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青岛|王度庐,苦中作乐的"侠情江湖",租房,卖字,稿费寥寥

醉青岛|王度庐,苦中作乐的

醉青岛|王度庐,苦中作乐的

乐在其中,方能其乐无穷。就像王度庐先生说的,尽管思考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然而于悲哀之中,我也曾寻出些乐趣来"。"侠情江湖"经历了数十年的冰封之后,不也在百花齐放的今天,重新焕发了光芒么?

武侠艺术的承上启下者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王度庐开始创作的三年左右,他已经与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被时人称为北派武侠四大家。如果不知道白羽、郑证因,那么以《蜀山剑侠传》起家的奇幻作家还珠楼主,一定是如雷贯耳的。

还珠楼主可以说武侠的鼻祖,金庸、古龙、梁羽生和倪匡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蜀山剑侠的身影。王度庐能与还珠楼主并驾齐驱,可见作品的影响力之深远。

武侠小说自诞生以来,是以单纯的武斗、复仇为主基调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直到王度庐"侠情"小说的出现,武侠世界变得有了感情,也有了人物内心的刻画,侠客们变得更"像"人了。

金庸先生也说,从小就读王度庐的小说,认为王度庐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并深受他的影响。古龙则认为,王度庐在民国武侠作家中,是他最喜欢的人之一,另一位是朱贞木。

醉青岛|王度庐,苦中作乐的

大师笔下的真实人生

王度庐的武侠世界,多以曾经生活过的甘陕、京畿、河北等地为背景,而他的社会言情小说,则又吸纳了青岛美丽的海滨风景。真可说是因材就物,信手拈来。

比如他的《古城新月》一书中,就有关于青岛太平路及前海小青岛、栈桥风光的描述,这些文字优美清雅,不落俗套,没有任何愤世嫉俗的感慨,这在长期穷困生活中,是在难能可贵的,说明王度庐在逆境中,心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

王度庐的武侠更有特点,他回避了自己描写武功的短处,而极大发挥了言情之长。在他的江湖里,点穴就算是很高深的武术,这从《卧虎藏龙》中就能感觉出来。但是他把"侠"的刚烈与"情"的柔美有机结合,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江湖风格,把江湖儿女的慷慨悲歌和温婉缠绵叙述的淋漓极致,开创了剑胆琴心的"侠情"时代,称得上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

比如,王度庐的名篇《宝剑金钗记》,初看特别沉闷,也无甚武侠的标志"打打杀杀",长枪也不过是白蜡杆子做的。其实这才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书,也需要慢慢的品味。

某次,王度庐在圣功女子中学代课时,有学生向他求教,认为女主角的经历太过坎坷,为此深陷书中茶饭不思,希望老师不要把小说的故事设定太过悲惨,让主角过得舒服一点。王度庐说,这是因为你们太年轻,还缺乏社会阅历,不懂真实的人生。

醉青岛|王度庐,苦中作乐的

斗室里的人生巅峰

王度庐先生,与宁波路四号的局促陋室,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那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街巷院居,也是先生的卧虎藏龙之处。他的作品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伤和惆怅,孤独的身影随处可见。王度庐笔下的人物多为纯真豪侠,但几乎有情人都是难成眷属,这让广大读者难以接受。但这就是他的风格,用文字透出作者自己的飘零身世和寥落际遇。

王度庐的所有作品,都是遵循着"报刊-杂志-单行本"的方式,从连载到单行,小说的影响力之大,在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城市里,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王度庐在报刊上写连载侠情小说,一时间洛阳纸贵,竞相阅读,即便如此,也没有改变贫寒的处境。

在他的三十余部作品中,《鹤惊昆仑》、《宝剑金钗记》、《剑气珠光录》、《卧虎藏龙》和《铁骑银瓶传》,这五部曲,是他奇情武侠的巅峰之作。王度庐的作品魅力,让古龙先生在自己的作品序言中屡屡提及。王度庐作品中的"雅"和"俗",直接影响了金庸先生的创作风格。

