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上星期,我3岁儿子在读的幼儿园举办了一场眼睛保健讲座。老师讲到糖果是影响孩子视力的重要“元凶”时,不少妈妈立即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我们每次出门,孩子都想买糖,不给买就发脾气,但我是坚决不给他买的;

我家孩子也是,看见糖就想吃,每次我都会严厉制止;

我家也不给孩子吃糖,孩子再怎么哭闹都没用,我们也是为了他身体好啊。

看到宝妈们在孩子吃糖这件事情上,全都是严厉的反对态度,我突然有点担心,因为父母对孩子需求一味的拒绝,很可能会导致孩子日后产生补偿性心理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什么是补偿性心理?

所谓补偿性心理,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当我们特别需求某样东西而不得时,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其他行为来获得补偿,进而弥补自己内心得不到的缺失感。

儿童教育专家简.尼尔森认为,每个孩子在童年时所追求的东西只有两种:归属感和价值感。

如果父母没有给到小孩子足够的爱、没有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孩子就会缺失这两种感觉,从而产生补偿性心理:他会不断地去寻求能给他这方面补充的人、事或物,来弥补内心的缺失。

所以补偿性心理来源于人的内心需求,特别是来源于个体需求在童年时没有得到满足。它会通过补偿性行为“治愈”,更多时候,这种心理会给个体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补偿性心理给孩子的潜意识造成深远影响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孩子最大的特征是他看起来适应能力很强。

但事实上,当孩子的需求一直被父母严厉拒绝甚至打压时,他的内心就受到了极大伤害,可是孩子还小,他并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伤害,就会把这些伤害打压到潜意识当中去。

而在潜意识里,他会认为自己是不被父母重视的,自己是无足轻重的。

他感受不到来自这个家的归属感——父母爱他,以及他在这个家的价值感——存在意义。归属感和价值感缺失为补偿性心理的产生埋下种子。

当他长大以后,在某个节点,某个行为让他的潜意识想起童年所遭受的伤害时,补偿性心理发挥作用——比如,他看到眼前的糖果,潜意识就会立即调起他童年时候渴望吃而父母不允许的痛苦,于是他开始想要“补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买买买吃吃吃。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很多这样的不自律行为,比如沉迷网络游戏,买衣服无法停下来,喜欢吃零食、乱花钱等等,都是小时候不被满足而引起的补偿性心理行为。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父母如何做,可以避免孩子产生补偿性心理?

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意识的时候,它将主导你的生活。”

父母想要避免补偿性心理进入孩子潜意识,就要先避免其发生。

第一,与孩子充分沟通,转变需求

  • 充分解释需求信息

充分沟通指的是,父母要告诉孩子“这是什么”、“怎么样”信息,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交流,解释他们的需求信息。

比如,孩子想吃糖,父母可以跟孩子解释“糖果吃多了会蛀牙“,然后和他一起搜索蛀牙的图片,让他知道多吃糖的后果是怎样的。还可以给孩子念糖果包装纸上的成分,告诉他糖果里含有什么,哪些成分是不适合孩子吃的。

孩子往往会对这样“有理有据”的事情信服,而很可能就不再闹着想要。

但有一次3岁儿子听我念了成分后,直接说:“我不怕”。我有点哭笑不得,接着把注意事项都念完了,告诉他如果是过敏体质的人吃了会怎样,并建议他不要吃,他也就不再强求。

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要再多一个“理由”。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 转变孩子的需求

父母拒绝孩子的需求,通常因为它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不过在充分沟通原则下,父母还可以灵活转变孩子的需求,将它导向更有意义的需求上。

比如,孩子想玩手机,一般是想玩游戏或看视频。

这时候,父母可以假装神秘地说:“我们即将开启一场手机的神秘探索之旅噢,你要不要一起来?”孩子对于新鲜好奇的事物往往都是充满求知欲,会毫不犹豫答应。

接下来,父母就可以用幽默有趣的话,跟孩子一起探索手机里的各项功能:拍照、定位、计算等等,让孩子对手机的关注不再只是停留在玩游戏、看视频上。

我3岁的儿子就对手机里的游戏并不感冒,而是更喜欢使用手机里的测距仪功能,喜欢对着沙发桌子玩具等进行非常“认真”的测量。我们往往还会告诉他最后的测量结果是多少,这又是启蒙他数学思维的好时机。

