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吃糖:懂得「補償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來有多厲害?

媽媽我想吃糖:懂得「補償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來有多厲害?

上星期,我3歲兒子在讀的幼兒園舉辦了一場眼睛保健講座。老師講到糖果是影響孩子視力的重要“元兇”時,不少媽媽立即表達了自己的立場:

我們每次出門,孩子都想買糖,不給買就發脾氣,但我是堅決不給他買的;

我家孩子也是,看見糖就想吃,每次我都會嚴厲制止;

我家也不給孩子吃糖,孩子再怎麼哭鬧都沒用,我們也是為了他身體好啊。

看到寶媽們在孩子吃糖這件事情上,全都是嚴厲的反對態度,我突然有點擔心,因為父母對孩子需求一味的拒絕,很可能會導致孩子日後產生補償性心理

媽媽我想吃糖:懂得「補償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來有多厲害?

什麼是補償性心理?

所謂補償性心理,是人的一種自我防禦機制。當我們特別需求某樣東西而不得時,就會想方設法通過其他行為來獲得補償,進而彌補自己內心得不到的缺失感。

兒童教育專家簡.尼爾森認為,每個孩子在童年時所追求的東西只有兩種:歸屬感和價值感。

如果父母沒有給到小孩子足夠的愛、沒有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決策,孩子就會缺失這兩種感覺,從而產生補償性心理:他會不斷地去尋求能給他這方面補充的人、事或物,來彌補內心的缺失。

所以補償性心理來源於人的內心需求,特別是來源於個體需求在童年時沒有得到滿足。它會通過補償性行為“治癒”,更多時候,這種心理會給個體帶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媽媽我想吃糖:懂得「補償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來有多厲害?

補償性心理給孩子的潛意識造成深遠影響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孩子最大的特徵是他看起來適應能力很強。

但事實上,當孩子的需求一直被父母嚴厲拒絕甚至打壓時,他的內心就受到了極大傷害,可是孩子還小,他並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傷害,就會把這些傷害打壓到潛意識當中去。

而在潛意識裡,他會認為自己是不被父母重視的,自己是無足輕重的。

他感受不到來自這個家的歸屬感——父母愛他,以及他在這個家的價值感——存在意義。歸屬感和價值感缺失為補償性心理的產生埋下種子。

當他長大以後,在某個節點,某個行為讓他的潛意識想起童年所遭受的傷害時,補償性心理發揮作用——比如,他看到眼前的糖果,潛意識就會立即調起他童年時候渴望吃而父母不允許的痛苦,於是他開始想要“補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買買買吃吃吃。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年人很多這樣的不自律行為,比如沉迷網絡遊戲,買衣服無法停下來,喜歡吃零食、亂花錢等等,都是小時候不被滿足而引起的補償性心理行為。

媽媽我想吃糖:懂得「補償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來有多厲害?

父母如何做,可以避免孩子產生補償性心理?

偉大的心理學家榮格曾說:“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意識的時候,它將主導你的生活。”

父母想要避免補償性心理進入孩子潛意識,就要先避免其發生。

第一,與孩子充分溝通,轉變需求

  • 充分解釋需求信息

充分溝通指的是,父母要告訴孩子“這是什麼”、“怎麼樣”信息,儘可能多地和孩子交流,解釋他們的需求信息。

比如,孩子想吃糖,父母可以跟孩子解釋“糖果吃多了會蛀牙“,然後和他一起搜索蛀牙的圖片,讓他知道多吃糖的後果是怎樣的。還可以給孩子念糖果包裝紙上的成分,告訴他糖果裡含有什麼,哪些成分是不適合孩子吃的。

孩子往往會對這樣“有理有據”的事情信服,而很可能就不再鬧著想要。

但有一次3歲兒子聽我念了成分後,直接說:“我不怕”。我有點哭笑不得,接著把注意事項都念完了,告訴他如果是過敏體質的人吃了會怎樣,並建議他不要吃,他也就不再強求。

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要再多一個“理由”。

媽媽我想吃糖:懂得「補償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來有多厲害?

  • 轉變孩子的需求

父母拒絕孩子的需求,通常因為它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不過在充分溝通原則下,父母還可以靈活轉變孩子的需求,將它導向更有意義的需求上。

比如,孩子想玩手機,一般是想玩遊戲或看視頻。

這時候,父母可以假裝神秘地說:“我們即將開啟一場手機的神秘探索之旅噢,你要不要一起來?”孩子對於新鮮好奇的事物往往都是充滿求知慾,會毫不猶豫答應。

接下來,父母就可以用幽默有趣的話,跟孩子一起探索手機裡的各項功能:拍照、定位、計算等等,讓孩子對手機的關注不再只是停留在玩遊戲、看視頻上。

我3歲的兒子就對手機裡的遊戲並不感冒,而是更喜歡使用手機裡的測距儀功能,喜歡對著沙發桌子玩具等進行非常“認真”的測量。我們往往還會告訴他最後的測量結果是多少,這又是啟蒙他數學思維的好時機。

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看似不好的需求中,找到更積極有意義的一面,並進行轉變,那麼父母或許就不再有“談孩子需求色變”的恐懼和擔憂。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博弈”,永遠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媽媽我想吃糖:懂得「補償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來有多厲害?

