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嘉靖帝的“正名之战”,“大礼议”之争背后折射出什么道理?

嘉靖帝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在位46年间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是明朝中后期颇有作为的一位中兴之主。但他留给后世最深的印象却是一位性格倔强,甚至是有些偏执的皇帝,造成这个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发生在嘉靖帝即位初期的“大礼议”之争。

那么什么是“大礼议”之争?“大礼议”之争又对嘉靖一朝及之后的明朝历史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呢?

作为嘉靖帝的“正名之战”,“大礼议”之争背后折射出什么道理?

“大礼议”之争的主角嘉靖帝

一、“大礼议”之争因何而起?

嘉靖帝朱厚熜的皇位来的有些意外,本来皇位和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在他15岁这一年,机会却毫无征兆地降临在了他的头上。这一年的春天,纵情声色的正德皇帝驾崩,而他又没有皇子,于是在张太后以及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的商议下,决定由正德皇帝的堂弟,此时为兴王的朱厚熜继承大统,朱厚熜就这样机缘巧合地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者。

虽说已经成为皇帝,但毕竟只是名义上的,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臣们可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皇帝不太放心。于是,在迎接朱厚熜登基的礼仪上,双方爆发了第一次争议。按照杨廷和的安排,朱厚熜应遵从太子即位的礼仪从东华门进入京城,居住在文华殿。而朱厚熜显然不认同这种方案,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以太子的身份即位的,于是坚决不从,双方僵持不下。最后还是由太后出面令群臣上笺劝进才化解了此次争议,在朱厚熜的坚持下,他从大明门进入京城,随即在奉天殿即位,并于次年改元嘉靖。

作为嘉靖帝的“正名之战”,“大礼议”之争背后折射出什么道理?

内阁首辅杨廷和

嘉靖帝的倔强是杨廷和等内阁大臣始料未及的,这次关于以什么身份即位的争议只是“大礼议”之争前的“开胃小菜”。即位后没过几天,嘉靖帝便下令群臣商定自己亲生父母的封号。对于此事,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臣们的意见相对统一,他们认为嘉靖帝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正德皇帝的父亲为皇考,而要称嘉靖帝自己的生父为“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也要自称“侄皇帝”。这是嘉靖帝绝对不能接受的,在倔强的嘉靖帝心中,如果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变成了叔父、叔母的话,那自己这个皇帝不当也罢,一场在嘉靖帝和内阁大臣间爆发的“大礼议”之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作为嘉靖帝的“正名之战”,“大礼议”之争背后折射出什么道理?

纵情声色的正德皇帝

二、经过三次激烈交锋,“大礼议”之争尘埃落定

01 初次交锋

刚刚即位的嘉靖帝还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朝中没有自己亲信的大臣和信得过的政治班底,面对内阁大臣咄咄逼人的态势,嘉靖帝也是一筹莫展。此时,一个名叫张璁的进士及时地伸出了援手。张璁向嘉靖帝上疏表明了自己支持皇帝的立场,他认为嘉靖帝继承皇位是“继统”而不是“继嗣”,他认为:“礼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故圣人缘人情以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嘉靖帝在看到张璁的上疏后大为欣喜,不禁说道:“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

可毕竟像张璁这样敢于仗义执言的官员是少数,在众大臣的反对声中, 张璁的意见很快就被淹没。杨廷和对张璁的评价是“秀才安知国家事体”,而将其贬黜到外地做官。

“大礼议”之争的第一次交锋以内阁大臣们的获胜而告一段落。

作为嘉靖帝的“正名之战”,“大礼议”之争背后折射出什么道理?

进士张璁之墓

02 波澜再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被贬为南京刑部主事的张璁与同僚桂萼等又上疏重提旧事。当时嘉靖帝对自己生父只能称“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而称正德皇帝的生父为皇考,张璁等人再次上疏的目的就是替皇帝去掉“本生”二字,让嘉靖帝的生父成为名正言顺的皇考。

杨廷和当然不愿看到这种局面的发生,他不仅百般阻碍张璁等人进京,甚至在嘉靖帝召张璁进京后妄图于半路刺杀张璁。

历尽艰险抵达京城后的张璁发现,此时自己面临的形势并不比他当初被贬外地为官时有什么改善,反而是更加严峻。以杨廷和为首、包括六部官员在内的众多大臣极力维护着自己心中所谓的“礼法”,不肯退让一步。他们召集大臣反对张璁等人的上疏,一时间云集响应,竟达200多人之众。在此情形下,站在皇帝一边的张璁、桂萼等人显得形单影只,步履维艰。“大礼议”之争的第二次交锋由于双方力量的悬殊而以“继嗣派”的再次获胜而告终。

作为嘉靖帝的“正名之战”,“大礼议”之争背后折射出什么道理?

祭祀宗庙是皇家的头等大事

03 反败为胜

连续的受挫反而激起了嘉靖帝的斗志,骨子里的倔强和偏执在此时一并迸发出来。经过了几年的蛰伏,嘉靖帝在朝中渐渐树立起了威严,在同杨廷和的角力中也慢慢占据了上风,毕竟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此时的杨廷和使出了一招“苦肉计”,他用请辞的手段来试探嘉靖帝的态度,同时也是借此机会要挟一下这位年轻皇帝。可令杨廷和意想不到的是,嘉靖帝在第一时间就批准了他的请辞,打了杨廷和一个措手不及,“继嗣派”就这样失去了主心骨。

嘉靖三年七月,嘉靖帝诏谕礼部,以祭告天地、宗庙、社稷为由正式确立自己父母的正统地位,此举引起群臣哗然。此时正值早朝结束,以吏部左侍郎何孟春为首的大臣在金水桥拦阻挽留群臣,并召集众人一同反抗皇帝的旨意。杨廷和之子杨慎更是慷慨激昂地呼喊道:“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群臣在殿外恸哭不止、呼声震天,即使嘉靖帝传旨申斥也丝毫不起作用。

作为嘉靖帝的“正名之战”,“大礼议”之争背后折射出什么道理?

