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式——形意拳步法訓練的關鍵——固根築基

三體式——形意拳步法訓練的關鍵——固根築基

步法是武術鍛鍊的重要一環,形意拳對步法的要求尤為嚴格。形意拳稱頭、肩、肘、手、胯、膝、腳為“七拳”, 又說“萬法出於三體勢”;“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腳蹤正意勿落空,消息全憑後腿蹬,蓄意須防被敵覺,起勢好似卷地風”;“腳踩中門奪地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從這些前人的經驗來看,毫無疑問,形意拳的步法不僅是形意拳的基礎,而且是技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體式——形意拳步法訓練的關鍵——固根築基

尚雲祥之女尚芝蓉的半步崩拳

形意拳步法的訓練,大體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關鍵。

第一步功夫主要是固樁築基,求下盤固若磐石,手腳順遂協調,核心在於求整——形整、勁整、意整。

後兩步功夫,則求靈——運用圓通活潑、漸至隨心所欲的地步。

然而,只有在第一步功夫把基礎夯實,堅持日久,才能水到渠成,登堂入寶;若第一步功夫含糊其事,後兩步的提高也就難以指望。

步法的傳統訓練方法,首先是站樁,站三體勢樁(順勢虛步)。通過站樁,使全部要領形成定型,進而再訓練活步三體勢,一般以五行拳(劈、崩、鑽、炮、橫)為體。五行拳的步法,原來都是採取不同規格,或順勢、或拗勢的跟步三體勢(後腳蹬地前跟半步成三體勢)。

自孫祿堂先生教人時,練劈拳先練“靜步”,三體勢劈拳(即前腳墊步後原地不動)。訓練之初,一動一停,半練劈拳半站樁:墊步後站獨立步樁;劈掌後站三體勢粧。出步出手重在意、勁、形完整合一,把全身要領顧及周全,不圖拳勢連貫,只求動作協調。當靜步劈拳按要求定型後,再轉入跟步三體勢劈拳訓練。“靜步”劈拳的難度,介於站樁和跟步劈拳之間,増加這一中間層次,看似煩瑣,實踐證明,它比由站粧直接過渡到跟步三體勢,確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體式——形意拳步法訓練的關鍵——固根築基

三體勢具備著形意拳的全部要領,順步三體勢的要領,可從身體以下九個部位去把握:

身——軀幹要正直,半正半斜(由肩至臀半面向左或向右);脊柱要挺,心窩微含,尾閭中正,脊背要圓;丹田要抱,氣不外散;心意要抱,臨敵有重;兩肋要抱,出入不亂。

頭——頭為一身之主,項挺頭頂,振起精神,後三關易通;耳要聰、目要明,合唇扣齒,舌抵上顎,鼻司呼吸。

臂——肘部宜曲,曲中寓直;太曲難開,過直無力,臂分三節;肩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運動時,手起,肘隨,肩追,節節貫串,勿逆勿散。

​肩——肩宜下垂(松沉),身力到手;雙肩內扣,胸空氣和;肘尖下垂,兩肱自圓,肘不離肋,身然靈便。

手——腕部宜塌,掌根要頂,手背要扣,掌心凹空。

指——五指分開,其形似鉤,虎口圓撐,勇猛外宣,如剛似柔,力貫指端。

臀——穀道內提,臀部肉交(內斂),氣聚丹田,主宰於腰。

股——前股宜順(膝尖垂直足跟後側),後股宜撐(膝尖垂直足尖。足、膝、胯、臀外側近似切面),曲中求直,膝蓋要挺;收胯扣膝,裹抱爭衡;靜中寓動,氣勢升騰。腿分三節;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運動時,腳起,膝隨,胯追,節節貫卓,勿逆勿散。

足——“前直後橫(斜),前踵對脛”;足心空懸,趾、背扣定,樁步力厚,如樹根生。腰要催胯,胯要催膝,膝要催足,上下相連,內外如一;靜似山嶽,動若崩堤。

三體勢樁站的精髓在於靜中寓動,跟步三體勢動作的精髓在於動中求靜。“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言其靜,未漏其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質而言之,動靜相寓, 陰陽相濟。樁法表面是靜,而內裡全身意勁都應具備動的因素,不可站煞,如被壓縮的彈簧;如伏身撲鼠之貓。所 謂“腳要疾”,腳何以能疾?“催勁”貫徹始終也,故曰:“三節不明,全身是空”。

跟步三體勢,表面是動,而內裡全身意勁要靜,所謂“心要暇”。神斂意聚,動作有條不紊,雙腳著地即成三體勢的定型姿勢,如重物墜地,鏗然而止,身形無絲毫散亂,所謂“邁步如行,落腳如生根”。 跟步,步幅越遠越好,但不允許出現蹦顛現象。習步之初, 落地可有聲,聲可作為檢驗手腳是否齊整的標準,歌曰:“磨脛磨脛,意氣響連聲。”

步法的第一步功夫是有形於外,第二步功夫是有形於內,第三步功夫則無形無象,意之所指,步之所至,所謂“拳打三節不見形,若見形影不為能”,“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

(郭福厚)​

三體式——形意拳步法訓練的關鍵——固根築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