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嘉靖帝的“正名之戰”,“大禮議”之爭背後折射出什麼道理?

嘉靖帝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在位46年間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是明朝中後期頗有作為的一位中興之主。但他留給後世最深的印象卻是一位性格倔強,甚至是有些偏執的皇帝,造成這個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發生在嘉靖帝即位初期的“大禮議”之爭。

那麼什麼是“大禮議”之爭?“大禮議”之爭又對嘉靖一朝及之後的明朝歷史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呢?

作為嘉靖帝的“正名之戰”,“大禮議”之爭背後折射出什麼道理?

“大禮議”之爭的主角嘉靖帝

一、“大禮議”之爭因何而起?

嘉靖帝朱厚熜的皇位來的有些意外,本來皇位和他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但在他15歲這一年,機會卻毫無徵兆地降臨在了他的頭上。這一年的春天,縱情聲色的正德皇帝駕崩,而他又沒有皇子,於是在張太后以及內閣首輔楊廷和等人的商議下,決定由正德皇帝的堂弟,此時為興王的朱厚熜繼承大統,朱厚熜就這樣機緣巧合地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統治者。

雖說已經成為皇帝,但畢竟只是名義上的,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大臣們可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皇帝不太放心。於是,在迎接朱厚熜登基的禮儀上,雙方爆發了第一次爭議。按照楊廷和的安排,朱厚熜應遵從太子即位的禮儀從東華門進入京城,居住在文華殿。而朱厚熜顯然不認同這種方案,他認為自己並不是以太子的身份即位的,於是堅決不從,雙方僵持不下。最後還是由太后出面令群臣上箋勸進才化解了此次爭議,在朱厚熜的堅持下,他從大明門進入京城,隨即在奉天殿即位,並於次年改元嘉靖。

作為嘉靖帝的“正名之戰”,“大禮議”之爭背後折射出什麼道理?

內閣首輔楊廷和

嘉靖帝的倔強是楊廷和等內閣大臣始料未及的,這次關於以什麼身份即位的爭議只是“大禮議”之爭前的“開胃小菜”。即位後沒過幾天,嘉靖帝便下令群臣商定自己親生父母的封號。對於此事,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大臣們的意見相對統一,他們認為嘉靖帝既然是由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尊奉正統,要以正德皇帝的父親為皇考,而要稱嘉靖帝自己的生父為“皇叔考興獻大王”,母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也要自稱“侄皇帝”。這是嘉靖帝絕對不能接受的,在倔強的嘉靖帝心中,如果自己的親生父母都變成了叔父、叔母的話,那自己這個皇帝不當也罷,一場在嘉靖帝和內閣大臣間爆發的“大禮議”之爭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作為嘉靖帝的“正名之戰”,“大禮議”之爭背後折射出什麼道理?

縱情聲色的正德皇帝

二、經過三次激烈交鋒,“大禮議”之爭塵埃落定

01 初次交鋒

剛剛即位的嘉靖帝還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朝中沒有自己親信的大臣和信得過的政治班底,面對內閣大臣咄咄逼人的態勢,嘉靖帝也是一籌莫展。此時,一個名叫張璁的進士及時地伸出了援手。張璁向嘉靖帝上疏表明了自己支持皇帝的立場,他認為嘉靖帝繼承皇位是“繼統”而不是“繼嗣”,他認為:“禮非從天降也,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矣。故聖人緣人情以制禮,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也。”嘉靖帝在看到張璁的上疏後大為欣喜,不禁說道:“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

可畢竟像張璁這樣敢於仗義執言的官員是少數,在眾大臣的反對聲中, 張璁的意見很快就被淹沒。楊廷和對張璁的評價是“秀才安知國家事體”,而將其貶黜到外地做官。

“大禮議”之爭的第一次交鋒以內閣大臣們的獲勝而告一段落。

作為嘉靖帝的“正名之戰”,“大禮議”之爭背後折射出什麼道理?