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

被激怒的嘉靖帝于是下令锦衣卫将为首的大臣下诏狱,将五品以下官员134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86人停职待罪。怒气未消的嘉靖帝在几天后下令将下狱的大臣严厉处理,其中四品以上官员停发俸禄,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当场就有16名大臣被活活打死,创造了有明一代庭杖致死的最高记录。

在嘉靖帝的大棒挥舞下,朝堂之上的反对声音消失了,再也没有人敢于挑战皇帝的权威。嘉靖帝于是乘胜追击,随即给自己生父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给自己生母上尊号“圣母章圣皇太后”,轰轰烈烈的“大礼议”之争最终以嘉靖帝的胜利而告终。

作为嘉靖帝的“正名之战”,“大礼议”之争背后折射出什么道理?

嘉靖帝依靠强权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最后胜利

三、“大礼议”之争背后折射出什么道理?

持续数年之久的“大礼议”之争就这样随着嘉靖帝的胜利而落下了帷幕,但其背后折射出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大礼议”之争是嘉靖帝为首的“皇帝派”与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派”之间的政治斗争

嘉靖帝以“外藩”的身份承继大统,本就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加之作为内阁首辅的杨廷和位高权重,并自视有拥立之功,自然做不到对年轻的新皇帝言听计从。从事实上看,杨廷和确无专权自立的想法,他对嘉靖帝的“考验”也大多出于对宗制礼法和江山社稷的考虑。只不过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皇权的逐渐集中就成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到了明朝时期,这种趋势随着朱元璋废除丞相而到达了一个高峰。

在此大背景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进一步放大和凸显,已经愈发变得无法牵制,这从之前的正德皇帝的为所欲为中就能窥探一二。而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派”,本着避免遇到第二个正德皇帝的想法,从嘉靖帝即位之初就与之进行政治上的角力,

则更像是对旧有的“君臣共治天下”风气的怀念以及对“失去控制”的皇权的试探性挑战。可想而知,虽然嘉靖帝年纪轻轻且根基不稳,但只要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就意味着获得了绝对的权力,这也预示着“内阁派”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注定要被“皇帝派”所碾压。

作为嘉靖帝的“正名之战”,“大礼议”之争背后折射出什么道理?

皇权的逐渐集中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02 “大礼议”之争是“继统派”与“继嗣派”之间的礼法斗争

嘉靖帝的得位不是传统的父死子继,而是兄终弟及,这在众多大臣看来是“小宗入继大宗”。所以杨廷和认为,既然你是我们选定拥立的皇帝,就要按照我们的规矩来。历史上也确实有此先例,汉哀帝和宋英宗都是以兄终弟及的身份入继大统,并都尊奉前任皇帝的生父为皇考,这也是以杨廷和为首的“继嗣派”和以张璁为首的“继统派”的根本分歧所在。但在嘉靖帝看来,这种旧有的礼法观念近乎于泯灭人伦,本就性格倔强的他绝不会同意把自己的亲生父母变成叔父、叔母,更何况自己的身份是大明王朝的皇帝。

作为嘉靖帝的“正名之战”,“大礼议”之争背后折射出什么道理?

嘉靖帝为给自己亲生父母“正名”而煞费苦心

03 “大礼议”之争是“程朱理学派”与“王阳明学派” 之间的思想斗争

“大礼议”之争不仅停留在政治和礼法层面上,还体现在思想的演进和变革上。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臣们所遵循的是绝对理学的程朱道学,杨廷和在“大礼议”之争一开始就表明:“惟宋儒程颐《濮议》最得义理之正,可为万世法。”可见在他们看来,程朱理学是世间正道,是不可动摇的思想本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程朱理学自身的矛盾和问题愈发凸显,尤其在“大礼议”之争中,充分暴露了程朱理学不近人情的冷酷面目和不顾现实的僵化心态。而王阳明的心学则在此时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王阳明主张由异在的、外超越的天理向内在的、内超越的人心转化,即由天理向人心贴近,认为礼法要以人情为基础。而张璁与王阳明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张璁仅比王阳明小三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隐藏在“大礼议”之争背后的其实是新派思想和旧有思想相互碰撞的结果。

作为嘉靖帝的“正名之战”,“大礼议”之争背后折射出什么道理?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四、“大礼议”之争产生的影响

“大礼议”之争对于嘉靖一朝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事件之后,嘉靖帝逐渐恢复了朝廷秩序,并进一步确立了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这为之后的中兴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大礼议”之争也加剧了嘉靖帝与大臣们之间的隔阂,使得君臣互不信任的情况日趋严重,直至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杨廷和集团的败灭过程中,新生的政治力量崭露头角并迅速成长,成为了嘉靖帝在这场斗争中的最大收获。而这场“从大乱到大治”的“大礼议”之争标志着明武宗时代的正式结束以及嘉靖革新时代的真正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礼议”之争拉开了明朝中晚期改革的历史序幕,可谓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明史杨廷和传》《明史世宗本纪》《明史张璁传》《正典礼第一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