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換購減持”的緣起與幻滅

如果要評選2019年公募界的“網紅”,非ETF換購莫屬。今年頻出的百億ETF背後,被減持新規困獸兩年的大股東減持的心思,在指數基金髮行換購的浪潮中得到一時的解脫,然而,一則窗口指導傳聞,讓這個念想再度“幻滅”。

11月1日,有媒體報道,證監會對於上市公司股東超額換購公募ETF大額減持,以至於淨值大幅跑輸基準的情況,已經出臺了相關窗口指導,具體要求是:成立時股東所換購的比例不能超過上市公司在該ETF所跟蹤指數的權重,同時換購股東要遵守證監會對於減持的相關規定。

而這則“窗口指導”出臺的背景,或源於某一款中證800 ETF募集階段接受大量ETF換購投資者,而成立之後淨值大幅落後追蹤指數有關。

一般來說,ETF基金在成立之後如果持有超額股票權重,會選擇賣出多餘權重股。而一旦多餘權重股比例過大,給相關個股帶來巨大拋壓,ETF淨值就會偏離落後於追蹤指數。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這一新規出臺,對於大股東想要通過公募ETF換購來減持這一通道將被禁止,而對於基金公司來講,如果不接受大股東的超額換購,那麼規模將變小,小規模的ETF不足以覆蓋其成本,自然而然會減少相關ETF的發行。

作為上市公司大股東,既想減持套現、落袋為安,又不想直接衝擊股價、承受罵名,ETF成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

事實上,2011年第一例ETF換購,上市公司股東換購的目的即是減持套現

當時ETF換購是個“新物種”,上市公司股東還沒有意識到其“益處”,不過2017年5月監管發佈減持新規之後,那些一心想要減持套現的股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將塵封已久的ETF換購捧上“C位”。

減持新規之後,ETF換購風潮在2018年迅速升溫,並在2019年瘋狂,有一句老話說的好:“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

緣起

//


對於ETF換購,大部分投資者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地方在於普通投資者難以接觸大額ETF換購?熟悉則是近期ETF換購減持的套路被“刷屏”。

而這個被監管摁住喉嚨的減持套路的“鼻祖”,源於一家上市公司——迴天膠業。

2012年2月,迴天膠業發佈了一則“

離奇”的減持公告,公司描述其第二大股東大鵬創投竟然在半年前的9月15日,通過換購ETF的方式,變向減持了97萬股迴天膠業。

須知,半年前的8月,恰逢大鵬創投集中減持迴天膠業股票。而回天膠業披露了大鵬創投集中競價減持,大宗交易減持,唯獨沒有披露這97萬的ETF換購。

這則遲到半年的減持公告沒有披露其“遲到的原因”。而直到四年之後,2016年9月,迴天膠業在其披露的監管函中得到了解答。

根據2016年9月披露的《監管行為》,2012年2月20日至2012年2月21日,大鵬創投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迴天新材共260,000股,佔總股本0.2462%,因操作失誤買入迴天膠業共49,500股,佔總股本0.0469%。


“ETF換購減持”的緣起與幻滅


這筆短線交易的初衷已經不為人知。但由於這筆短線交易的存在,迴天膠業被迫要求自查大鵬創投過去半年的減持情況。而這起ETF換購,其實是被“拔起蘿蔔帶出泥”。

如今,大鵬創投這家公司早已經被連續出示嚴重經營異常,連大股東都已經被吊銷營業執照。然而沒有人能夠預料,若非這個大鵬創投“誤操作”,也許沒有那麼多上市公司知道這個“套路”,亦或者普通投資者可能至今都被大股東的ETF減持套路矇在鼓裡。

//

擴散

//

距離第二例ETF換購出現,在第一例被公之於眾之後,僅僅過去了2個月時間。

2012年4月26日,海康威視的第三大股東新疆威訊以所持股份600萬股(佔總股本0.60%)換購華泰柏瑞滬深300ETF。

正當ETF換購這個新事物萌芽,2013年南方基金因“換購門”遭證監會處罰,剛萌芽的ETF換購被掐滅,至此,ETF換購被“塵封”。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5月監管發佈減持新規,大股東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開心”減持了,但是大股東減持是“剛需”,自古有需求就有供給,被“塵封”的ETF換購開始派上用場。

戲劇的是,2018年,A股一路向下,上市公司股東也沒有了減持的慾望,都在忙著穩股價,自然,本該大派用場的ETF換購表現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

而2018年規模較大的一筆ETF換購是中國石油集團以合計11.33億股的A股股份分別認購博時基金、華夏基金和銀華基金髮行的央企結構調整 ETF份額。

2019年,A股觸底反彈,一路高歌猛進,從年初的2500點一路上攻至4月份的3288點。光今年上半年涉足ETF換購領域的A股上市公司就已多達12家,超過了之前年份換購之和。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截止10月31日,已有超50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實施了換購ETF的動作,或公佈了換購ETF的計劃,其中規模較大的幾筆換購涉及金額均達到數十億。

