古镇

在古祠堂群中穿行,犹如行走在茫茫历史之中,每一处牌匾,每一间古屋,都有着渊源与故事。这种眩晕,直到人杰地灵坊出现在眼前时,才逐渐消退。人杰地灵坊通体青灰,十米左右的高度,让它成了惠山古镇内最大也最具特色的牌坊。这座形制为三门四柱五楼的牌坊,是明万历年间邹笛光所立。据当地人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座牌坊曾被拆除掩埋,直到近年,才又重新修治,现在牌坊上的石柱和石梁,皆是从地底挖出来的石构件。仔细观察,牌坊细节处石构件的颜色确有细微不同,稍稍多出的那份深沉,便是时光与风雨留下的印记。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近百座祠堂遗迹,这里才是原味的古镇

无锡城内至今散落着秦观墓、寄畅园、清名桥、秦邦宪故居等丰厚的秦氏历史文化遗产。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寄畅园,由明两京五部尚书秦金于嘉靖六年(1527年)始建,前身为“凤谷行窝”,至今已490周年,康熙、乾隆两帝曾十多次驻跸。园子近500年不易姓,在园林史上绝无仅有,故又名秦园。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近百座祠堂遗迹,这里才是原味的古镇

地处中国大运河之畔的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中,记有泥人在店铺中出售的情况。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由此可见,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并且名重一时。据说,惠山泥人全盛时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