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臣见皇帝,自称“奴才”者地位高,自称“臣”者地位低

相信很多人在观看《铁齿铜牙纪晓岚》时留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同样是面对皇上,和珅称自己为“奴才”,而纪晓岚则称自己为“臣”。

依照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个问题,基本所有人都会认为“奴才”二字在地位上绝对要比“臣”的地位低。

清代大臣见皇帝,自称“奴才”者地位高,自称“臣”者地位低

按理说和珅是满人,纪晓岚是汉人,尽管清朝提倡“满汉一家”,但实则满人的地位是高于汉人的,而汉人在身份上同样是低于满人的。

再者,从官位上来讲,和珅的官阶也高于纪晓岚,为什么和珅自称“奴才”,而纪晓岚自称“臣”呢,难道是导演故意丑化和珅而抬高纪晓岚?

自然不是这样,尽管在现代人眼中“臣”的确应该是高于“奴才”的,但是放在清朝则恰恰相反—“奴才”是高于“臣”的。

清代大臣见皇帝,自称“奴才”者地位高,自称“臣”者地位低

很多人不了解“奴才”这个词的来历,这个词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使用的一个贬低人的词汇,也被专门用来表示类似奴隶的这一阶层。最初叫做“驽才”,后来这个词汇传入中原之后,改为“奴才”,实则早在中原地区,是根本没有这个词汇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满人入关之前的社会制度尚介于奴隶制和封建制之间,后来入主中原以后依然残存有奴隶制的影子,即便到了晚清,在满人内部依然保持着森严的主仆关系等级。所以,“奴才”一词虽有贬义,但却是专属于满人主仆之间的称呼,属于自家人。而“臣”才是非自家人的外人称呼。换句话说,纪晓岚根本没资格自称为“奴才”。

清代大臣见皇帝,自称“奴才”者地位高,自称“臣”者地位低

在清朝的典章制度上,“奴才”这个词是有其特殊地位的。

清朝规定,臣子给皇帝上奏折,满臣要自称为“奴才”,汉臣要自称为“臣”,倘若汉臣自称为“奴才”,那就是“冒称”,是万万不允许的。也可以说,汉人想自称“奴才”,是根本不够资格的。

比如乾隆三十八年,满臣天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科场舞弊案的奏折,由于天宝名字在前,于是身为汉臣的马人龙也跟着天宝一起用了“奴才”二字。这一来便成了奴才天宝、马人龙。

清代大臣见皇帝,自称“奴才”者地位高,自称“臣”者地位低

谁料想这封奏折被乾隆看到后,大为恼火,当堂将马人龙痛斥了一番,骂他冒称“奴才”。此后乾隆皇帝并重新立了规矩:“举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做出这个规定,就是为了不让汉臣自称“奴才”,宁可让满臣迁就汉臣也称“臣”。

尽管在奏折之上不再写“奴才”二字,但满臣见了皇帝,仍自称自己是奴才。在满人眼里,“奴才”要比“臣”金贵的多,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跟皇帝是一个族类,才更亲近。

清代大臣见皇帝,自称“奴才”者地位高,自称“臣”者地位低

鲁迅先生在其杂文《隔膜》之中,曾写道:“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则称‘臣’就好,这并未因为‘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由此可见,在清朝,“奴才”二字才吃香,“臣”不过三等公民罢了。满清虽已覆灭百年,然“奴才”二字却迟迟未曾去除,满奴才没有了,洋奴才多了,“三陪一”的规矩正是洋奴才所为,把黑猩猩视为良师益友者与猩猩无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