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比說教更有用

曾看到一個令我沉思的一幕:那是在一個飯店裡,用餐氛圍安靜,坐在對面有一家三口在享用美食,他們時不時的互相進行一些交流互動,很正常且溫馨的家庭用餐時間。過了一會,小孩應該是吃飽了,就想找一些事情做來打發時間,便向母親討要手機,母親的反應好像是在說老是看手機對眼睛不好,以此為理由拒絕了孩子。

誰知,這一拒絕所引發的加下來一幕,令大家措不及防。

在自己的請求被拒絕的那一刻,孩子瞬間就從凳子上站了起來,對著母親揮動起自己的雙手、又哭又鬧的大聲抗議撒潑。

這一變故導致他們一家三口所在位置瞬間成為了全場焦點,孩子的父母都驚慌失措起來,詫異於自己孩子如此不分場合的鬧騰,只好先拿出手機安撫孩子情緒。

目的達成的孩子接過手機也冷靜下來,重新坐回座位玩起手機,母親也沒心情吃飯了,開始苦口婆心的對孩子剛才的因為進行說教,孩子卻壓根就不當一回事,全神貫注的盯著手機屏幕,做父親的只是無奈的搖了一下頭,嘆了一口氣。

看完上面這個案例的讀者肯定都說這個孩子可真不聽話,也有一部分家長則是感同身受,自家孩子也是類似這種情況。

一言不合就發脾氣,面對父母的說教又聽不進去,你要是以暴制暴,那後果無非就是"兩敗俱傷",孩子被教訓的委屈嚎啕大哭,做父母的的又為自己的暴力教育而後悔不已。

面對出現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這種問題,我們推薦家長們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比說教更有用。

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比說教更有用

什麼是"踢貓效應"?

心理學書上是這樣解釋的: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自身不滿憤懣的情緒,從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有一個故事能讓大家更好且形象的瞭解這個效應:

一位父親在公司裡受到了領導的批評,滿懷怒氣的回到家後看到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就把孩子大罵了一頓。孩子很委屈也很生氣,於是又朝著身邊打滾的貓咪踢了一腳,受到驚嚇的貓咪一下子竄到外面大馬路上,卻正巧遇到一輛車開了過來。而為了躲避突然出現的貓咪,開車的司機驚慌失措下又不小心把街邊的小孩給撞傷了。

這整個過程就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是一種典型的因為壞情緒從而導致的惡性循環

"踢貓效應"其實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是容易被我們忽視而已。就比如上述故事中,其實整個事件的導火線就是父親的壞情緒,如果父親能夠用正確的途徑去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就不會導致出現後面的嚴重後果。同樣,我們有的家長也是會把負面情緒帶去家庭生活中,將其發洩在孩子身上,從而導致孩子也養成了容易衝動、亂髮脾氣的壞習慣,所以即使再怎麼煞費苦心的對孩子進行說教,也難起效果,因為沒有從根源上處理問題。

如果想要孩子不再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就需要讓孩子認識和了解"踢貓效應",讓孩子知道"踢貓效應"在我們的而生活中會導致那些不良後果的出現。

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比說教更有用

"踢貓效應"的危害

1.對自身身心造成影響

憤怒是一種極端情緒,據醫學研究表明,生氣會傷心臟、可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活動,對大腦中樞造成惡劣刺激,氣血上衝,還會導致腦溢血等危機情況。又因為傷神生氣時心情不能平靜,導致情緒低落還有神志恍惚。還可能對肺部、肝部、胃部以及腎等人體器官都造成損傷。

總之,生氣是一種極為傷人身心的負面情緒,經常生氣的人,其患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4~5倍

2.易導致攻擊行為,傷害他人

在"踢貓效應"作用下的人很容易出現因為情緒激動從而控制不住出現一些攻擊性行為,這種攻擊行為包括言語和肢體行動上兩種,類似於家庭暴力就是這個原理,因為自身情緒的不合理發洩,從而將其發洩在他人身上,對他人造成了傷害,而且有的時候一些傷害也會是不可磨滅的。

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比說教更有用

3.對人際關係造成傷害

家面對孩子亂髮脾氣這一情況的出現束手無措,說教也不起效果的最關鍵原因就是,不知道其實是我們自身導致的孩子有了這一壞習慣。"踢貓效應"就是如此,我們自身負面情緒的不合理發洩導致對身邊人造成了傷害,同時也對人際關係造成了影響。

而人生髮展離不開一個好的人際交往,如果孩子總是亂髮脾氣,就不會有人願意主動與之交往,有關孩子的負面情況也會被傳播,勢必影響孩子的未來。

4.使情況更加糟糕

"踢貓效應"導致的最常見的後果就是惡性循環,導致情況越來越糟糕,因為我們把自身的負面情緒發洩給一個無辜者身上,勢必會導致被傷害者心生委屈不滿,也會把自身負面情緒發洩給下一個無辜者。而且有的一些事情其實可以用溝通和協商來和平處理,卻因為自身脾氣暴躁從而導致更為糟糕的後果。

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比說教更有用

如何通過"踢貓效應"教育孩子正確對待情緒表露?

1. 讓孩子瞭解和認識踢貓效應

家長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新聞事件或者是社會熱點來對孩子進行教育,以此為示例來對孩子闡述什麼是"踢貓效應",儘可能的用比較生動具體的說明方法已達到孩子能更好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踢貓效應"所帶來的危害,以此為警示來告訴孩子自身負面情緒不正確的而發洩將會給自己還有他人帶來傷害,所以一定要剋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能失控,不要一言不合就發脾氣。

2. 家長以身作則

很多孩子的"臭脾氣"其實也都是來自於父母的影響,孩子在學習發展階段,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有著潛移默化卻深遠持久的作用,也是因為孩子經常和家長生活在一起,家長就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了避免孩子情緒管理的錯誤,首先做

家長的就要剋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把負面情緒帶到家庭生活中去,更不要讓孩子成為發洩對象。這是對孩子身心的傷害,也會導致孩子變得一言不合就亂髮脾氣。只要家長以身作則,孩子也會相應的學習到好的行為習慣。

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比說教更有用

3. 學會換位思考

"踢貓效應"的產生就是人們無法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住自身負面情緒的發洩,從而做出發洩在他人身上的錯誤行為,那麼如果想要讓孩子有效的控制住自我情緒,換位思考就是關鍵。可以讓孩子學者換位思考,比如,讓孩子把自己想象為"踢貓效應"中的那隻貓咪,面對他人的情緒發洩對自己產生了傷害卻只能承受而無法反抗,這樣的情況願意承受麼?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沒有人會願意作為一個出氣包,所以要讓孩子認識到不要隨意的發洩自身負面情緒從而影響到他人,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道理。

同時,做家長的也可以教給孩子如何正確的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可以使和他人談心,也可以是外出散心或者是做一些運動來進行發洩。

孩子成長道路上,父母不光是老師,也是學生,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美好光明的未來。

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比說教更有用

我是鯨魚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