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閒談|先秦二九•春秋小霸鄭莊公(上)

周鄭交惡之後,鄭國的國際形勢變得嚴峻起來:它跟周和南虢(guó)的關係很緊張,跟衛國有仇,由於收留了宋國的逃亡公子馮,跟宋國的關係也說不上有多好,而宋國跟魯國又是盟國,晉國則忙於內亂無暇他顧,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比較重要的諸侯中,唯一還有可能拉拉關係的只剩下了齊國。

可是,齊國跟鄭國之間隔著魯國、衛國、宋國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好幾個國家,鄭國又陷入了得罪了天子那麼一種境地,齊國會願意跟鄭國結盟嗎?答案是齊國很願意——周鄭交惡的當年(周平王五十一年,鄭莊公二十四年,魯隱公三年,前718年)十二月,鄭國和齊國在石門(今山東濟南長清區西南)結盟——我們不知道齊國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知道的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歷史事件,因為鄭莊公的事業很大程度上是在齊國的配合下完成的,如果沒有這一同盟,春秋早期的歷史也許就會改寫。

國史閒談|先秦二九•春秋小霸鄭莊公(上)

春秋初期的諸侯國

石門之盟的第二年(周桓王元年,鄭莊公二十五年,魯隱公四年,前719年),衛國發生了政變,衛桓公的異母弟州籲(xū)弒衛桓公自立。在這之前,州籲曾因為“驕奢”而被衛桓公罷黜,流亡到國外。在流亡期間,大概是由於臭味相投,他曾主動跟因叛亂失敗而出奔的共叔段結交。現在,州籲當上了衛君,手裡有了本錢,就想為朋友出頭了。他這個打算很精明:鄭衛本來就有仇,如果讓段當上鄭國國君,那就不僅報了舊仇,還得到了一個親衛的鄭國,可謂是一舉兩得。於是州籲派使者去拉攏宋國,打算組團收拾鄭莊公。

大概是由於威脅自己君位的公子馮住在鄭國,所以宋殤公很痛快的就答應了州籲的請求。州籲又叫上自己的兩個鐵桿:陳國和蔡國,這年夏天,宋、衛、陳、蔡聯兵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

這一仗四國沒得到什麼實惠,所以到了秋天,它們又聯合了魯國捲土重來了。魯國出兵是由於宋國的請求,但魯隱公的本意卻是並不想趟這個渾水,因為他對“弒其君而虐用其民”的州籲並不感冒,可以肯定,要不是宗室大臣羽父執意出兵,魯國一定不會參與五國伐鄭的行動。

不過,就算加上了魯國也沒有什麼用,因為五國聯軍雖然“敗鄭徒兵”,卻仍然沒能打下鄭都。幸好現在已經是秋天,田裡的穀子熟了,他們可以“取其禾而還”,算是沒像上次一樣白忙活一場。

鄭莊公哪是那麼好惹的?第二年(周桓王二年,鄭莊公二十六年,魯隱公五年,前718年)四月,鄭軍在應邀幫助曲沃莊伯伐翼,把晉鄂侯趕到隨(今山西晉中介休市東南)之後,趁回師的時候順便洗劫了衛國的牧邑(地望不詳)。這時候州籲已經被殺,新即位的衛宣公決定報復,“以燕師伐鄭”。

這個替衛國出頭的燕國不是當年周武王封召公奭(shì)的那個燕國。召公的燕國是姬姓,疆域主要在今天的冀北和遼西一帶,史稱“北燕”,而這個燕國是姞(jí)姓,在今天河南新鄉延津縣一帶,史稱“南燕”。我們不太瞭解這個南燕國,也不知道它為什麼要為衛國出頭,我們知道的是,鄭莊公以祭仲、原繁、洩駕三人率主力正面相持,暗地裡派曼伯和子元率偏師從背面發動進攻,打敗了南燕軍。

九月,宋人把邾(zhū)國田裡的收成給搶了。邾國本是魯國的附庸,但可能因為魯宋兩國是盟國的原因,所以邾人沒向魯國求助,而是轉向宋國的仇國鄭國求助。本來收拾了衛國就該收拾宋國了,這下機會自己找上門來,鄭莊公當然不肯放棄,立即派兵和邾軍一起進攻宋國,一直打進了宋都的外城才退軍。

然後,到了當年的冬天,宋國開始實施報復,派兵包圍了鄭國的長葛(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北),但也僅僅只是包圍而已,並沒能取得什麼實際的戰果。聯繫到上一年連續兩次諸侯聯軍圍毆鄭國都沒能把鄭國怎麼樣,可見這時的鄭國確實挺能打。

國史閒談|先秦二九•春秋小霸鄭莊公(上)

