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沿澱街大王廟

關注衛輝慢生活,美好人生從慢生活開始

讀好文 || 交益友 || 品佳日



新鄉故事:沿澱街大王廟

□小七


在沿澱西大街土地廟前,佇立著一對石獅子。這一對石獅子,系大王廟舊物,原立於大王廟山門前兩側,其舊址位於今衛輝市第四完全小學。大王廟,全稱“衛輝府金龍四大王廟”。據史料記載,該廟系明代鹽商建造,舊有戲樓、山門、拜殿、大殿等建築,規模宏廠,構架精竒。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天啟元年(1621年)、光緒九年(1883年)歷經重修。

金龍四大王,名謝緒,南宋諸生,杭州錢塘縣北孝女里人,因其排行第四,讀書於金龍山,故稱“金龍四大王”。因其為中國運河水神和漕運保護神,具有護佑漕運、防洪護堤、保障水上航運安全等職能,因而備受官方和民間的崇祀。明清時期運河沿岸地區金龍四大王信仰極為盛行,衛輝地處運河沿線,亦是信仰較為盛行的地區。衛輝作為貫通南北的商貿重鎮和繁華的鹽商產業聚集地,往來於此的漕軍、運丁成為傳播金龍四大王信仰的重要媒介。漕軍、運丁負責漕糧的運輸,往返於運河之上,涉江過河,艱險無比,故在此建廟祀神,以祈求運河安瀾、水運通暢。1904年“廢廟興學”,由汲縣鹽商劉伯紳出資,改置大王廟為汲縣商立第一初等小學堂。劉經繹,字伯紳,室名六瓶三研齋,江西信豐人。鹽商出身,後經辦實業和教育,在天津開辦有湧源麵粉公司。民國期間曾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及庶務提調。按,王錫彤著《抑齋自述》一書,光緒三十年(1904年)九月九日雲:“劉伯紳經繹,汲縣鹽商經理人也。熱心興學,就大王廟內立小學堂。囑餘擬定辦法章程,餘仍以餘個人理想中之小學,參酌當日頒行之奏定學堂章程為之擬定。”十二月初七日又云:“初七日,考試商立第一初等小學堂,學生應考者六七十名,取正取二十名,副取十名,下餘者列作備取、又備取。餘與李敏修、張蓉浦會同劉伯紳主其事。是為衛輝實行立學堂之始。”


新鄉故事:沿澱街大王廟



1923年,易名汲縣縣立第三小學。1945年,更名汲縣德勝鎮第二中心小學。筆者研究史料發現,在此間的1930年,河南省督學馮良田蒞臨該校視察學務,曾留下一段文字記錄。這段文字敘述了該校當時的現狀。按,《汲縣教育視察報告》(本文刊登於《河南教育》1930年第2卷第15期月刊)記載:“縣立第三小學校,在沿澱街大王廟內。該校有古柏數株,十八年(1929年)春,該校校長商同本街舊日學董,伐樹變假,以作學校設備經費。迨伐樹之後,本街紳董鹹欲各分一臠,力爭此款應歸本街公有,不能充作學科臨時設備等費。爭執日久,無法解決,遂將板存校內,暫為保管。嗣值晉軍駐校,事務員劉長明將存校柏板移寄本街數家民宅,聲言恐有損失,似屬善意,乃校長不知此板究存何處,情殊可疑。查該廟為第三小學校址,古柏當然為第三小學所有,既經伐倒截板,應即令飭該縣教育局轉飭第三小學校長,將柏板塊數尺寸,開具清單,呈報教育局備案,由教育局投標變價,或作第三小學基金,或由第三小學編造臨時預算,呈由教育局切實核計,酌量撥給,以資整理而昭公信。該街紳董不得藉故把持,致礙學務。該校四班,男女同學。初級兩班複式,高級兩班單式。校長段熙海謹慎和平,熱心負責。教員王樂熙授六年級算術,指示清楚。仝載海授五年級三民主義,講解明白。李錦江授五年級國語,預備問答,不適合兒童程度。張培基授一二年級算術,訂正詳細。事務員劉長明,對學校不負責任,應即撤退,並應將柏板追出,以免損失。”此後歷經數次改革和易名,於2005年改名為衛輝市第四完全小學。


新鄉故事:沿澱街大王廟



“四完小”自建校迄今已有百餘年,而殘存的歷史碎片仍在訴說大王廟那段燦爛的歷史過往。1993年在該校建築工地發現一通明代古碑,即《重修衛輝府金龍四大王廟記》(該碑現存於衛輝市博物館)。碑文記述了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大王廟的具體經過。2010年該校在建設南院東教學樓時,又發現一通石匾,上書“海宴河清”四個大字。經專家考證,該石匾刻於光緒九年(1883年)十二月,與石獅子系大王廟同一時代舊物。石匾現已作為該校與大王廟的時代物證嵌入校園牆內,供人憑弔。

伴隨著大運河興衰留下難忘衛輝記憶的大王廟,在遲緩而悠長的歲月裡,書香依然在這裡縈繞,薰染著一代又一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