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臣見皇帝,自稱“奴才”者地位高,自稱“臣”者地位低

相信很多人在觀看《鐵齒銅牙紀曉嵐》時留意到了這樣一個細節,同樣是面對皇上,和珅稱自己為“奴才”,而紀曉嵐則稱自己為“臣”。

依照現代人的眼光看這個問題,基本所有人都會認為“奴才”二字在地位上絕對要比“臣”的地位低。

清代大臣見皇帝,自稱“奴才”者地位高,自稱“臣”者地位低

按理說和珅是滿人,紀曉嵐是漢人,儘管清朝提倡“滿漢一家”,但實則滿人的地位是高於漢人的,而漢人在身份上同樣是低於滿人的。

再者,從官位上來講,和珅的官階也高於紀曉嵐,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而紀曉嵐自稱“臣”呢,難道是導演故意醜化和珅而抬高紀曉嵐?

自然不是這樣,儘管在現代人眼中“臣”的確應該是高於“奴才”的,但是放在清朝則恰恰相反—“奴才”是高於“臣”的。

清代大臣見皇帝,自稱“奴才”者地位高,自稱“臣”者地位低

很多人不瞭解“奴才”這個詞的來歷,這個詞原本是北方遊牧民族所使用的一個貶低人的詞彙,也被專門用來表示類似奴隸的這一階層。最初叫做“駑才”,後來這個詞彙傳入中原之後,改為“奴才”,實則早在中原地區,是根本沒有這個詞彙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滿人入關之前的社會制度尚介於奴隸制和封建制之間,後來入主中原以後依然殘存有奴隸制的影子,即便到了晚清,在滿人內部依然保持著森嚴的主僕關係等級。所以,“奴才”一詞雖有貶義,但卻是專屬於滿人主僕之間的稱呼,屬於自家人。而“臣”才是非自家人的外人稱呼。換句話說,紀曉嵐根本沒資格自稱為“奴才”。

清代大臣見皇帝,自稱“奴才”者地位高,自稱“臣”者地位低

在清朝的典章制度上,“奴才”這個詞是有其特殊地位的。

清朝規定,臣子給皇帝上奏摺,滿臣要自稱為“奴才”,漢臣要自稱為“臣”,倘若漢臣自稱為“奴才”,那就是“冒稱”,是萬萬不允許的。也可以說,漢人想自稱“奴才”,是根本不夠資格的。

比如乾隆三十八年,滿臣天寶和漢臣馬人龍共同上了一道科場舞弊案的奏摺,由於天寶名字在前,於是身為漢臣的馬人龍也跟著天寶一起用了“奴才”二字。這一來便成了奴才天寶、馬人龍。

清代大臣見皇帝,自稱“奴才”者地位高,自稱“臣”者地位低

誰料想這封奏摺被乾隆看到後,大為惱火,當堂將馬人龍痛斥了一番,罵他冒稱“奴才”。此後乾隆皇帝並重新立了規矩:“舉凡內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均一體稱“臣”。”做出這個規定,就是為了不讓漢臣自稱“奴才”,寧可讓滿臣遷就漢臣也稱“臣”。

儘管在奏摺之上不再寫“奴才”二字,但滿臣見了皇帝,仍自稱自己是奴才。在滿人眼裡,“奴才”要比“臣”金貴的多,這樣才能表現出自己跟皇帝是一個族類,才更親近。

清代大臣見皇帝,自稱“奴才”者地位高,自稱“臣”者地位低

魯迅先生在其雜文《隔膜》之中,曾寫道:“滿洲人自己,就嚴分著主奴,大臣奏事,必稱‘奴才’;而漢人則稱‘臣’就好,這並未因為‘炎黃之胄’特地優待,賜以佳名的。其實是所以別與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於‘奴才’數等!

由此可見,在清朝,“奴才”二字才吃香,“臣”不過三等公民罷了。滿清雖已覆滅百年,然“奴才”二字卻遲遲未曾去除,滿奴才沒有了,洋奴才多了,“三陪一”的規矩正是洋奴才所為,把黑猩猩視為良師益友者與猩猩無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