据说,承载了王度庐全部心血的《青岛新民报》,主编的住址是——韶关路4号,这里是青岛市最好的地段,各种达官显贵的聚居地,遍布各类优雅美观的西洋别墅,十一条主路上种满了花草树木,四季景色各有不同,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财富,在某些人眼中,或许很重要,被津津乐道,被挂在嘴边。简陋拥挤的宁波路,与华贵的韶关路,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作为遮风避雨的住所,居住是首要功能,其次才是享受和投资。王度庐在他的蜗居斗室,一样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醉青岛|王度庐,苦中作乐的

桃花依旧笑春风

民国期间,先后有三十多位著名作家、文学家曾经徘徊青岛,可见这里确实是滋养文人的沃土,但是生活最艰难的,无过于武侠小说家王度庐先生,从1937年踏上青岛,直到1949年离开,十二年的时间,虽然著作颇丰,但是从未摆脱生活的窘境。

1949年,他离开了生活多年的青岛,前往大连,在那里继续自己的教师生涯,武侠创作就此戛然而止。时间定格于当年1月16日,王度庐在青岛报纸上刊载了最后一篇作品《玉佩金刀记》的第十六期,此后它却成了永远的"未完待续"。放在今天,评论区里,一定会有大批求更的拥趸吧。

在大连几年后,1953年,王度庐转而去往沈阳,任中学教师,并担任了地方的一些政府工作。由于特殊原因,六十年代王度庐被送往当地农村接受改造,1977年2月,身体羸弱的他在铁岭病逝。这二十八年里,王度庐再也没有创作过任何一部小说,他把自己一生的武侠眷恋,都留给了青岛,后人念及,徒增唏嘘。

醉青岛|王度庐,苦中作乐的

沧桑浸染的度庐旧居

宁波路4号,其实这个房舍从没有真正属于过他,只不过是个租客。如今先生的故居仍在,一个破旧的街门,几蹬台阶,里面一栋二层小楼,二楼尚好,一层已经陈旧不堪。王度庐当年就住在一楼。故居的门面房,也都是收购废品之类,杂物堆积,旧貌难觅。

街门口,有政府标识的大理石标牌,提示这里就是小说家"王度庐故居"的旧居,文保牌是政府2014年设立的,同时被确认的故居,还有另外21处,大都散见于市南区,在市北老城很是罕有。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青岛的精神财富,希望能够细心照料,不要让它们某一天消失掉。

即便有了官方认证,依然难以想象,三十多部影响深远的优秀文稿,能够斩获四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原本,就出自这个地方,或许先生走后,这里的文气已经尽了。

醉青岛|王度庐,苦中作乐的

【题外话】关于创作与性格

文学,毫无疑问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受到社会发展、审美变化,乃至市场需求的影响,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一个作家的作品,几年之内可能靠影响力,百年之内呢,只能依靠生命力。

关于作品的生命力,除了本身具有的魅力,还与作家的人脉圈子有关。一个作家去世,往往要有他的学生、弟子和后代的继承和发展,作品才有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如王度庐先生的孑然一身,一旦身故,社会风气的转变,就会让他的作品被遗忘雪藏,甚至遭受非议。

据说,王度庐是有社交恐惧症的,而且比较严重,他几乎除了必要的生活,从不出门,也不想出门,更不喜与人交往。有仰慕者登门拜访,他引以为难事,无措到甚至装病回绝。这并非一个文人的清高傲骨,而是出于本身才华的极致内敛。

在先生的散文《烛边思绪》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纯粹是个思想生活的人,极微细的事体、物质,我都要研究它

",以内敛作为生活态度的人,决然不是那种刻板木讷的俗人,而是有着强大的精神世界作支持。

这对鄙视内向性格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世界的千姿百态,注定了性格的复杂多样,哪种好,哪种坏,又有什么特征和标志呢?在他的印象中,内向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享受生活的方式,沉静的心态,更能发现生活的细微点滴。

醉青岛|王度庐,苦中作乐的

醉青岛|王度庐,苦中作乐的

关于王度庐先生的过往,"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平台已有叙述,如今再写,一方面是资料的再丰富,另一方面也是对先生过往生活的深层理解和更多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