進士張璁之墓

02 波瀾再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被貶為南京刑部主事的張璁與同僚桂萼等又上疏重提舊事。當時嘉靖帝對自己生父只能稱“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而稱正德皇帝的生父為皇考,張璁等人再次上疏的目的就是替皇帝去掉“本生”二字,讓嘉靖帝的生父成為名正言順的皇考。

楊廷和當然不願看到這種局面的發生,他不僅百般阻礙張璁等人進京,甚至在嘉靖帝召張璁進京後妄圖於半路刺殺張璁。

歷盡艱險抵達京城後的張璁發現,此時自己面臨的形勢並不比他當初被貶外地為官時有什麼改善,反而是更加嚴峻。以楊廷和為首、包括六部官員在內的眾多大臣極力維護著自己心中所謂的“禮法”,不肯退讓一步。他們召集大臣反對張璁等人的上疏,一時間雲集響應,竟達200多人之眾。在此情形下,站在皇帝一邊的張璁、桂萼等人顯得形單影隻,步履維艱。“大禮議”之爭的第二次交鋒由於雙方力量的懸殊而以“繼嗣派”的再次獲勝而告終。

作為嘉靖帝的“正名之戰”,“大禮議”之爭背後折射出什麼道理?

祭祀宗廟是皇家的頭等大事

03 反敗為勝

連續的受挫反而激起了嘉靖帝的鬥志,骨子裡的倔強和偏執在此時一併迸發出來。經過了幾年的蟄伏,嘉靖帝在朝中漸漸樹立起了威嚴,在同楊廷和的角力中也慢慢佔據了上風,畢竟在封建社會中,皇權是至高無上的。此時的楊廷和使出了一招“苦肉計”,他用請辭的手段來試探嘉靖帝的態度,同時也是藉此機會要挾一下這位年輕皇帝。可令楊廷和意想不到的是,嘉靖帝在第一時間就批准了他的請辭,打了楊廷和一個措手不及,“繼嗣派”就這樣失去了主心骨。

嘉靖三年七月,嘉靖帝詔諭禮部,以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為由正式確立自己父母的正統地位,此舉引起群臣譁然。此時正值早朝結束,以吏部左侍郎何孟春為首的大臣在金水橋攔阻挽留群臣,並召集眾人一同反抗皇帝的旨意。楊廷和之子楊慎更是慷慨激昂地呼喊道:“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堅守節操大義而死,就在今日。”群臣在殿外慟哭不止、呼聲震天,即使嘉靖帝傳旨申斥也絲毫不起作用。

作為嘉靖帝的“正名之戰”,“大禮議”之爭背後折射出什麼道理?

楊廷和之子——狀元楊慎

被激怒的嘉靖帝於是下令錦衣衛將為首的大臣下詔獄,將五品以下官員134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86人停職待罪。怒氣未消的嘉靖帝在幾天後下令將下獄的大臣嚴厲處理,其中四品以上官員停發俸祿,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當場就有16名大臣被活活打死,創造了有明一代庭杖致死的最高記錄。

在嘉靖帝的大棒揮舞下,朝堂之上的反對聲音消失了,再也沒有人敢於挑戰皇帝的權威。嘉靖帝於是乘勝追擊,隨即給自己生父上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給自己生母上尊號“聖母章聖皇太后”,轟轟烈烈的“大禮議”之爭最終以嘉靖帝的勝利而告終。

作為嘉靖帝的“正名之戰”,“大禮議”之爭背後折射出什麼道理?

嘉靖帝依靠強權取得了“大禮議”之爭的最後勝利

三、“大禮議”之爭背後折射出什麼道理?