第二 適當滿足孩子需求,讓他自己做主

  • 適當滿足孩子需求

過猶不及,物極必反。事物的兩面性,給我們提供最佳均衡狀態的契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好分寸。

面對孩子的需求更是如此,適當滿足,會比處處設限、沒有任何商量餘地,對孩子更好。

比如,孩子想玩手機這件事。手機,並不是一玩就會誤終生。它需要在玩的時間長度、玩的內容、玩的頻率等綜合因素作用下,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帶來問題。

當我們可以根據孩子情況,和孩子提前做好約定,適當滿足孩子。

3歲以內,最好不要給孩子玩手機,如果孩子真的很想玩,可以控制在5分鐘之內。

3歲以後,可以和孩子商量玩多長時間,比如20-30分鐘比較適宜。

媽媽我想吃糖:懂得「補償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來有多厲害?

  • 讓孩子自己做主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擁有充分的自由,並對自己的決定充滿信心,讓孩子自己做主是一個很不錯的做法。

因為在孩子自己做主的過程,他會思考面前的選擇,並對它們進行權衡比較,再作出決定,最後執行。《父母的語言》作者達娜.薩斯金德認為,這也是一個培養自制力的重要過程。

更重要的是,這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裡的話語權,能幫助孩子建立家庭的價值感,滿足孩子內心對價值感的追求。

但是,讓孩子自己做主不意味著父母要將實質的決策權“拱手相讓”。因為孩子還不具備獨自做出判斷的能力,父母要在幫助孩子設定明確限度的前提下,將決策權交給孩子。

比如,在回應孩子吃糖這件事上,父母適當滿足孩子同時,邀請他一起制定規則,並讓他自己做出選擇:“一週可以吃三顆糖果。你來決定在星期幾吃?週一、週二、週三還是其他時間?”

對於自己“制定”的規則,孩子一般都是接受認可的,往往也會遵守。

媽媽我想吃糖:懂得「補償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來有多厲害?

第三,面對孩子“破壞規則”的需求,用理解和愛化解

有時候,我們制定好規則,比如一次只能吃一顆糖,只能玩五分鐘手機,只能買一個玩具。孩子也答應了,可是在滿足需求後,他可能還想要更多——孩子在嘗試“破壞”規則。

這時候父母的反應特別重要。

因為孩子通過不斷試探父母的反應,才知道自己的言行合不合規,這也是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過程。

那麼,面對孩子“破壞規則”的需求時,父母應該怎樣做?

育兒專家金伯莉.布雷恩認為,當父母包容理解孩子的感受並表達愛時,父母與孩子之間真正的合作才能夠開始。

也就是,父母要用理解和愛來解決孩子想要“破壞規則”的需求。

媽媽我想吃糖:懂得「補償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來有多厲害?

比如,當孩子可憐兮兮地向父母表達還想要多吃一顆糖時候,父母可以用理解來回應孩子:

噢,我知道糖果確實很好吃,媽媽可以理解你還想再吃一顆的心情。但是,寶貝,我們今天已經吃過了,媽媽很抱歉不能答應你的需求,或許明天我們可以再吃一顆。

孩子可能會因此發脾氣哭鬧,這時候媽媽可以把孩子抱起來,通過表達愛來安撫孩子:

寶貝,媽媽愛你,媽媽需要你明白,你在媽媽心裡很重要,你是爸爸媽媽生命中最珍貴的小寶貝。我們可以一起來想想,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比如你想不想吃些蘋果?

父母明確地告訴孩子你愛他,他對你有多重要,對孩子來說,這是非常寶貴的情感確認。

媽媽我想吃糖:懂得「補償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來有多厲害?

這能給到孩子明確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當他知道即便是自己發了脾氣,爸爸媽媽的愛始終在那裡,孩子的心裡才會有安全感,才不會產生缺失,也就不會產生補償性心理。

同時父母又在積極地幫助他一起解決問題——“有沒有其他辦法?”“想不想吃蘋果?”, 孩子往往更能接受,並與父母達成和解。

在充滿理解和愛的關懷下,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無法解決的。

媽媽我想吃糖:懂得「補償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來有多厲害?

寫在最後

孩子向我們提出需求時,其實是他在向我們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確認,這時候如果父母一味拒絕,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缺失這兩種情感,從而產生補償性心理。

因此,要避免孩子產生補償性心理,父母要與孩子多溝通,尋找轉變孩子需求的機會,同時適當滿足孩子的需要,並與孩子一起分享權力。

有著30年兒科教研工作經驗的達娜.薩斯金德博士,希望父母們明白一個道理:

“孩子們都渴望從父母那得到肯定支持和理解。他們希望父母關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和需求,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重視和尊重,以及父母無條件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