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看似不好的需求中,找到更积极有意义的一面,并进行转变,那么父母或许就不再有“谈孩子需求色变”的恐惧和担忧。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博弈”,永远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第二 适当满足孩子需求,让他自己做主

  • 适当满足孩子需求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事物的两面性,给我们提供最佳均衡状态的契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好分寸。

面对孩子的需求更是如此,适当满足,会比处处设限、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对孩子更好。

比如,孩子想玩手机这件事。手机,并不是一玩就会误终生。它需要在玩的时间长度、玩的内容、玩的频率等综合因素作用下,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带来问题。

当我们可以根据孩子情况,和孩子提前做好约定,适当满足孩子。

3岁以内,最好不要给孩子玩手机,如果孩子真的很想玩,可以控制在5分钟之内。

3岁以后,可以和孩子商量玩多长时间,比如20-30分钟比较适宜。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 让孩子自己做主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拥有充分的自由,并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信心,让孩子自己做主是一个很不错的做法。

因为在孩子自己做主的过程,他会思考面前的选择,并对它们进行权衡比较,再作出决定,最后执行。《父母的语言》作者达娜.萨斯金德认为,这也是一个培养自制力的重要过程。

更重要的是,这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里的话语权,能帮助孩子建立家庭的价值感,满足孩子内心对价值感的追求。

但是,让孩子自己做主不意味着父母要将实质的决策权“拱手相让”。因为孩子还不具备独自做出判断的能力,父母要在帮助孩子设定明确限度的前提下,将决策权交给孩子。

比如,在回应孩子吃糖这件事上,父母适当满足孩子同时,邀请他一起制定规则,并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一周可以吃三颗糖果。你来决定在星期几吃?周一、周二、周三还是其他时间?”

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孩子一般都是接受认可的,往往也会遵守。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第三,面对孩子“破坏规则”的需求,用理解和爱化解

有时候,我们制定好规则,比如一次只能吃一颗糖,只能玩五分钟手机,只能买一个玩具。孩子也答应了,可是在满足需求后,他可能还想要更多——孩子在尝试“破坏”规则。

这时候父母的反应特别重要。

因为孩子通过不断试探父母的反应,才知道自己的言行合不合规,这也是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过程。

那么,面对孩子“破坏规则”的需求时,父母应该怎样做?

育儿专家金伯莉.布雷恩认为,当父母包容理解孩子的感受并表达爱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正的合作才能够开始。

也就是,父母要用理解和爱来解决孩子想要“破坏规则”的需求。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比如,当孩子可怜兮兮地向父母表达还想要多吃一颗糖时候,父母可以用理解来回应孩子:

噢,我知道糖果确实很好吃,妈妈可以理解你还想再吃一颗的心情。但是,宝贝,我们今天已经吃过了,妈妈很抱歉不能答应你的需求,或许明天我们可以再吃一颗。

孩子可能会因此发脾气哭闹,这时候妈妈可以把孩子抱起来,通过表达爱来安抚孩子:

宝贝,妈妈爱你,妈妈需要你明白,你在妈妈心里很重要,你是爸爸妈妈生命中最珍贵的小宝贝。我们可以一起来想想,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比如你想不想吃些苹果?

父母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爱他,他对你有多重要,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宝贵的情感确认。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这能给到孩子明确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当他知道即便是自己发了脾气,爸爸妈妈的爱始终在那里,孩子的心里才会有安全感,才不会产生缺失,也就不会产生补偿性心理。

同时父母又在积极地帮助他一起解决问题——“有没有其他办法?”“想不想吃苹果?”, 孩子往往更能接受,并与父母达成和解。

在充满理解和爱的关怀下,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无法解决的。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写在最后

孩子向我们提出需求时,其实是他在向我们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确认,这时候如果父母一味拒绝,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缺失这两种情感,从而产生补偿性心理。

因此,要避免孩子产生补偿性心理,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寻找转变孩子需求的机会,同时适当满足孩子的需要,并与孩子一起分享权力。

有着30年儿科教研工作经验的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希望父母们明白一个道理:

“孩子们都渴望从父母那得到肯定支持和理解。他们希望父母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和需求,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尊重,以及父母无条件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