持續數年之久的“大禮議”之爭就這樣隨著嘉靖帝的勝利而落下了帷幕,但其背後折射出的道理卻值得我們深思。我認為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 “大禮議”之爭是嘉靖帝為首的“皇帝派”與楊廷和為首的“內閣派”之間的政治鬥爭

嘉靖帝以“外藩”的身份承繼大統,本就相對處於弱勢的地位,加之作為內閣首輔的楊廷和位高權重,並自視有擁立之功,自然做不到對年輕的新皇帝言聽計從。從事實上看,楊廷和確無專權自立的想法,他對嘉靖帝的“考驗”也大多出於對宗制禮法和江山社稷的考慮。只不過從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皇權的逐漸集中就成為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到了明朝時期,這種趨勢隨著朱元璋廢除丞相而到達了一個高峰。

在此大背景下,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進一步放大和凸顯,已經愈發變得無法牽制,這從之前的正德皇帝的為所欲為中就能窺探一二。而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派”,本著避免遇到第二個正德皇帝的想法,從嘉靖帝即位之初就與之進行政治上的角力,

則更像是對舊有的“君臣共治天下”風氣的懷念以及對“失去控制”的皇權的試探性挑戰。可想而知,雖然嘉靖帝年紀輕輕且根基不穩,但只要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就意味著獲得了絕對的權力,這也預示著“內閣派”在這場政治鬥爭中註定要被“皇帝派”所碾壓。

作為嘉靖帝的“正名之戰”,“大禮議”之爭背後折射出什麼道理?

皇權的逐漸集中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02 “大禮議”之爭是“繼統派”與“繼嗣派”之間的禮法鬥爭

嘉靖帝的得位不是傳統的父死子繼,而是兄終弟及,這在眾多大臣看來是“小宗入繼大宗”。所以楊廷和認為,既然你是我們選定擁立的皇帝,就要按照我們的規矩來。歷史上也確實有此先例,漢哀帝和宋英宗都是以兄終弟及的身份入繼大統,並都尊奉前任皇帝的生父為皇考,這也是以楊廷和為首的“繼嗣派”和以張璁為首的“繼統派”的根本分歧所在。但在嘉靖帝看來,這種舊有的禮法觀念近乎於泯滅人倫,本就性格倔強的他絕不會同意把自己的親生父母變成叔父、叔母,更何況自己的身份是大明王朝的皇帝。

作為嘉靖帝的“正名之戰”,“大禮議”之爭背後折射出什麼道理?

嘉靖帝為給自己親生父母“正名”而煞費苦心

03 “大禮議”之爭是“程朱理學派”與“王陽明學派” 之間的思想鬥爭

“大禮議”之爭不僅停留在政治和禮法層面上,還體現在思想的演進和變革上。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大臣們所遵循的是絕對理學的程朱道學,楊廷和在“大禮議”之爭一開始就表明:“惟宋儒程頤《濮議》最得義理之正,可為萬世法。”可見在他們看來,程朱理學是世間正道,是不可動搖的思想本源。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程朱理學自身的矛盾和問題愈發凸顯,尤其在“大禮議”之爭中,充分暴露了程朱理學不近人情的冷酷面目和不顧現實的僵化心態。而王陽明的心學則在此時展現出了全新的面貌,王陽明主張由異在的、外超越的天理向內在的、內超越的人心轉化,即由天理向人心貼近,認為禮法要以人情為基礎。而張璁與王陽明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張璁僅比王陽明小三歲,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隱藏在“大禮議”之爭背後的其實是新派思想和舊有思想相互碰撞的結果。

作為嘉靖帝的“正名之戰”,“大禮議”之爭背後折射出什麼道理?

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

四、“大禮議”之爭產生的影響

“大禮議”之爭對於嘉靖一朝以及後世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此事件之後,嘉靖帝逐漸恢復了朝廷秩序,並進一步確立了自己至高無上的皇權,這為之後的中興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與此同時,“大禮議”之爭也加劇了嘉靖帝與大臣們之間的隔閡,使得君臣互不信任的情況日趨嚴重,直至形成難以逾越的鴻溝。

在楊廷和集團的敗滅過程中,新生的政治力量嶄露頭角並迅速成長,成為了嘉靖帝在這場鬥爭中的最大收穫。而這場“從大亂到大治”的“大禮議”之爭標誌著明武宗時代的正式結束以及嘉靖革新時代的真正到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大禮議”之爭拉開了明朝中晚期改革的歷史序幕,可謂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明史楊廷和傳》《明史世宗本紀》《明史張璁傳》《正典禮第一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