具體而言,今年5月,中興通訊、中國石油大股東換購工銀瑞信滬深300ETF合計逾42億元,佔該基金首募規模60%以上;今年6月,中航系旗下7家上市公司換購富國中證軍工龍頭ETF,合計換購金額逾38億元,佔該基金首募規模的50%以上。

2019年9月,大家人壽將持有的10.38億股中國建築股份換購成博時、嘉實、廣發旗下的3只央企創新驅動ETF,合計換購金額約60億元;此外,大家人壽還在9月將持有的1.96億股萬科A股股份換購成了平安中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主題ETF的基金份額,對應換購金額超過50億元。

2019年10月9日,某一款中證800ETF發佈合同生效公告,認購總規模為66.01億元。有投資者反饋,這一款中證800ETF自今年10月8日成立以來,截止10月18日,跌幅超4.6%。同期,跟蹤標的中證800指數張0.7%。而主要原因可能是超額換購所致。

根據公司公告,超額換購的三隻個股分別是深科技、白銀有色、福斯特,在中證800的權重合計0.1%,但合計換購金額超9億,佔總規模約14%。

//

套路

//

換購是指在ETF發行期間,投資者可以用一隻或者幾隻成分股來換取ETF基金份額。與用現金認購基金份額的模式相比,換購方式是用手中的成分股換取基金單位,相當於“以物換物”。

值得注意的是,換購只能在基金髮行期間進行,當基金成立、上市之後,就只能按照基金公司每天公佈的清單中的一籃子股票來申購了,清單公佈的一籃子股票有幾十上百隻,準備起來十分不方便,而且涉及到的金額動輒幾十上百萬,參與門檻很高。所以,換購需要抓住特定的交易時間段。

在ETF成立後,跟蹤指數的成分股有其合理的權重,如果其中某一個或多個上市公司換購超標了,ETF會出現跟蹤誤差,此外,如果超標股票流動性太差,還會出現較大的衝擊成本,可能會超過換購總體收益,造成基金淨值損失。

而與主動管理基金不同,ETF基金的使命就是儘可能擬合對應指數,跟蹤誤差大是ETF的致命傷。一旦出現超額換購,對ETF淨值的衝擊可能更大,對其他基金持有人是不公平的。

//

雙贏?勾結?

//

緣何上市公司股東換購ETF日漸成風?根據相關人士表述,相比於直接減持,換購ETF不僅費率低而且減持無需公告。

一般來說,持有ETF成份股的股東可以用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換購該ETF份額,然後該股東再通過賣出換購的ETF份額完成套現減持。由於交易ETF時不需要再發布減持公告,也不再需要受到“任意連續90日內通過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比例不得超過1%”的政策限制,更為自由。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大股東不公開減持、不直接賣出股份,也就減少了造成公司股價波動的可能,比直接減持對二級市場造成的損失要小。

根據基金公司相關人士表述,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換購的是大股東,一般規模較大,即便換購後續可能面臨減持,但大部分基金公司對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換購需求還是持歡迎的態度。而且換購ETF有利於做大基金規模,並且“狠賺”一筆。

一位公募基金總經理直言,“公募面臨的發展環境越來越嚴峻,前有銀行理財產品分流貨幣基金,後有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潛在威脅,再加上某些重要政策還可能面臨調整,這時候還要對客戶的需求挑三揀四,顯然是不合適的。”

實際上,2019年已經有多起上市公司股東拿股份換購股票ETF份額後不久基金份額便開始萎縮的情況發生。

今年6月,中航系旗下7家上市公司換購富國中證軍工龍頭ETF,合計換購金額逾38億元,佔該基金首募規模的50%以上。

富國中證軍工龍頭ETF成立於7月23日,份額為72.02億份,截至9月30日份額縮減至58.32億份,份額也縮減了19%。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超額換購引發的問題已經引起監管層的關注。

近日,根據相關人士透露,證監會對於上市公司股東超額換購公募ETF大額減持,以至於淨值大幅跑輸基準的情況,已經出臺了相關窗口指導,具體要求是:成立時股東所換購的比例不能超過上市公司在該ETF所跟蹤指數的權重,同時換購股東要遵守證監會對於堅持的相關規定。

如果這一新規出臺,對於大股東想要通過公募ETF換購來減持這一通道將被禁止,而對於基金公司來講,如果不接受大股東的超額換購,那麼規模將變小,小規模的ETF不足以覆蓋其成本,自然而然會減少相關ETF的發行。

或許不久,ETF換購將再次被“塵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