鄭莊公畫像

當初,鄭邾聯軍攻入宋都外城的時候,宋國曾向盟友魯國求援。本來魯隱公都打算踐行盟約出兵救宋了,可是當他詢問宋國使者戰況如何的時候,宋國使者卻沒說實話,而是告訴他敵軍離國都還有一段距離,這下惹惱了魯隱公,所以他改了主意,沒有救宋。兩國的關係出現了裂痕。

鄭國地處四戰之地,如果不是腦子有病,任誰都應該知道跟鄰居們見一個打一個會是什麼後果,所以鄭莊公肯定也不願意四面樹敵。他機敏的抓住了魯宋隔閡的機會,開始了外交攻勢。

周桓王三年(鄭莊公二十七年,魯隱公六年,前717年)的春天,鄭莊公主動派出使者跟魯國講和。魯隱公這時正在生宋國的氣,所以就答應了鄭國的請求。本來鄭莊公也想跟陳國修好,可是陳國仗著有宋國和衛國撐腰,拒絕了他的好意。鄭莊公也不客氣,既然敬酒不吃那就吃罰酒吧,五月,“鄭伯侵陳”,搶了一大堆戰利品回來。

不過,我們不知道鄭莊公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打陳國,因為此時他的長葛還被宋人圍著呢。他為什麼不去解圍,反倒有心思劫掠陳國呢?有人說其實宋國早已撤圍,所以他才沒去救援。可是《公羊傳·隱公五年》和《穀梁傳·隱公五年》都說宋圍長葛是“久也”,尤其是到了這年秋天,“宋人取長葛”,長葛最終還是陷落了,所以宋已撤圍的說法很值得懷疑。

照理說這一來宋國和鄭國的仇算是結大了,按鄭莊公以往的表現來看,他絕不會善罷甘休。可是歷史卻總有出人意料的地方。也不知道什麼原因,第二年(周桓王四年,鄭莊公二十八年,魯隱公七年,前716年)秋天,也就是把犬戎逐出岐豐之地的秦文公死去的那一年秋天,上一年還你來我往打得熱鬧的宋國和鄭國竟然也講和了。這倆這一講和,剛剛捱了揍的陳國坐不住了,趕忙也跑過來跟鄭國講和,而且不僅僅講和,還請求把女兒嫁給鄭莊公的世子忽,而鄭莊公竟然還同意了。

“伐鄭聯盟”到這時候已經瓦解了,衛國應該也不會想自己跟鄭國單挑。不知道是哪一國先主動找的齊國,周桓王五年(鄭莊公二十九年,魯隱公八年,前715年)齊國出面調停。到了這年七月,宋、齊、衛、鄭結盟,當初宋、衛圍攻鄭國東門、割了鄭國穀子的事到此算是翻篇了。

可是轉過年來的周桓王六年(鄭莊公三十年,魯隱公九年,前714年),剛剛到來的和平就又被打破了,原因是宋國沒履行對周王室負有的義務,所以鄭莊公“以王命討之,伐宋”。

有人說鄭莊公這個“以王命”是假傳聖旨,不過,雖然在前一年“虢(guó)公忌父始作卿士於周”,但周桓王卻並沒撤鄭莊公的職,他此時仍然是周的卿士,而且在三年前(周桓王三年,鄭莊公二十七年,魯隱公六年,前717年)。鄭莊公就曾藉著救濟東周饑荒的機會朝覲過周桓王,雖然雙方關係沒得到根本改善,但多少應該有所緩和,要說周桓王因此給鄭莊公下達了討宋的命令,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而鄭莊公放著“宋人取長葛”的仇不報,費事巴拉好容易達成了宋、齊、衛、鄭四國聯盟,看上去也不像有翻臉比翻書還快的必要,所以鄭莊公到底是不是“假命伐宋”還真有點不好說。

國史閒談|先秦二九•春秋小霸鄭莊公(上)

假命伐宋

宋國和魯國這時候雖然有隔閡,但畢竟還是盟國,所以宋國本可以向魯國求援。以魯國的身份,即使由於忌憚“王命”而不能出兵相助,至少也可以從中調停一下。但宋國還在生魯國當年沒出兵救援的氣,再加上鄭莊公這一次征伐也沒把宋國怎麼樣,所以宋國就根本沒鳥魯國。人家不求你就不求你唄,可是魯隱公卻氣得不行,從此魯宋絕交,魯國也加入到討伐宋國的行列裡來了。

能征慣戰的鄭莊公為什麼這次伐宋無功而返呢?我們不知道,但估計跟“北戎侵鄭”有關。這個插曲發生在當年的年末,鄭軍以誘敵深入之計設伏兵大敗來犯的北戎。以這種智謀和戰鬥力,如果不是為了抵禦北戎而不得不放棄伐宋,宋國恐怕很難招架,所以說,鄭莊公的無功而返可能是跟這件事有關的,但這僅僅只是一種猜測,事實是否如此,我們還是不知道。

國史閒談|先秦二九•春秋小霸鄭莊公(上)

—— 未完待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