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被指“融梗”:高級的“抄襲”正毀滅原創

《少年的你》被指“融梗”:高級的“抄襲”正毀滅原創

《少年的你》劇照

易烊千璽、周冬雨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票房飄紅,引發了人們對青春霸凌的關注,“呵護少年”成為坊間共識。但尷尬的是,這部看上去“初心”滿滿的片子,原著卻深陷抄襲“融梗”的指控。

人們指控這部電影的很多片段,和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高度相似,而人物設定幾乎和《白夜行》完全一樣。指控的聲浪很大,考慮到東野圭吾讀者數量的龐大,這種指責可能會持續下去。

《少年的你》原著出於“融梗天后”?

電影《少年的你》改編於網絡作家玖月晞的《少年的你,如此美麗》。玖月晞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在此之前,她就被眾多網絡作家指控抄襲,甚至被稱為“融梗天后”——幾乎每部作品,都被網友列出融梗的證據。

玖月晞是活躍於晉江網的作者,她“融”的大多也都是晉江上的作品。可融梗並沒有影響她的高產,她幾部作品已經賣出了影視版權,也未被涉事平臺懲罰,反而是指控者丁墨等被迫離開了晉江網。

平臺方面不懲罰,大概跟法律在這方面的空白有關:要在法律上判定抄襲,必須有達到“複製粘貼”級別的證據,甚至要達到某個比例,但是“融梗”卻巧妙地規避這一點。

《少年的你》被指“融梗”:高级的“抄袭”正毁灭原创

晉江網首頁截圖

更重要的是,網絡小說界,“融梗”是相當普遍的行為。像玄幻、修仙類的小說,你只需隨便看兩部,就能發現它們的相似之處。情節大體上都差不多,不同的只是“組合方式”而已。

一個能夠養活自己的網絡小說作者,每天要寫幾萬字,你很難用傳統的“寫作”這個詞來形容這種行為。他們不是在“創作”,而是在“製作”。即便是最成功的網絡小說,也會出現人名和情節的混亂,作者不得不邊製作邊修正。

這就是網絡文學的生態。或許有些平臺不想打擊融梗,因為融梗就是這一行的生產方式,如果都不融梗,不僅是作者產量萎縮,平臺的流量也會下降。平臺是靠字節靠量產而不是靠藝術性、原創性來收費的,在輿論施壓外,也很難有動力去徹治融梗亂象。

抄襲,洗稿,融梗

說起來,融梗也算“抄”,但不是簡單地抄襲。如同這兩個字的字面意思所表示的那樣,“融梗”是指把“梗”融合在一起。“梗”是互聯網時代的特殊現象,它可能是一個段子,也可以是一個片段。

互聯網信息每日更新,很多“梗”出現又消失,如果你一個月不上網,可能看不懂群裡的聊天,你錯過太多“梗”了。不管是春晚小品還是網絡中各種演講,那些“金句”或者“包袱”,很多都是“融梗”,融合了很多網友智慧的“老梗”。

但這裡說的“融梗”,也不完全是借鑑網友智慧,也可以指直接“借鑑”其他作者作品的情節。包括愛情中的表白、分手場景,甚至是暴力的動作,主角的臺詞,都可以“化用”或者“重新組合”。

在人們的觀念中,抄襲不但是不道德的,也是違法的,因為明確侵犯了別人的知識產權。但“洗稿”卻是有爭議的,因為它已經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而是深加工,可以躲避查重系統。

“融梗“比洗稿還要高級,因為它在文字上與原著區別很大,借鑑的可以是情節,甚至故事演進的邏輯,線索的安排——它複製的是創意和智慧,而不是簡單的文字。在這方面,郭敬明的《夢裡花落知多少》就做了闡釋。

從字面意義上看,“融梗”比洗稿更加正面,距離“創造”似乎只有一步之遙。目前很多平臺和原創作者對洗稿的打擊,也才有那麼一點點進展,但對“融梗”幾乎無能為力。所以有評論者指出,《少年的你》即便原著被指“融梗”,也會安然無恙。

融梗可以招搖天下?

這次融梗受到爭議,有個重要原因或許是,被融的是東野圭吾這樣的流行作家;更重要的是,由易烊千璽這樣的流量小生來出演,把網絡文學的融梗放在了不同的觀察緯度上。

《少年的你》被指“融梗”:高级的“抄袭”正毁灭原创

到頭來,這也是個難得的契機:《少年的你,如此美麗》是不是“融梗的你,如此可鄙”,還需要專業判斷,扣帽子也得有依據,且融梗不影響電影本身的價值。但藉由這次爭議,去帶動更多人正視網文寫作圈的融梗現象,繼而思考如何更有力地治理亂象,很有必要。

換言之,這次討論或許是個新的開始。之前,有關融梗的爭論只侷限於文學內部,如今這部口碑電影將這種現象帶出了圈,將其置於更大的背景下考量,這或許能更早地催生“因時而變,順勢而生”的新制衡力量。

就像洗稿一樣,不少原創者也曾無能為力感到沮喪,畢竟有些“製作”靠洗稿而生,洗稿就是他們的生產模式。但經過幾次大討論,公眾針對洗稿的限制也有了某些共識,如微信方面設置了認定洗稿的委員會“洗稿投訴合議小組”,這彌補了法律在洗稿規定上的模糊性和打擊上的不及。如果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被指控為洗稿,有很大的可能會受到制裁。

洗稿在傷害原創,融梗同樣在毀滅原創。當“文抄公”搖身一變成“善融者”,當“寫作者的事,能叫抄嗎”的竊書非盜邏輯大行其道,原創者註定會失落。

這點顯然需要被更多人認識到:對一個“創造者”來說,“融梗”是不誠實的;對“被融”的創作者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在網絡文學創作中所謂“融梗”式的借鑑,也該被重新審視了。

而首先該意識到這點的,就是與寫作者有共生型利益關聯的網絡文學平臺。這對這些平臺來說,也是個“證明自己”的機會:靠流量的閱讀模式似乎已經陷入瓶頸,有沒有哪家網絡平臺可以堂堂正正地保護原創呢?

□張豐(媒體人)

編輯 胡博陽 實習生 李真 校對 吳興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