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數十年前

那些無處不在的篾製品

曾是一代老瀘州人記憶中的“鄉愁”

隨著時代的發展

塑料製品、金屬製品的大量出現

那些我們曾經熟悉的竹篾製品漸漸消失

篾匠也逐漸淡出大家的視線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如今的瀘州

還有多少人在堅守這門手藝?


//耄耋之年老篾匠 “聲名遠播”意料外//

近段時間,新報記者走訪了幾個鎮街,原以為會看到許多門前擺著竹篾、老藝人忙著編織各種竹編的景象,沒想到問了幾戶人家,都說早就沒做了。而街上賣的各種各樣竹製品,大多也是批發而來。幾經詢問後,記者在龍馬潭區特興街道,終於見到一位老篾匠依舊堅守著這門老手藝。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他叫封大國,今年82歲,從小就跟著祖輩學習編篾,二十多歲便開始了他的篾匠生涯,至今已與竹子打了半個多世紀的交道。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在他家爬滿青苔的院壩裡,堆滿了或長或短的青竹,晾曬著許多已被劈成兩半的竹片,還有些許尚未完工的半成品。記者的探訪讓封師傅很是意外,而意外之餘,他也很開心,原來自己也“聲名遠播”了。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封師傅家門前晾曬著許多劈成兩半的竹片▲

//手上功夫是一絕 道道工序有講究//

竹器美觀大方,牢固結實,經濟適用,但是製造手工卻相當複雜。竹編的講究,從選竹開始。“只有五六年的野生竹才密度剛好,夠韌。”封師傅告訴新報記者,從砍竹、劃竹、劈片、削條、剖篾,再到起底、編織等,篾匠手藝是一門細緻活,全在手上。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劃竹▲

封師傅說,劈篾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一手握刀,一手扶竹,一根偌長的竹子,需要用不同樣式的篾刀對其不斷對剖、劈片削條,以變成極細的篾片及篾絲。從青篾到黃篾,一片竹竟能劈出八層篾片。“不僅要輕薄,剖出來的篾片還要粗細均勻,青白分明。”厚了不勻,薄了不牢,這全憑手指的感悟與把握。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與竹為伴六十載 竹藝生涯不止步//

別看封師傅已到耄耋之年,可依然身手矯捷、精神矍鑠,他一邊與記者分享自己多年的心得,一邊用篾刀將已經破開鋸好的竹子剖成竹篾。一根根粗大的毛竹,在篾刀的一進一退中,剖出不同的篾片,再剖成篾條,每一個簡單的動作都透露著老人多年練就的高超技藝。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剖篾▲

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個小鋸,一條尺子,通過老人的一雙巧手,或編或織、或拉或穿,一天時間,一件件精美的竹器便在他手中誕生。可以是筲箕、篩子、簸箕,也可以是揹簍、竹籃、籮筐等。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幾十年來,封師傅始終如一、日復一日與竹為伴。從砍竹到編織,再將編好的竹製品背到街上去賣,無一不是自己獨自完成。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封師傅家裡堆滿了各種工具和半成品▲

對於篾匠來說,終日與竹子、篾刀為伴,被刺傷、割傷是家常便飯。就在五年前,封師傅在劃竹時,左手食指不小心被竹子夾斷半截。但這並沒有阻擋他的篾匠之路,儘管已經年邁,他依然閒不下來,終日在竹子間穿梭不停,連老伴、兒女也勸不動他。“我這輩子都在幹這行,在做不動之前,能多編一個就多編一個吧。”老人一雙蒼老褶皺的手上佈滿了老繭,寫滿的是他整個竹藝生涯。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老人一雙蒼老褶皺的手上佈滿了老繭▲

//精美竹器惹人愛 結實耐用還環保//

雖然市場上買賣竹製品的人群越來越少,但是封師傅的“貨”一直供不應求。除了少部分自己家用,大多數竹製品,封師傅會在趕集時背到鎮上去賣了換點菸酒錢。“家裡沒有存貨,基本是編一個賣一個,還經常有提前預定的,鎮上有些商家賣的竹製品就是出自我的手裡。”老人得意地說道,一個揹簍無論大小均賣50元一個,過年的時候還會漲到80元一個。雖然現在衣食無憂,賺的也不多,但是封師傅依然放不下這門老手藝。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封師傅編的揹簍周正精細,深得顧客喜愛▲

由於他編制的竹器精細美觀,深受鄰里和顧客的喜愛。“封師傅的手藝在我們這村都是出了名的,他做的揹簍周正又好看。”封師傅的鄰居周勇告訴記者,“老篾匠”可不是浪得虛名,他的好手藝是大家公認的。而談及技巧,封師傅說,所有的奧妙均在一雙手上,“編的時候先想好樣式再下手,慢工才能出細活。”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封師傅大大小小的篾制工具▲

除了美觀,周勇還說到,與當下盛行 的塑料製品、金屬製品不同的是,竹製品不僅環保透氣,還結實耐用,“要是保管得當,用三四十年都不成問題。一條篾席也可睡到老,越睡越清涼。”

//竹編技藝傳承難 鄉愁記憶何處尋//

在幾十年前,篾匠這門行當還挺吃香,是一份體面且可養家的職業。據封師傅回憶,數十年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用到竹製品,自己和大多數篾匠一樣,經常走街串戶,為東家編制竹製品。“80年代的生意最好,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養家餬口全靠這門手藝。”封師傅說道。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技術與新材料不斷出現,幹農活的少了,那些曾經必需的生活篾制用品也幾乎被淘汰。買的人少了,做的人自然也少了。曾經風風火火的傳統蔑匠手藝不光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也不再是年輕人所要尋找的謀生門路了,原本從事篾匠這門老行當的人也大多數都另謀出路。封師傅告訴記者,瀘州現在從事這門手藝的已經越來越少,而且他們大多都已年邁。“因為辛苦,賺的也不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門活。”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街頭賣的各種各樣的篾製品▲

如今,各種篾製品雖不如從前興盛,但也不愁銷路,嚮往返璞歸真的人們又開始青睞這些老物件。市民黃路告訴新報記者,現在市場上賣的篾製品大多是比較精緻小巧的竹編工藝品,每次看到都會勾起他兒時的回憶,“買回家不僅可以當作日用品,也可以收藏裝飾,不少人購買是因為情懷。”而這些竹編工藝品,對編制的精細要求也更高,打磨需要大量時間精力,勞心又勞力,許多都出自機器“之手”。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精緻小巧的竹兜曾是多少人兒時的回憶▲

時過境遷

封大國這一輩之後

古老的篾匠手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

這一門曾經給人們生活帶來幸福感的手藝

未來的路在何方?

//////////

請看酒城新報第369期20/21版詳細報道▼▼▼

瀘州82歲老篾匠,一輩子守一門手藝~可敬

新報記者 羅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